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宗晚年思路不好跟

 卡图洛夫斯基 2019-07-30

李世民晚年,坚持要搞御驾亲征,去打高丽。

仗打得很不顺。

死了不少人,算是败绩。

李世民很意外。

回到长安后,他放不下,就找老军头李靖来讨论这个问题。

李世民说,“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何也?”

我堂堂大国,搞这么大动作,朕还亲自上阵,最后却被一个小国占了上风,什么情况?

李靖不想和他讨论,就说,这个事,陛下问李道宗同志就可以了,他懂。

道宗是李渊的侄子,宗室亲贵,也是个老军头。

李靖明白,虽说他们和今上从前都算老战友,但李和李不同,有些话,还是让李道宗说比较合适。

太宗皇帝就赶紧宣李道宗。

道宗一看,小会,没外人,就说几句。

无非是当初他们几个都劝皇帝,不必搞什么御驾亲征,你一御驾,战场上很多事就放不开手脚了。

还有什么能比保驾更重要呢?

真有,也不敢说啊。

能说的,只能是“持重”之类。

比如李道宗、李勣几个老帅都曾建议,打仗本就是犯险,可利用乱局,奇兵直取平壤。

结果,长孙无忌说,“天子亲征,异于诸将”,还是以稳健为主,“不可乘危徼幸”。

乱局固然是个机会,但乱局也是个危险,万一我发了奇兵,后方再出了问题,陛下的安危谁负责?

这就没法讨论了。

当然要以陛下安危为第一要务。

李世民也认可了这个方案。

于是,就用这个“万全之策”,稳扎稳打,先破安市,然后如何如何。

结果就兵困城下,怎么也推不动了。

然后,仗就打烂了。

李道宗就把当初这些事翻出来,重新说了一遍。

问李世民,陛下,您的“何也”,有解了吗?

问得很恭谨。

李世民怅然了。

半天,才指示了一句,“当时匆匆,吾不忆也”。

当时局势很复杂,要考虑的事太多,你说的这些,朕记不太清楚了。

“吾不忆也”。

这就是晚年的太宗。

御驾亲征前,李世民安排了一些工作。

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留下侍中刘洎辅佐太子。

皇帝给了刘大人很多权力。

侍中之外,又加了几个衔,“总吏、礼、户部三尚书事”。

组织、人事、财政、意识形态一肩挑了。

意思是,你办事我放心。

但出发之前,李世民还是又召见了刘洎一次。

李世民说,“我今远征,尔辅太子”,这个担子不小,你想清楚了吗?

“宜深识我意。”

刘洎大意了。

也许他是想起了从前太宗亲自主持高干学习时,反复讨论的那些“古今事”。

于是,就慨然曰,您放心,我一定会像个辅佐的样子的。

“愿陛下无忧,大臣有罪者,臣谨即行诛。”

这不就是历史的经验吗?

李世民就觉得这话怪怪的。

“上以其言妄发,颇怪之。”

但事已如此,没办法,只好再戒之曰,你嘴上说谨慎,其实很不谨慎,务必注意这两个字。

不注意,就要出问题。

“卿性疏而太健,必以此败,深宜慎之!”

后来,李世民病重,几个高干次第进去面圣。

出来后,都不说话。

唯独刘洎出来后,神情哀伤,“色甚悲惧”,对外面那些没资格进去的干部们说,陛下这回怕是不行了。

“疾势如此,圣躬可忧。”

很快就有人弹劾他了。

罪名是刘洎对太宗不老实,居然敢说什么“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

居然敢说什么“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

这不是唯恐天下不乱,想弄权自重吗?

李世民一听,就想起了从前那事。

“以为然。”

很快,就发了文,组织批刘洎。

说这家伙身居要职,却不守规矩,“与人窃议”,赤裸裸地流露出政治上的野心。

居然早早就准备好了陛下驾崩,他做伊尹、霍光的套路。

那就罪大恶极。

最后,赐了个自尽,不追究家人。

不知刘洎死前心情如何。

皇帝让他学习“古今事”。

他就学了。

那大约是他学得不正确罢。


“庶人不议斋”随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