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入伏,如何“夏练三伏”

 老威小屋 2021-07-11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老话是有道理的。那么如何科学地践行?

我从来不会算夏天的“伏”,和冬天的“九”。至今也搞不懂究竟这日子怎么计算的。以前都是团队里的同事告诉我。

昨天新闻里说,今天(11日)起,入伏了。

敢情每个伏的天数,还不一样。


一、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少年时期这句话没有少奉行。冬天基本上都是四五点钟起床晨练,同学们差不多起床的时间,已经练完、在水房里洗冷水浴了。

这个习惯保持到前几年,做了一些改变,尽量在寒冬时,选择暖阳下做户外运动,实在没时间,当然也还是晨练。零下10来度去晨练,没有什么障碍。如果再冷,如今年1月7日那样的极度寒冷,我就不出门了。

极寒天气,运动安全性比平时更重要

夏天在大热天运动而不刻意回避、甚至故意在大热天跑出去的习惯,终止于2014年的某个40度高温天。那天下班后照例去天坛公园跑步,才知道什么叫中暑。也就是从那次起,我才了解“运动时体感温度,是气象温度加上10度”。就这天来说,夏天下午6点来钟,依然是一天中最高的气温期间。40度气象温度,运动起来,相当于50度的体感温度。那天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热烘烘”。

在那之前,我一直以为能够这样战天斗地,就是具备了“吃大苦、耐大劳”的品质。

并非全错,但有教条成分。

二、苦练和涉险,是两码事

我自许是个非常能吃苦的人,这跟天生一定有关,也跟基本上初中以后就独立生活的经历有关。

但是,与“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谚语相对应的,还有很多谚语,其实已经说明了这样的道理:的确需要苦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涉险。苦练和涉险,是两码事。

譬如,“拳后避风如避箭”这句我们经常在说起的谚语,就揭示了一个道理:冬天固然在训练后要及时干爽,夏天同样在训练后不要贪凉,肆无忌惮地吹风!

同样用武术的谚语来做例子:“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这其实跟我们其他运动科目——如跑步——都是相通的。跑步的基本功是什么?核心力量,是不是?如果一味地奔跑,没有必要的核心力量,是不是也属于瞎跑?

譬如,膝盖。人人都在说,跑步百利唯伤膝,那么强化膝盖周围的肌肉力量,就变成化解这种“不利”的重要课题,但是,“静蹲”和“深蹲”这两项被普遍采用的强化膝盖的功夫,在跑友中又有多少人在认真练习?

所谓练三伏,冬练三九。一般人理解,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我更要出去奔跑,以增强我吃苦耐劳的能力,如果广义地理解一下,在这样的天气,因势利导,把自己的弱项进行加固,是不是更科学?

很多古谚语其实很辩证,是我们自己理解成教条了。

三、任何季节训练都要吃苦

只要你想进步,就必须吃苦。但是不要把吃苦二字,理解成蛮干。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把别人用来熬夜喝酒、打牌、追剧的时间,用来睡觉,把别人用来睡觉的时间,用来晨练。

这句话,基本就是我整个夏天作息的写照。

“在别人睡觉的时候晨练”,这是吃苦。这个吃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天中最凉快的时间段,仅此而已。

在别人喝酒、追剧、打牌的时间睡觉,这也是“吃苦”,因为这要失去一部分“快乐”。它使得我下决心不再参加绝大部分没有意义的聚会,也不再喝酒。戒除一种不好的习惯,你说是不是吃苦?如果不是,有喝酒抽烟打牌习惯的人,你来戒戒看?

这是我理解的,为了自己的某个爱好,而不得不吃的苦。

至于训练过程中,当遇到瓶颈时,咬牙坚持让自己完成当日课题,也是吃苦,而且是必须吃的苦。

昨天早上去做一场110分钟心率2区的课表。

虽然与上周同期的课表内容类似,出发时间类似,但气温稍高,身体感受比同期累,在确保目标心率的前提下,比前一周配速慢20多秒,途中把运动T恤脱下来拧拧汗,这是今年入夏以来第一次这样做的。但在确保没有其他不妥感受的前提下,坚持把课表做完,这种苦,则是不得不吃的。

同时,我也明白,盛夏季节,应该允许自己比往常表现差一些。那都正常。

热天,允许自己表现“差一些”

说白了,在身体可以承受,且在健康范围内的吃苦与坚持,都是必须的。这与我们鼓吹的“科学运动”,并不矛盾。如果一感到苦,就放弃,则也就无法收获成果。

四、运动是为了健康,不是为了涉险

之前说了,为了一个爱好而培养的运动习惯,使我们乐意去吃苦,但是不应该贸然涉险。以“科学运动”为理由,来进行反对、劝退的,是指那种明显不合理的、有涉险嫌疑的行为。

这种应该避免的行为有:

1、在高温下激烈运动。我自己上述40度气象气温的时候,去长跑。那次的感受,我真的终身不忘。此后,对运动中的天气突然变得很敏感了。放弃通过“战高温”来培养(固化)吃苦品质的做法,大概始于那次。

2、夏季贪凉。“战高温”不提倡,贪凉同样也有害。我早年亲耳听到过夏季大热天里踢完球,吃冰西瓜吃出大祸来的案例。冬天运动后要避免凉,这点大家都懂,也能自觉做到。但夏天的贪凉,如果过分,则也往往要人命。

3、明显不健康的数字追求。我前两天看了一个“百日百马(半马)”的案例,主人公无论天晴下雨,无论身体康恙,连续100天,日日半马。结束后,病了一个月,离世。

需要说明的是,所确定的目标健康与否,都跟自己的状况相对而言。别人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情,也许对我们就是重大挑战。所以,别人有什么(数字),我也要有,这种心态最要不得。推而广之,“别人有,所以我也要有”的心态,放到生活中,应用于任何方面,都给自己带来烦恼,甚至带来灾难。

4、“战天斗地”。有句话叫“人定胜天”。从激发主观能动性,激励人确立必胜的信心上,是可以这样说的。但实施起来,它也要从实际出发。著名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就是既要有必胜的信心,也要重视落实的最好的辩证法。

昨天在网络上,看到有的人说,“不管是不是下雨,都在跑步”,我就吃了一惊:下雨天的鞋子着地力,袜子和脚的摩擦力,都会与平常完全不同,这个时候去跑步,不是很容易滑倒,和脚下起泡吗?

本来也要安排时间做核心练习,做腿部力量,下雨天不是正好在室内做这些科目吗?

我5月份曾经在江南跑了一周,几乎每次都是迎着晨曦跑出去,落汤狼狈回家来——途中必然遭遇下雨,说实话,除了身体感觉散热性能有所优化这么一个好处,其他方面真的都是在遭罪。加上雨水导致眼镜片模糊,在城市的早高峰时期,这真是很危险的事情。

5、没休息好硬撑着去跑步。这种蠢事我也是经历过的。之所以称它为“蠢事”,实在是只有付出,没有收获,仅仅满足了自己“我今天已经运动了”的自欺欺人而已。如果为了打卡,我没有话说,如果你说为了健康。那么用破坏睡眠而去换来运动,我就百思不解,因为这一定是亏的买卖。

6、运动换来大吃的资格。一次运动的那点消耗,就算1000大卡吧,那怎么也要较快速度跑10公里以外了,但是吃下1000大卡,真的很容易。具体的食谱就不摆了,这种资讯随便一搜索就有大把。“运动为了能多吃”,固然也是一种增加生活乐趣的活法,但单就摄入与消耗这对关系而言,总有点像“交易”,似乎也不大容易见效——假如以减肥为例。

7、各种堆量比拼。去年我在一个APP的社交环境里,它推出什么线上跑,我都参与。后来想想真的没有意思。首先那些徽章,那些杯,本身就是图个乐,并没有含金量。要说那些项目本身的里程,对自己也不是里程碑式的。徒增了担心到日子错过的烦恼,如果结束后才发现当天没有跑,导致一个灰色的图标在那里,往往懊丧一阵。有什么意思呢?

现在也会设置这类月度目标,通常是两个:一是当月总距离200公里,二是至少有一场半马。有时候会再设一个月度运动时间累计的flag。

今天跑休,力量练习安排在午后。就当清早起来,以这篇小文,迎接伏天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