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龙位,改贞观年号,人称唐太宗。大唐此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就这样君民安享三年。一日,太宗早朝,文武百官并列朝堂左右,此时殿外宦官忽上前禀报,说到:“陛下,有北国使臣前来觐见”太宗闻言就命人将外邦使臣带到殿前。这时只见一位满面胡腮、头戴乌纱狐狸冠,身披大红官袍,腰围金带的壮汉手持文书走到殿前。跪下说道:“圣主万岁,北国使臣周纲参见陛下”太宗问使臣:“爱卿此番前来,是否进贡于寡人”使臣回答:“我是奉北国大将军之命,有文献一本请陛下亲自一观”说罢,旁边的侍臣立刻接过表章递给太宗。揭开一看,上面尽是些辱骂之词,太宗看后龙颜大怒,命令侍卫将使臣拖出去斩首。使臣并不知信中内容,闻言太宗要杀他,吓得魂不附体,连忙磕头:“圣主饶命,狼主冒犯您罪该万死,臣不知情啊”一番大喊大叫让满朝文武百官也蒙了。这时一位名徐茂公的大臣上前询问怎么回事,太宗说到:“徐先生,这北国国主无礼至极,寡人不去征讨他们,结果反过来讨战”群臣闻言大概都知道了什么情况,又有人说道:“陛下,向来只有我大唐去征服小邦国家,哪里轮得到他们给我们下战书,臣昨日夜观天象,北方有凶杀之气,想来就有战事,不料今日北疆战书便下来,何须等他们来犯,我大唐应主动出击,讨伐叛贼”太宗思索片刻询问秦叔宝的意见,秦叔宝壮志凌云,拍着胸脯保证:“就让这使臣回去传话,我大唐军队不日便会抵达北方,踏平这些乱臣贼子,以彰显我大国风范”太宗听后哈哈大笑,就命人割掉使臣的双耳,让他回去报信。使臣忍着疼痛,连忙磕头谢皇帝的不杀之恩。此时徐茂公再次上前说道:“北方蛮族多是能人,万不可粗心大意,如果陛下御驾亲征,必能鼓舞士气,一鼓作气平定北方”太宗思索片刻:“也罢,先皇在位时,都是寡人领兵打仗,如今北方作乱,朕就再次领兵御驾亲征,一举平定这些宵小之辈”然后龙袍一展,退驾回宫,群臣散朝。
次日,秦叔宝奉太宗之命于教场操练三军,好不热闹。皇宫之中也是一道又一道圣旨接连传出,只等大军操练完毕,选个黄道吉日,发兵北方。就这样忙碌之中,半月已过,秦叔宝面见李世民复命:“陛下,三军已演练完毕,随时可以发兵”只听太宗大叫一声:“好,叔宝你且回府上准备,明日便发兵北上”秦叔宝领了旨意,便退回府上,自有一番忙碌。第二日早朝,只见殿上唯有文官在一旁,武将此时都在教场等候点兵,护国公秦叔宝戎装上殿,亲挂帅印,喝下太宗赐下的三杯御酒,便匆匆赶往练武场。此时众将领早已等候多时,远远望见见秦叔宝手托帅印,一个个迎上前去,抱拳说道:“元帅在上,末将在此候接”秦叔宝领着众人来到教场内,三军士兵齐齐跪下,足有20万兵马。秦叔宝点完兵,又命程咬金:“你带一万人马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到边关之地立刻安营扎寨,不可擅自行动。待本帅大军赶到,再论战事,若私自开兵,必斩你首级”鲁国公程咬金,此时一身乌黑铁甲,手持开山斧,背挂弯弓,好不威风,答道:“末将领命”。虽然程咬金已年过六旬,骑马之势宛如天神降临,风采不减当年,只见他领一万人马先行而去。
我们暂且说回朝堂,太宗此时正安排之后事宜,命丞相魏征整理国家大事,太子李治管理朝堂,自己便领着军事徐茂公前往教场。秦叔宝亲自接驾,先是宰杀牛羊祭祀天神,又命令炮营起炮发兵。一时间轰轰轰三声炮响,护国公一身戎装护卫天子龙驾,20万兵马和诸多将领摆开队伍拔寨起兵,所有文官皆来送天子启程,好不壮观。
太宗御驾三军,旗帜招扬,一路向北进发。前有鲁国公程咬金逢山开路,后有驸马小将护送粮草来往。这可正是:“太宗称帝有三年,风调雨顺国泰安,北国狼主显野心,表中辱骂天子帝,如今御驾亲征起,十万大军平叛乱,诸多将士如神助,此次必能定北藩”。
20万大军浩浩荡荡前往边关,话说外邦的第一关名为——白良关。与中原的雁门关遥遥相对。两者之间仅有二百里,若是大军赶到必定先穿过雁门关,而此时大军已经快要抵达。平定北番之战的第一枪也将在此打响。欲知后事如何,我们下章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