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二:张载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7-11

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二:张载

张载(公元1020-1077 年),北宋哲学家。因其弟子多为关中人,故后人称他的学派为" 关学"。张载研究儒、道、佛,经过比较和鉴别,对佛、道取批判的态度,而崇奉儒家思想:" 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道为法"。张载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自然观,认识论以及运动观方面。

1."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

张载说:"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正蒙.乾称.篇》)这就是说,凡是可以描述的都是存在,存在的东西是有形象的,有形象东西都是" "。宇宙万物是由" " 构成的,世界的一切存在,一切现象都是" " ,而不是什么" "

张载还认为," " 即太虚,太虚是" " 存在的基本形式。他说:" 大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篇》)这就是说,太虚是气没有凝聚成万物的一种" " 的状态,他把气与太虚的关系,比作冰和水的关系。他说:"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 (《易说》)张载还认为:" " 是物质。他说:"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 (《正蒙.太和篇》)

张载还进一步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他说:"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行尔。" (《正蒙.太和篇》)这是说,无形象的太虚,是散而未聚的气,是气的本来状态(" 本体");具有各种形象的万物,是气的凝聚,气的聚散便引起了万物的形成和消失。因此,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整个宇宙统一于气。

张载的气本体论哲学体系中,还有四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即" " " " " " " "。气有清浊,太虚之气是清的," 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又说" 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 (《正蒙.太和篇》)。太虚是气之清者," 浮而上者阳之清" ,这是天。张载认为"" 是清的气构成的。

张载所谓道,有规律的意思,气化的规律之道。气化是气的变化过程,张载把这个过程叫做道,人的构成与万物的构成同属于气,"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散殊" (《正蒙.太和篇》)。他还认为构成人的材料是气之清者,构成物的材料是气之浊者一样。"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性)是由清的气(太虚)经过气化过程(道)形成的,人的本质加上知觉的作用,就产生人的心理活动。

因此,在张载看来,所谓夭、道,都是气,气是最高实体,道气化的过程,太虚即所谓天,是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而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太虚之气凝聚而成,万物消亡又复归于太虚,太虚、气、万物,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形态。

2." 一物二体"

张载从"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还提出了" 一物二体" 的辩证法思想。

张载认为,气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气浑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 ;而运动的原因在于气本身包含有互相吸引,互相排斥的两个方面,"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正蒙.太和篇》)" 太和" 是指阴阳未分的气。太和之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就是所谓" "。这种运动变化的过程也是元气自身不断地酝酿激荡、斗争、屈伸的过程。因为元气自身之中就具有阳浮阴沉,阳升阴降、阳动阴静的矛盾对立的本性。正是由于这种浮沉、升降、动静的矛盾对立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内部互相激荡,屈伸的动力。

张载认为这就是气和气所构成的万物产生运动的内在原因。他以天体的运行为例,说:" 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 (《正蒙.参两篇》)圜转之物指的是日月五星等天体,机是内在的动因。

张载认为天体的运转是由于内在动力,而不是来自外力的推动。张载认为,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无无阴阳者" ,如果没有对立,就不成其为事物," 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始终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张载把各种个别的对立概括为" " ,把各种个别的统一概括为" "

他说:" 一物两体,气也。" 认为事物总是" 有两则有一" " 若一则有两" ,强调两与一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反对割裂两一。"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正蒙.太和篇》)如果对立的两体不存在,那末统一也不存在;假如统一看不见,那末对立两体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象虚——实、动- - 静、聚一散、清——浊这样对立的两方面,究其底蕴,都是统一的。

3." 天地之性" " 气质之性"

张载的" 天地之性" " 气质之性" 的人性说是建立在他的气一元论的基础上的。

张载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聚结而成的,由于气的清浊,而产生万殊的事物。人得气之清者,物得气之浊者。在人之中,圣贤得气之最清者,一般人得气之浊者,恶人得气之最浊者。张载认为既然人与万物同出一源,人的本性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性。

他认为,只讲人的本性而不讲天地万物的本性,还不算找到人性的最后根源。他说:"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正蒙.诚明篇》)这是说,每个具体的人有了生命之后,就具有他自己的本性,这种本性是和他的生理条件、身体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张载把这种具体的每个人的本性叫做气质之性。由于人的生理条件,身体特点各不相同,气质之性可以是千差万别的。具体的人,他的生理条件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 天地之性" 却没有任何缺点,是善的来源。他认为气质之性出于天地之性,而天地之性也是出于气的。因此,他说:" 性者万物之一源,即是说万物与人是同一材料(气)构成的。

他说:" 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 (同上)天地之性是本源,是人和万物未生之前人与物共同的" 本性" ,每个具体的人各自体现了这种" 本性" ,就形成了各人的具体的人性。即气质之性。

至于怎样才能使人" 反之本" ,恢复善的" 天地之性" ,张载认为,人的"气质之性" 尽管有刚与柔、缓与急," 有才与不才" " 气之偏" 的差别,但"天地之性" 可以参和" 气质之性" ,使之" 不偏"。这就是:" 养其反,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 (《正蒙.诚明篇》)养气而能回到气的本来状况,就能恢复" 天地之性"。对于每个人来说,关键在于" 善反" " 善反"。他说:"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善反" 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学习的重点又在于" "" 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 (《经学理窟》)

张载在" 天地之性" " 气质之性" 的人性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 兼爱"的伦理思想。张载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性同一源,本无阻隔,"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与人之间应当" 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彼此同情,相亲相爱。而在这个大家庭中,君主是天的长子,大臣是帮助君主的管家人,每个人都应努力对" 天地" 尽孝道。做到乐天安命、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