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地农村,无论是红白喜事,在举办宴席的过程中,都有个重要的程序,那便是在唢呐班的引领下,举办宴席的主人要来到大厨上,进行封礼拜谢。 按理说,我花钱雇你来做饭,这里面就是纯粹的雇请关系,为啥还要搞这些仪式呢,难道其中还有啥门道不成? 据村里老年人介绍,农村的老规矩,如今已经丢得差不多了,但有些规矩依然有所保留,就像“谢大厨”这种礼节,能保留至今,想必还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 什么是“谢大厨”?顾名思义,谢大厨就是感谢大厨的意思,在当地农村,举办红白喜事时,厨师会在头一天午后赶到,进行支锅搭棚,准备做菜前的一切准备,通常会选择在晚饭开席前,举办宴席的东家在管事的大总带领下,由唢呐班吹奏着,来到大厨前,旁边跟着一位端着托盘的小伙,托盘上摆放着现金、毛巾、肥皂、香烟四样礼物。 而后由管事的大总先吆喝一通,以示东家诚挚感谢,而厨师们大都是只留下礼物,而将现金退回给东家,这样有来有往,双方各有面子。 那么,“谢大厨”是怎么来的呢? 一、地位决定待遇 摆酒席自然离不开做菜的大厨,东家所花出的费用,能不能让客人吃得满意,全都掌握在大厨的手里。 农村人常说,“东家有没有面子,全靠大厨说了算”,特别在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农村人举办一次酒席并不容易,为了将酒席办得既节约又有面子,唯一的渠道就是做好大厨的工作。 同样花1000元购买菜肴,厨师帮你省着,可多费心做些既便宜又有趣的俏皮菜,客人看着新鲜吃着舒服,如果厨师想给你浪费,每个碗里多放两块肉、多浇二两油、多整点点缀,做着做着菜就不够了,还得让东家重新购买补充。 由此可见,在农村大席上厨师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说厨师能撑起一场酒席,也是一点也不为过,关乎成本和脸面,哪个东家敢不在乎?吹着唢呐封礼拜谢逐渐就形成了习惯。 二、风俗决定习惯 农村老人认为,无论举办大小酒席,顺顺利利才是最为重要,而酒席的核心在于厨房,厨房的灵魂在于厨师,为求吉利,农村大厨在做菜之前,要举行一些仪式,而仪式的核心,就是举办酒席的东家。 无论举办哪种仪式,东家都要请人端着用红布垫底的托盘,上面要放四种礼物,由管事大总“唱”罢祝福词,大厨举行罢开刀仪式,再将礼物收下,这样既显示了对厨师的尊敬,又体现了对酒席的祈福。 三、行为影响结果 曾经的农村,雇请大厨大都是附近村子的,不是相识就是相邻,有时候还攀着亲戚关系,请来的大厨非但不收费用,有时候还要掏腰包给东家封礼金,请别人帮忙做饭,还让人家破费,遇到这种事情,东家自然过意不去。 为回报大厨,常分成两种方式,一是正事头天下午的“谢大厨”,先将现金、香烟、肥皂、毛巾送上,通常现金厨师是不会收的,而香烟是人情,不能不收,毛巾和肥皂又是做菜时必备之物,所以,此次仪式主要为表达谢意。 二是等酒席结束后,东家会单独为厨师准备烟、酒、肉和茶叶,既然给钱不会要,那也不能让人家白忙活,人心都有一杆秤,你回报得到位了,下次人家还会积极为你做菜。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农村做大席菜的厨师也逐渐形成了职业化,东家提前谈好价格和酒席标准,就等着酒席结束后按价付钱就行了,绝大多数农村人也比较认可这种合作方式,毕竟找熟人做菜,万一拿捏不好尺度,就会欠下人情的债而不自知,严重的还会落下骂名。 与其这样,倒不如直接金钱交易来得爽快,虽说形式变了,但有些规矩依然是保留节目,毕竟农村依然是个重人情的地方,来者是客,厨师亦是如此,自然不能慢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