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山禅戒第六讲

 指月軒 2021-07-11
学山禅戒
第六讲
同学们,上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助道规范。
会修行的人同样是走路,他知道一心一意地走路。走路也是修行的好时机。他会把自己的妄念拉回到脚下,安住当下。拉回到脚下的同时,也可以感受风,感受鸟声,感受阳光,而不会进入妄想。不会修行的人就会不停地打妄想,心里抓这个,抓那个,想这个,想那个。练习觉知也离不开六尘,但是觉知所需要的不会形成依赖,都是天然的,不需要付出辛苦和努力。
我们的妄想,我们的意识,我们的分别,也就是我们的无明,当它执着幻尘的时候,它会引领你去不停的造作,让你去受很多苦。
大家如果会修行,你就会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之处不忘修行,时时刻刻都能提起来,带上觉知去做,就完全不一样。既能把事做好,又增加了定力,训练了觉知,习惯了独处。当然有时候有些事情我们做起来,肯定会杂用心,不可能处处都带着觉知,可是如果你的修行跟上了,觉知成为了习惯,它就会自然而然地觉知,做什么都不会慌乱,就是做事快也是带着觉知。不然的话,你就跟个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转,也不知道自己干点什么。你这个心永远是处在不安的状态,没办法安住,这都是平时积累的,平时练得多,自然就形成一种习惯。
在学习下一讲禅戒之前,我们先看下面摘自《大般涅槃经》关于不放逸的开示,此外,还有祖师的一些相关开示。这些开示与我们学习禅戒的精神和宗旨非常相应,所以摘选出来。所谓不放逸,其实就是指修行人远离有为无常之乐,而实证涅槃寂灭之乐。
学习二十八条禅戒,其实就是在践行佛陀关于不放逸的教导,而放逸会让我们远离诸佛涅槃之乐。
佛陀对于不放逸法贯穿在整部《涅槃经》的前前后后,可见不放逸法对于我们修行解脱的重要性。
在学习学山禅戒的过程中,我们参考这些经文的开示,对我们受持禅戒会有更大的信心。
《大般涅槃经》:善男子,譬如世间有诸大众,满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持一油钵,经由中过,莫令倾覆。若弃一渧,当断汝命。复遣一人,拔刀在后,随而怖之。臣受王教,尽心坚持,经历尔所大众之中,虽见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着彼邪欲,当弃所持,命不全济。’是人以是怖因缘故,乃至不弃一渧之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虽见五欲,心不贪着。若见净色,不生色相,唯观苦相,乃至识相亦复如是。不作生相,不作灭相,不作因相,观和合相。菩萨尔时五根清净,根清净故,护根戒具。一切凡夫五根不净,不能善持,名曰根漏。菩萨永断,是故无漏。如来拔出,永断根本,是故非漏。
又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得涅槃者,名第一乐?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诸行和合,名为老死。
谨慎无放逸  是处名甘露  放逸不谨慎  是名为死句
若不放逸者  则得不死处  如其放逸者  常趣于死路
若放逸者,名有为法,是有为法,为第一苦。不放逸者,则名涅槃,彼涅槃者,名为甘露第一最乐。若趣诸行,是名死处,受第一苦。若至涅槃,则名不死,受最妙乐。若不放逸,虽集诸行,是亦名为常乐不死,不破坏身。云何放逸?云何不放逸?非圣凡夫是名放逸常死之法。出世圣人是不放逸,无有老死。何以故?入于第一常乐涅槃。以是义故,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我,异法无我。如人在地,仰观虚空,不见鸟迹。善男子,众生亦尔,无有天眼,在烦恼中,而不自见有如来性,是故我说无我密教。所以者何?无天眼者,不知真我,横计我故。因诸烦恼,所造有为,即是无常。是故我说异法是常,异法无常。
精进勇健者  若处于山顶  平地及旷野  常见诸凡夫
升大智慧殿  无上微妙台  既自除忧患  亦见众生忧
如来悉断无量烦恼,住智慧山,见诸众生常在无量亿烦恼中。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偈所说,是义不然。何以故?入涅槃者无忧无喜,云何得升智慧台殿?复当云何住在山顶而见众生?
佛言:善男子,智慧殿者,即名涅槃。无忧愁者,谓如来也。有忧愁者,名凡夫人,以凡夫忧故,如来无忧。须弥山顶者,谓正解脱。勤精进者,喻须弥山,无有动转。地谓有为行也,是诸凡夫安住是地,造作诸行。其智慧者,则名正觉,离有常住,故名如来。如来愍念无量众生,常为诸有毒箭所中,是故名为如来有忧。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使如来有忧戚者,则不得称为等正觉。佛言迦叶:皆有因缘,随有众生应受化处,如来于中示现受生。虽现受生,而实无生。是故如来名常住法,如迦邻提、鸳鸯等鸟。
又云:善男子,死怨亦尔,常伺众生,而欲杀之,唯不能杀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以是菩萨不放逸故。
又云:复次迦叶,譬如有人,于怨憎中,诈现亲善,常相追逐,如影随形,伺求其便,而欲杀之。彼怨谨慎,坚牢自备,故使是人不能得杀。善男子,死怨亦尔,常伺众生,而欲杀之,唯不能杀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以是菩萨不放逸故。
又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受净戒,五法佐助。云何为五?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离五盖故,所见清净。离五见故,心无疑网。离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菩萨尔时即得五根,所谓信、念、精进、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种涅槃,谓色解脱乃至识解脱。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又云:云何根深难可倾拔?所言根者,名不放逸。不放逸者,为是何根?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善男子,一切诸佛诸善根本,皆不放逸。不放逸故,诸余善根转转增长,以能增长诸善根故,于诸善中最为殊胜。善男子,如诸迹中,象迹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最为殊胜。善男子,如诸明中,日光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最为殊胜。善男子,如诸王中,转轮圣王为最第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第一。善男子,如诸流中,四河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上为最。善男子,如诸山中,须弥山王为最第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第一。善男子,如水生花中,青莲花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陆生花中,婆利师花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诸兽中,师子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飞鸟中,金翅鸟王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大身中,罗睺阿修罗王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一切众生,若二足、四足、多足、无足中,如来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善法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如诸众中,佛僧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善法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如佛法中,大涅槃法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以是义故,不放逸根深固难拔。
云何不放逸故而得增长?所谓信根、戒根、施根、慧根、忍根、闻根、进根、念根、定根、善知识根,如是诸根,不放逸故而得增长。以增长故,深固难拔。以是义故,名为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根深难拔。
又云: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云何有退有不退者?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则便退转。何等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三者疑心,四者吝惜身财,五者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众生永灭?六者心不堪忍,七者心不调柔,八者愁恼,九者不乐,十者放逸,十一者自轻己身,十二者自见烦恼无能坏者,十三者不乐进趣菩提之法。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
又云:诸善男子,因不放逸能生世法出世间法。若有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勤修不放逸法。夫放逸者,复有十三果报。何等十三?一者乐为世间作业,二者乐说无益之言,三者常乐久寝睡眠,四者乐说世间之事,五者常乐亲近恶友,六者常懈怠懒惰,七者常为他人所轻,八者虽有所闻,寻复忘失,九者乐处边地,十者不能调伏诸根,十一者食不知足,十二者不乐空寂,十三者所见不正,是名十三。善男子,夫放逸者,虽得近佛及佛弟子,犹故为远。
又云:善男子,为三事故修奢摩他。何等为三?一者不放逸故,二者庄严大智故,三者得自在故。
又云: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以是因缘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是名暂出还没。
又云:又解脱者,伏诸放逸,谓放逸者,多有贪欲,真解脱中,无有是名。
达摩祖师:诸业不造,自然得道。
又云: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
黄檗禅师:息虑忘缘,佛自现前。
六祖大师: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
天皇道悟:但尽凡心,无别圣解。
临济禅师: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临济禅师:你拟傍家波波地学得,于三祇劫中终归生死,不如无事向丛林中床角头交脚坐。
临济禅师:约山僧见处,无如许多般,只是平常著衣吃饭,无事过时。
上面是祖师和涅槃经中关于不放逸的开示,其实整部涅槃经中关于不放逸的开示还有很多,出于篇幅的考虑,我只摘选这么多。今天因缘具足,我们学习禅戒的目的,也是践行不放逸法,在此引用经文,希望对我们的修行有所砥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