分享

特别推荐 |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十大问题

 kimkitty 2021-07-10

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博物馆行业发生了一些非常大的变化:

首先,从数量上,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家新的博物馆开馆,这个速度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法想象的;

其次,未成年访客的数量上涨得最为迅速,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博物馆视为社会教育空间,他们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最重大的一个改变是,公共教育成为了中国博物馆评级的核心指标,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只重收藏和研究的机构,而是转向了与社会共享教育资源。

过去几年的这些大事催生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博物馆的:

为满足儿童和家庭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博物馆可以做哪些事情?

第二个问题是针对家长的:

家长该怎么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

这篇文章将着眼于第一个问题,从儿童博物馆教育的核心理念出发,给传统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这些命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抛出这些问题是为了引起传统博物馆对儿童教育的关注和思考,希望他们能够在工作中考量、研究、实践、反思、总结、改进,在过程中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其所需要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传统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所考虑的重点人群通常是成人观众,而当谈及公共教育时,大多数博物馆的着眼点却是儿童。

因此在过去以及现在的模式里,每个场馆会依赖公共教育部门所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儿童教育”,“博物馆儿童教育”在实际操作中被等同于“儿童教育活动”。无论公共教育部门在活动形式上如何创新,博物馆儿童教育也只是一些改变了形式的“儿童教育活动”而已。

非洲有一句名言:“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的力量。(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这句话后来被希拉里引用为自己的书名。这本书强调,美国儿童的教育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事,整个社会都要去关注儿童的需求。

那么,把这个意思延伸到博物馆这一非常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里,我们其实可以这样定义:教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馆的力量。(It takes a whole museum to educate a child.

由此引申出以下几个层面的思考:

场馆在策划展览的时候需要思考教育因为展览的设计决定了儿童能否通过直接经验完成学习,如儿童无法直接参与展览,那么学习很难发生。

场馆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需要思考教育因为场馆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儿童的学习需求,比如有些场馆限制成人进入儿童区域的政策其实降低了儿童通过成人经验学习的可能性。

场馆在提供访客服务的时候需要思考教育,因为场馆售票、保安、保洁等服务人员在举手投足间的行为都是对儿童的教育。

场馆在设计教育活动的时候更需要思考教育并且这种思考不能只是站在知识传授者的角度,而更要站在儿童的角度。需要思考的核心命题是博物馆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基于以上这些基本点,我提出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是每一个进行儿童教育的博物馆都需要去思考的。

第一、针对儿童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为博物馆儿童教育设定非常清晰的目标很重要,这个目标被设定之后,教育工作者才能去思考接下来的问题。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藏品和资源,基于这些藏品和资源,我们最想给孩子传递的是什么?知识?技能?行为?态度?文化?思想?

在出发之前一定要把目标描述清楚,而这个目标需要结合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能力模型去思考。美国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会发布的《博物馆、图书馆和21世纪能力》报告中指出:

21世纪的教育模式需要从以教师为核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不再是为了获得学历,而是为了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多的是软实力,而非硬知识。合作、沟通、学识、创造、思考、自信成为21世纪人才的重要能力模块。虽然很多博物馆是存放历史的地方,但教育是面向未来的。

关于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哈佛大学霍华德Ÿ加德纳教授举过一个非常精彩的例子:历史课可以培养出四种不同的人,一种是历史档案记录员,能够熟记所有的年代、人物及事件;一种是政治家,学习历史是为了创造历史;一种是“说书”的,能把历史故事演绎得绘声绘色,充满趣味;一种是合格公民,能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指导今天的行为。

要想培养不同的人(教育目标),历史老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授方法(教育手段),历史老师通常把他们教授历史的主要目标定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公民(毕竟另外三种是少数人的职业选择),而他们采用的却往往是培养档案记录员的方法。

在博物馆中,我也经常能看到目标和方法错位的现象。一个博物馆是想培养能够记住物件年代、材质和故事的人,还是想培养能够欣赏、思考和创造的人?很多时候,博物馆设定的目标是后者,但采用的展览和教育方式却是前者。

第二、通过什么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好奇心所引发的兴趣是学习的起点,如果没有这个起点,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即使当时接收到了,随后信息也会被丢失或遗忘。在如何激发儿童好奇心这个问题上,每个博物馆都需要去学习儿童心理与发展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之上的就是实践总结。

比如孩子喜欢动手、喜欢假扮、喜欢运动、喜欢感官体验等等,如何将这些引发好奇和兴趣的点应用到展览设计里?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测试、跟踪、研究、修正,最后达到预设的效果?这些是需要下功夫的。

第三、如何满足不同智能优势儿童的学习需求?

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不是一个新的理论。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具有包括语言、数理、空间、音乐、交流、自省、运动等多种智能,而每个人的优势智能都不一样,不同智能的人善于从事不同的职业,比如空间智能很强的人适合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自省智能很强的人可能会成为哲学家,而拥有很强交流智能的人更适合做领导者或外交家等等。

学校教育很难满足不同智能的人的不同学习需求,那么,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博物馆该如何满足呢?通过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将多元智能融入到展览设计中,让不同智能优势的孩子都可以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才能将博物馆的学习效果发挥到极致。

第四、如何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方式?

皮亚杰的理论对于我们认知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皮亚杰的理论,0-2岁儿童以感觉动作为主,主要进行功能性游戏,重复练习各种动作;2-7岁儿童主要以角色扮演游戏为主;7-11岁儿童主要进行有游戏规则的社会互动游戏。

在展览以及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只有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所具有的不同学习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期待一个2岁的儿童用6岁儿童的方式去学习是不现实的。越来越多的父母把低龄幼儿带入博物馆参观体验,面对这一庞大人群的需求,博物馆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不同学习方式。

第五、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儿童自主探索?

针对儿童的展览设计应达到的目标是让学习自然发生。那么,成功的儿童展览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主操作,在探索过程中能够动手动脑思考,并且这个过程很愉快。实现高质量的儿童自主探索其实没有那么难,所需要的是展览教育策划团队对儿童的理解以及展览策划的创新能力。

下面举一个简单但非常成功的案例,来说明高质量的自主探索是如何实现的。

Peabody Essex Museum(PEM)的艺术与自然展厅中有一个介绍埃及大理石的展柜,展柜里摆放着用埃及大理石设计的艺术作品,展览图文板介绍了大理石马赛克制作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有不同种类大理石的介绍。

这个展览的目标是让人了解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艺术创作,即一方面受自然的启发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利用自然界的资源进行创作。展柜旁边摆放了很多不同色彩和形状的大理石。这些简单的大理石就足以满足孩子自由选择、自主操作、动手动脑思考、并且愉快创作的学习需求。

同时因为展览提供了大量的文字信息,参观的成人也很容易理解这些材料摆放的目的,也就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创作来学习

第六、如何实现开放式的学习而不是封闭式的知识记忆?

成人所认为的学习通常要有固定内容和具体知识点,如果没有这些封闭的知识作为依托,那些接受了20世纪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感觉孩子什么都没学会。

如果博物馆希望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培养21世纪的人才,那么在展览和教育活动的策划过程中就需要思考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能力该通过哪些学习方式获得,具体说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延长学习的过程,如何让学习过程富有挑战,如何调动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想做面向未来的儿童教育,那么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每个博物馆思考。

第七、如何确保展项本身的安全和耐用?

很多国内的场馆都为儿童设计了专门的区域,也制作了一些互动展项,但在开馆不久便出现了展项大面积损坏的现象,儿童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有的场馆会抱怨中国儿童的“野蛮”操作,恐怕这种抱怨只能说明场馆对儿童的学习方式没有深刻的认识。

从设计到制作,展项诞生的整个过程,场馆都要思考儿童的操作方式,这种思考要基于测试,基于研究,基于经验,是要花时间、下功夫的。

美国儿童博物馆的互动展项能保持几十年完好无损的状态,并不是因为美国的孩子不“野蛮”,而是因为他们在设计时的周全考虑以及在制作时对材料和工艺的反复琢磨。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互动展项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博物馆也应当深刻反思儿童的需求。

第八、场馆老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通常,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互动展项足以实现让学习自然发生的目的,场馆中不再需要讲解员,那么场馆老师还有必要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

场馆老师不仅要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而且要在场馆中支持孩子的自主学习。场馆老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该在什么时候介入孩子的学习过程,这种介入应当支持和帮助孩子,而不是干扰。

同时,场馆老师还应为家长做示范,帮助家长直观地认识到孩子所需要的支持。除此之外,场馆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如何通过场馆老师传递给家长,如何把博物馆的学习延伸回家,也是每个场馆都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九、场馆制定的政策是否支持家庭学习?

根据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孩子周围的社会环境和成人支持对孩子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场馆制定的政策鼓励亲子互动的时候,孩子的学习效果会相应地更好。

场馆政策如何鼓励亲子互动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比如如何给家长提供足够多的专业支持,帮助他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上支持家庭共同学习?在家长出现干扰孩子学习的行为时,场馆的应对政策是什么?场馆的政策制定及执行体现着场馆对教育的态度,什么样的政策可以满足家庭共同学习,需要留给每个场馆去研究、实践和修正。

第十、场馆的教育目标通过哪些具体手段来实现?

场馆的教育目标指导着整个展览设计的过程,乃至展览开放后的过程。

展览是教育目标的载体,但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却需要做很多其他的工作。

场馆需要通过研究儿童和家长的行为去考量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比如需要增加哪些图文板来促进成人和孩子的互动?哪些展览需要增设提升参与度的小道具?什么样的展览需要延伸的教育活动?哪些地方需要场馆老师进行示范指导?把这些问题研究透彻了再付诸实践,才能有助于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

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儿童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专门为儿童和家庭服务,因此在儿童教育方面比其他场馆走得更加深入。

这十个问题是每个儿童博物馆都需要不断研究、实践和反思的问题,如今被整理出来,与博物馆行业中关注儿童教育的同行分享,愿我们共同为儿童营造更适合他们成长的社会教育环境。

场馆的教育目标指导着整个展览设计的过程,乃至展览开放后的过程。展览是教育目标的载体,但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却需要做很多其他的工作。

场馆需要通过研究儿童和家长的行为去考量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比如需要增加哪些图文板来促进成人和孩子的互动?哪些展览需要增设提升参与度的小道具?什么样的展览需要延伸的教育活动?哪些地方需要场馆老师进行示范指导?

把这些问题研究透彻了再付诸实践,才能有助于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

张旎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馆长

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理事

国际儿童博物馆教育协会中国大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