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道菌群】《名家讲科普》:肠道菌群健康,人才能健康

 菌心说 2021-07-11

肠道菌群健康,人才能健康

健康长寿、美丽幸福,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理想与渴望,这一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迈向“强起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在当前慢病高发的时期讨论健康长寿这一话题,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报道,2017年我国高血压人群数量已经达到2.9亿,同时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痛风、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老年性痴呆、恶性肿瘤等慢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也在持续上升,说明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已经成为摆在我国人民面前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必须通过超人的智慧和超常的决策,方有可能阻拦住慢病快速发展的步伐,否则按照目前的慢病防控路线图发展下去的话,我们必将距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远,居高不下的慢病发生率必然会严重地消耗和吞噬掉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并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医疗、养老等)。回顾当前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领域的主流思路和模式,目前我国的策略主要还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方式,此方面卫计委以及相关医疗机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我国在医疗改革方面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说明必须重新调整慢病防控的思路,方有可能确保我国在2020年实现“健康中国”的重大目标。

无独有偶,在我们对该领域的长期研究过程中,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基本上从科学角度找到了慢病高发并失控的关键症结所在,即“慢病源于菌群”,而且已经陆续证明,只有确保“肠道菌群健康”这个关键问题,才能实现“人体健康”这个核心目标。反之,如果人体共生的“肠道菌群”出现异常和紊乱的话,那么,人体必将陷入到慢病的泥潭,难以获得长期健康的状态。由于在该领域我们已经出版专著《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并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进行了详细的报道(科技导报、军事医学、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中国食物与营养、中国妇幼保健杂志、转化医学电子期刊等),此处主要进行适当的总结和提炼,以便为提高我们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首先,我们的研究发现“饥饿源于菌群”,即导致人体吃饭的饥饿感,并不是以往大家的常识思维以及在教科书中所说的来源于大脑摄食中枢的信号,而是由于肠道菌群在胃肠道表面繁殖后代的时候需要碳源和氮源、通过产生很多酶来分解破坏胃肠道黏膜而导致的问题,表现为老百姓通常所说的“饿肚子”的现象。换言之,我们每个人的饥饿感,实际上是肠道菌群赋予人体的一个重要的摄食信号,即每到一日三餐的时间,肠道菌群就会通过迷走神经向人体传递饥饿感这个信号,驱动人体摄食。当食物进入消化道之后,肠道菌群就不再破坏胃肠道黏膜(人的肉体),而是转向分解、消化食物。自然界的这种设计方式对于人体以及与人体共生的肠道菌群微生物都是有利的,即肠道菌群向人体提供饥饿感,人体通过摄食既能够满足菌群的营养需要,同时又能够人体的营养需求,属于“一箭双雕”和“一石两鸟”的“互惠互利”的自然界设计模式。我国古人很早就知道“吃五谷,得百病”以及“病从口入”的道理,因此,弄清楚驱动人体进行吃饭的信号源实际上是肠道菌群、而并不是人体自己这个关键的新认识,就成为慢病防控的重中之重了。相反,如果弄不清楚这一点的话,那么,由于吃饭不当而导致的慢病,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救治,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在慢病防控这个问题上反复努力然而却反复失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也是我国医疗改革成效有限的瓶颈所在。

其次,我们可以系统地分析一下慢病的起源问题了。众所周知,慢病和急性病不一样,具有病程长、周期长、迁延不愈的特点,人们常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指的就是这个道理。虽然古代医家(以中医为主)和现代医学(以西医为主)也很清楚这一点,而且形成了林林总总、多种多样的中医中药、西医西药治疗技术,然而,目前总体上在中西医的临床实践中通常只能以控制症状为主,即表现出“治标不治本”的效果了。这个“本”是什么?鲜有人知晓。中医强调人体的体质,西医强调对症治疗,实际上都主要是在围绕人体这个“标”做工作。既然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医家如此努力,然而慢病却高发不断,说明这样的临床治疗思路需要升级换代了。前已述及,由于我们通过自身体验以及扩大试验后发现“饥饿源于菌群”,而人体(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慢病患者)每天都需要一日两餐、或者一日三餐进行吃饭,那么,是否不妨可以这样大胆地、尝试性地提出“吃饭既能够给人体续命”,同时“吃饭也能够给疾病续命”这样的观点?如果说是在十年前提出这样的观点,当然是难以让人相信的;然而,现在看起来,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驱动人体吃饭的饥饿感是由人体共生微生物肠道菌群向人体传递过来的,而且通过大量临床验证工作进行了证明。

目前的研究逐渐发现,健康的人体拥有健康的肠道菌群,而患病的人体往往富含不健康的肠道菌群,这种异常的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实际上就形成了导致人体出现各种各样慢病的根源即“病根”。当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形成胎儿、直到出生前的十月怀胎过程中,通常是没有微生物来侵袭的;然而当胎儿出生过程中以及此后的发育过程中,来自于产妇产道的菌群、第一口奶中的菌群、乳房表面的菌群以及环境中的菌群,就会陆续主动地被“接种”到婴幼儿身体的内外表面(皮肤、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消化道),并富集在肠道中,形成了与人体终生共生的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会促进和保持肠道菌群的健康,相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晚睡晚起等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等)和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偏食挑食、大鱼大肉、嗜酒嗜烟、饮食不规律等),不仅会影响人体健康,而且也会反过来严重影响人体共生肠道菌群的健康状况,导致肠道菌群逐渐趋向于紊乱、失衡、失调,从而逐渐形成了人体慢病的“病根”。由于这些异常的菌群也具有其明确的遗传物质即DNA,因此,一旦罹患慢病,那么即便是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这些“坏菌群”的DNA也都克隆、遗传其后代(甚至于会比好的菌群优先克隆其后代),在此过程中将食物分解为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异常代谢产物,从肠道源源不断地向人体内输送,从而导致人体的慢病症状反复出现,如果出现便秘等异常情况的话,就更容易表现为“粪毒入血,百病蜂起”等问题了。为此,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为什么说“慢病源于菌群”了,其中的逻辑关系是:饥饿源于菌群、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即便是每天正常吃饭也会异常的肠道菌群持续存在、这些异常的肠道菌群反复产生异常的代谢产物从肠道输入人体导致人体慢病迁延不愈。

至此,在道理上我们已经基本清楚了慢病的起源,那么,如何做好慢病的防控呢?其实在上文中已经给出了可以参考答案,即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导致人体慢病迁延不愈的肠道菌群微生态异常调整、纠正为正常状态之后,慢病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回归到健康状态了。换言之,“腾笼换鸟”的理念在慢病防控领域也是可行的,即通过将共生于人体肠道里边的“坏鸟(坏菌群)”更换为“好鸟(好菌群)”之后,人体自然就会从慢病的状态中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了。

事实上,反观我们实验室近年来在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大量报道的肠道菌群与人体慢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在围着“腾笼换鸟”这个慢病防控理念做准备和验证过程中。通过向人体提供合适的益生菌和/或益生元,以及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等,都有利于重建人体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而且基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通过针对肠道菌群微生物直接进行DNA测序,可以判定肠道菌群微生物质量的优劣与好坏了,这些工作将显著促进人体从慢病走向健康状态的回归。

在将慢病患者肠道菌群从异常状态向正常健康状态纠正的过程中,很多人的思路往往容易趋向于简单化,即通常的想法很容易变为能否通过使用抗生素把异常的肠道菌群杀死或抑制掉呢?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却很难,这是因为人体肠道菌群的种类很多,十分庞杂,通常肠道菌群的种类是1000-2000种,就一个个独立的人体而言,其肠道菌群的优势种类大约在160种左右,因此,如果使用广谱抗生素的话,必然会出现“投鼠忌器”的结果,很容易将好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肠道菌群一并抑制掉或者杀死,反而会导致更大的健康问题。如何选择性地、精准地抑制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菌群,目前还是一个难题,同时也将是精准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期望能够在近5-10年内获得突破,为人类健康造福。

在我们发现并提出“饥饿源于菌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新观点,即人体对于食物的需求很有可能是由肠道菌群所引导的,从而在2013年提出了“菌心说”学说这样的新认识,即根据我们的研究来看,人体共生的肠道菌群是人体健康的核心、中心和重心。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针对慢病症状进行改善的验证性工作,主要参考了我国古代人民健康养生理念中的重要思路即“辟谷”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拓展性研究。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研究所就曾经承担了上级部门下达的“辟谷”研究,旨在为载人航天这种特殊环境条件下提高人体生存能力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内部资料)。时隔30余年之后,在我们实验室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并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获得了新的发现,即在人们日常所说的“肚子饿”而不是“脑子饿”以及“肚子里边有肠子,肠子里边有菌群”等现象和思路的启发下所形成的“饥饿源于菌群”新发现,使用一些由天然植物多糖和膳食纤维所组成的益生元在每天一日三餐“喂饱菌群”之后,即可显著减少甚至消除人体的饥饿感,人们(含健康人体和慢病人群)只喝水、不吃饭,即可正常生活、工作7-14天,从而形成了可以广泛推广使用的“柔性辟谷”新技术。在此期间,人体的饥饿感消失掉,肠道菌群通过柔性辟谷饮料获得碳源等能量,而不再向人体传递饥饿感,人体通过消耗库存的糖原和脂肪提供热量,对于肥胖和超重人群来说,在7-14天时间内,体重能够稳定、生理性下降5-10kg,相应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症状显著改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针对肠道菌群测序,我们发现,这种方式能够显著促进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从异常状态向健康状态的生理性回归。这些工作大多数是通过联合医院开展和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能够很容易地向社区、公众推广,因此,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乐观地估计,随着上述“菌心说”学说的相关理论体系的广泛传播以及“柔性辟谷”健康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健康中国2020”的大健康目标将有可能提前实现,我们国家将会加速摘除慢病大国的帽子,加速向“强起来”的目标前进。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以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肠道菌群健康,人就健康”这样的逻辑关系,然而根据新近的研究发现,这个理念已经需要升级到新的状态,即“肠道菌群健康,人才能健康”这个新理念了。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托尔斯泰曾经写到,“所有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类似地,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健康的人体都拥有健康的肠道菌群,不健康的身体各有各的不健康的肠道菌群”。借用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河还是那条河,但是水却一直都在变”,相应地,在一个人为期100年的寿命过程中,人体如河,岁月如歌,菌群似水,经久流年,从小到大,从幼到老,共生在人体肠道中的菌群,一直也在变化之中,这些菌群伴随着人到中年、人到老年,和人体一起变老,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保持肠道菌群的年轻态、健康化,就能够协助人体改善慢病,延缓衰老,有利于实现健康长寿、无疾而终的目标。如是,则为我国国民身体健康之幸,亦为中华民族之幸。

扫码下载卿美良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