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的逻辑:从清晰表达到高效沟通

 YS流浪 2021-07-12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埋头工作,但不擅长总结写报告,工作进展和成果无法传达给他人;有的人擅长于讨论,会议上很活跃,但写不好讨论纪要,无法将讨论的成果记录下来。

写作本应是帮助人脑表达思想、完善思考的工具,现在似乎成了不少人的沉重负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或许这与写作教育忽视以传达为目的的逻辑性写作有关。当传达这一目的被忽视时,写作过程就不会去关注阅读者这一维度,而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构建,这时候写作不再是“有话要说”的表达需求,而是变成了一种自我式的输出。

写作中概念的界定与归类、观点的概括与连接、逻辑的勾连与推演,也随之变得可有可无。写作教学中关于“表达”“思考”的训练,也多被“分档评分”体系下的作文应试技巧所取代。

在应试思路的影响下,编造事实、拼凑观点、套用模板成为作文、论文、报告中司空见惯的病症,而这些病症也使得写作者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进一步萎缩。

逻辑性写作为什么会被忽视

1.传统文化的惯性

东方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思考,对“清晰表达”兴趣不大。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其中的信息传达更多依赖于文化系统本身的背景,信息的背后也往往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解读这类信息,需要结合多种隐含的背景信息来进行整体性思考。在这种环境下,古代的文人、学者写作时,大多不会将所有细节清晰地写出来。这种写作模式为文字赋予了丰厚的意蕴,但也使得写作逐渐远离了日常交流与表达的功能。

2.写作教育的文学性期待

文学性写作对逻辑性写作产生了一定误导性。语文教育中,对语言的教学多以文学作品鉴赏为中心,在写作上也更侧重文学性写作,这导致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写作只有文学性写作,甚至用文学性写作的方式去写说理性文章。

但是,文学性写作不以“传达”为首要目的,在信息处理的方式与顺序上与逻辑性写作有明显不同。例如,在句子的关联性上,文学性写作的句子,虽然同样通过每句话的背景来指向未知,但文学性的作品经常会颠覆自己所指向的未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生成个性化的感受。而在逻辑性写作中,句子之间以及句子中成分的关联严格遵守从已知到未知的顺序。

再比如,诗歌鉴赏中会提到“起承转合”的写作顺序,即把结论放到最后。但逻辑性写作中应当结论放到最前面,然后为结论构建逻辑性支撑。逻辑性写作与文学性写作的目标和功能不尽相同,没有孰优孰劣。在语文教育中,文学在语言和思想上的功能确实不可或缺,但承担“传达”功能的逻辑性写作不应被忽视或代替。

逻辑性写作为什么重要

逻辑性写作技能的缺失,会降低信息传达的效率,影响到知识、思想的拓展与积累。

1.“条理清晰”可以提高信息传达效率

语言是人脑的延伸系统,但自然语言是模糊的,想将一件事情、一个思想表达清楚并不容易。口语对话中,借助固定句式、惯用表达、实时反馈等有利条件,大多数情况下对话者都能明白对方想要说什么。但在“写作—阅读”的过程中,语音信息变为了抽象的文字符号编码,如果不对口语信息进行处理,将其转换为清晰、准确的表达,那么阅读者往往就会遇到困难:看了半天不知道写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逻辑性写作中对信息表达、归类、排序、连接的清晰化处理,可以帮助阅读者快速、准确地理解写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2.“清晰表达”是逻辑构建与思维拓展的前提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说一件事时,很容易将一些不相关的信息牵扯进来,导致说不清楚这件事情,进而无法思考相关问题或对策。清晰化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思路,拓展思考。这里举一个数学的例子。我们随便写一个集合E。

E={1,2}

再写出集合E的所有子集。

{ }, {1}, {2}, {1,2}

观察写出的子集,我们似乎能在子集中构建一种关系:包含—被包含。

用下图表示这种关系。

那么,子集之间的关系就如下所示。

这个结构图中各个子集,就是“包含—被包含”这一逻辑关系的构成基础。如果我们无法清晰地写出所有的子集(无遗漏、无重复、无错误),那么子集之间的关系构建也就无从谈起。在自然语言中,我们很可能会遗漏相当于{ }、{1,2}这类违背直觉的信息,但当我们将它们清晰地写出来,这种“清晰表达”就能帮助我们去完善思考过程,引导我们去发现和构建逻辑关系。

逻辑性写作训练从何处着手

日本的文化环境与我国有相似之处,观照其写作教育或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日本物理学家木下是雄先生曾指出,西方的语言能力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①用语言向他人传达事实、意见、意图、心情;

②阅读、鉴赏。

在西方的语言教育中,两方面的教育权重相当。其中,①也称为作为传达道具的语言技术(Language Arts)或沟通技能(Communication Skill)。木下先生认为,日本的写作教育忽略了①,而把精力集中到了②。日本写作教育缺乏“将事实与意见以逻辑化的形式清晰地传达给他人的训练”。

意识到问题所在后,日本学者从理论到教学实践都进行了积极探索。针对市面上的西方逻辑类写作图书,日本学者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西方的逻辑性写作图书,是建立在西方从小学到大学的逻辑性写作训练体系之上的,没有接受过逻辑性写作基础训练的日本人,首先需要学习的不是这种讲解逻辑关系构建的书,而是以“清晰表达”为起点的基础性教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日本学者开始研究西方教育体系中的写作基础课程,并出版了相关的通俗读物。仓岛保美先生的《写作的逻辑:从清晰表达到高效沟通》一书,便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在《写作的逻辑》中,仓岛先生如下写道。

我在教写作时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日本的大学不教逻辑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首先,日本文化并不重视沟通交流。日本是农耕国家(定居型),民族成分单一,所以日本文化是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这种文化的特点就是人们不擅长明确表达情感,而善于察言观色。因此,“清晰传达”这一行为在日本不怎么受重视。

其次,在大学开设逻辑写作课程的阻力较大。日本有一大半的大学老师没有学过正确的写作方法。如果给学生开设写作课程,那么大学老师也就不得不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写作,否则他们就会陷入教学生而不够格的尴尬境地。但是,大部分老师不愿意放弃之前的写作习惯。这就成了普及正确写作方法的阻力之一。

1874年,哈佛大学将入学考试中的拉丁语考试替换为英文论文(短文),在论文写作上特别强调“准确、清晰、简洁”。换句话说,这要求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就能写出准确、清晰、简洁的文章。

2018年,清华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写作与沟通”课程,以解决本科新生写作中缺少逻辑、词不达意、表达不清等问题。

对比以上时间点可以发现,我们的写作教育依然任重道远。正如仓岛先生希望《写作的逻辑》能为改变日本的写作教育而略尽绵薄之力,希望本书的中文版也能为国内的写作教育提供一个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基于逻辑学、认知心理学的写作入门书。

作者结合欧美大学开设的逻辑类写作课程,从人脑理解信息的“心智模型”出发,通俗讲述了“如何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怎样构建易读易懂、有说服力的文章结构”等内容,向读者传授了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论文等逻辑类文章实用写作方法。

本书适合有写作需求的职场人士阅读,也可作为本科生、研究生撰写论文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仓岛保美Yasumi Kurashima,日本逻辑技能研究所社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