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石泉 / 杨俊国

 新用户8981n2sT 2021-07-12

走石泉

杨俊国

  

  回安康小住几日。大妹说,周末去石泉,走走老街吧?于是成行。

  

  过去,从安康到西安或到汉中,必经石泉。记忆里,石泉人会吃,即便家常饭菜也能做出滋味来。譬如一块豆腐,配以酸菜、白菜便做成菜豆腐,佐以石泉搨辣子,酸辣滑嫩,口感甚美。

  

  我们先去了石泉最南端的熨斗古镇。熨斗镇与汉阴、西乡、镇巴相邻,旧有“鸡鸣四县”之说,古时候是川楚商道上的一个驿站。旧时,每逢集日,熨斗街川陕客商云集,从小镇保存完好的戏楼即可想象当时的热闹。距熨斗镇15公里有喜河镇,位于汉江边。川陕的客商马帮将货物从熨斗镇运到喜河码头,再装船走水路运抵汉口,马帮又将从船上卸下的货物运回汉中或四川。

  

  从一座牌楼进去,我们到了老街。老宅里仍有原住民,猫慵懒地躺在街边。青石路、木板门面、吊脚楼、关帝庙,荒芜的古商道,诉说着熨斗古镇的千年沧桑。在老街尽头,仍是一座牌楼。右转顺台阶而下,就看见清澈的富水河,河岸上即是有名的燕翔洞入口。河边两个洗衣女人,说笑着,方音婉转如山雀,竹篮仍是千百年前的式样。

  

  在熨斗古镇吃的中饭。农家餐馆烧的菜已经有模有样,色香味都很讲究。我曾在陕南下乡插队,农家的土菜,大都烧得黑乎乎的,巴蜀方言笑之“漆麻卵球黑”,虽不雅,却也生动。

  

  驱车前往后柳古镇。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柳的八亩田曾出土大量的石斧、石器,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后柳盛产桐油,故称“油坊坎”。明清时期,该镇有油坊十多家,桐油走水路运往汉口。因在汉江边,后柳自古就是水码头,上行汉中、下行武汉的商人船夫皆在此歇脚。

  

  后柳有几分江南韵味。街旁民宅,多以木板为墙,上有一层阁楼。青瓦、白壁、马头墙,错落有致。坐在路边石阶上,俯瞰清静的老街,竟有一种梦境回访的感觉。街上除了客栈就是商铺,摆着当地山货,腊肉、木耳、香干、血粑等土特产。沿街顺台阶下到底便是河街。在街口拐角处,我看到了那棵千年树龄的皂角树,直出屋顶,伸向蓝天,犹如一柄巨大的绿伞。这便是有名的“屋包树”,已成了后柳古老而有生命的地标。

  

  后柳距石泉县城约20公里,沿汉江走541国道,半个小时即可。我们走错了,经中坝作坊,翻了一座大山到曾溪镇,绕了一大圈,足足花费了一个多小时。

  

县城老街

  石泉县城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石泉位于唐朝的子午道途中。子午道是当时的国家驿道,杨贵妃吃的新鲜荔枝,就是用驿马从涪陵经这里飞速送往京城长安。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城南石隙多泉,其水清冽,改名石泉,迄今已逾千年。石泉这个名字很有诗意,不由得想起王维的“清泉石上流”,耳边便有哗哗的水响。

  

  秦巴腹地,亦非世外桃源。明末清初时,几经战乱,石泉仅存两千余人。乾隆年间,外省流民来陕谋生,四川籍翻越巴山,就近在熨斗、后柳一带定居;江西、湖南等地的移民顺汉江入石泉,沿马池河一带定居。因此,石泉、汉阴一带的方言和饮食都有些川湘风味。

  

  去石泉,必吃“石锅鱼”。双耳石锅,用一块大的花岗岩石凿成,客人自选活鱼,切成鱼块,拌上调料。等石锅里高汤翻滚时,放入鱼块烹煮,浓郁的香辣味儿扑面而来,遂胃口大开。老街上鱼坊甚多,一家挨着一家。石锅鱼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是石锅,玩着手机的现代人围着石器时代的石锅大快朵颐,也是一景。

  

  石锅鱼是湘菜,在四川也非常流行。石泉人很聪明,石锅鱼与石泉这个地名无缝融合,成为本地的招牌。我们去的那家店,名曰“发源地石锅鱼坊”。店外挂着石锅鱼的传说,又是乾隆爷吃过,仿佛不扯到乾隆档次不够,大都是后人的杜撰。

  

  石泉县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最后一次重修,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现存东、西、南门,是清道光年间留下来的原物。东门“远瞩金州”,西门“秀挹西江”,南门“雄临汉浒”,气宇不凡。旧时的石泉县城,就这一条主街,每逢节日,热闹如清明上河图。随着县城中心北移,背篓箩筐满大街的老城落寞了。哪个算得到呢,石泉旅游有名堂了,不是因为盖起了高楼,却是这条曾经落寞的老街。

  

  陕南的故事大都是汉水边的故事。船带来远方的风,遂产生辽远的想象。他们不仅走石泉,走汉口,还要走扬州,走苏州哩!我下乡时就听过陕南民歌:“桑木扁担软溜溜,挑起白米下苏州。苏州爱我好白米,我爱苏州好丫头。”有人质疑,一个挑担卖米的山民能娶得起苏州丫头吗?这就是叫真了。《康定情歌》里,世间溜溜的女子能任你溜溜的爱么?民歌,大抵是草民劳动时调剂精神的“作料”。我就想娶一个苏州媳妇儿,咋滴?

  

  【作者简介】杨俊国,男,1982年1月毕业于汉中师范学院(今陕西理工大学)。任教于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东亚汉学学会会员,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闲来弄文,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数百篇。性喜漂泊,喝酒旅行,特别享受大山里的小客栈。 

往期阅读↓

小 说 

变形的别针 / 吕志军

吵  架 / 史 越

锋利的剃刀 / 野水

秋子红:麦  子

万  卡 / 契诃夫

刘  恒:狗日的粮食

散文随笔 

入   戏  / 王军红

养蜂记  / 巴陇锋

腾格里,腾格里 / 杨俊国

感悟终南山的僧居 / 王向辉

评 论

王   峰:矮化了柳青的电影《柳青》

王向辉:迟来未晚说《柳青》

赵   丰:卞毓方散文的美学建构

写作课

王安忆:日常生活的常识

苏   童:短篇小说有他自己的使命

1175314756@qq.com(须首发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