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速记忆法》读书笔记(二十八)

 小溪语文 2021-07-12

第六章 通过身心锻炼提高记忆力

人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其记忆力可以发挥到什么程度,在目前仍无定论。但是可以肯定,人的能力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让我们从一些简直不可思议的现象谈起:一个人从大火中抱出一位180斤重的瘫痪者,过后再想抱也抱不动了,连自己也惊奇当时哪来的力量;战争的指挥员几天几夜不合眼,仍能清醒地思考问题;学习一个钟头就打盹的人,看起小说来一夜不合眼也精神旺盛;地下工作者在紧要关头迅速背下重要情报等等。此外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紧急关头或兴趣特别浓厚时做出自己也感到惊奇的事情。这些都说明人仍然有极大的潜在能力等待开发。

在上述的种种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呢?首先,人在这些时候目的十分集中专一,可以说没有其他杂念。因此,情绪很高,而人的情绪活跃总伴随着身体运动的活跃——有机体的能源动员起来了,血糖增加,呼吸和脉搏加快。这就对神经冲动和肌肉高效能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目的就是生命的需要,当万物符合生命需要时,生命力就特别强,就会发出扩大吸收的指令,这种时刻,人表现出比平时强的能力。

挖掘人体自身的潜力,是提高记忆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多种身心训练来进行。首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检查并确立自己的目的,从而使记忆力提高有强大的推动力;可以进行“愉快”的心理训练,由于“愉快”也符合生命的需要,“愉快”状态下生命力发出扩大吸收的指令,在愉快状态中进行记忆,将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记忆力;可以进行放松身体肌肉的训练,消除身体疲劳和肌肉紧张,使大脑减轻负担,利于集中目标,让自己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完成。

事实证明,这些训练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日本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坂本荣之介指导学生进行三个月的身心训练,使记忆力、注意力提高了25%。他创造的一套训练方法叫“形象控制法”。下面向大家介绍坂本先生的“形象控制法”。

心理学家们研究得知,人们在记忆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比如小时候经历的某次恐怖场面,除了所见到的情形和听到的声音留在记忆中外,还会有全身肌肉紧张的生理反应和产生恐怖感的心理反应,它们之间已经建立了相互联系。因而以后只要是其中某方面的重现,就很容易连带另一方面的重现。例如让一个小提琴家想象拉小提琴时的情景,这时测得他手臂上的生物电流加强,说明当回忆在大脑中进行时,与拉提琴有关的臂肌也重新活动了。有一个吊摆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大脑中的形象对肌肉活动的控制作用:在白纸上画个乒乓球大小的圆,做正十字交叉的两条直径线,然后平放在桌上。另外,用一根25~30厘米长的细线吊住一重物(如钱币之类)。手提线端,手肘支在桌面上,让吊物处在十字线正中的上方两厘米处,暗示肌肉放松。这时心里想象着吊物左右摆动,头脑中浮现出如过去打秋千之类的形象,吊物就自然左右摆动了。想象吊物前后摆动或作圆圈摆动,头脑中浮现类似摆动的形象,吊物也都可以自然地相应摆动起来。这时人并非有意识要制造这种摆动,是形象在起作用。形象唤醒了手腕与手指过去做过摆动时的相应动作的回忆,使肌肉产生相应的运动。按照同样的道理,只要我们头脑中浮现放松形象,肌肉也就相应放松;浮现舒服形象,身体也会出现舒服感觉。所谓的“形象控制法”就是利用形象的作用使身体肌肉放松,心情畅快,有利于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

“形象控制法”要求大脑中确切浮现形象,不能单以词语代替形象。如果单念“吊物摆动起来”而不浮现摆动形象,吊物是不会动起来的。这就说明,大脑中的形象信息与身体之间形成的联系比语言信息与身体之间的联系要稳定得多。形象信息更易于输出。据专家们推测,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与形象信息之比是1:1000,形象信息占绝对优势。充分利用形象输出,回忆的效果一定好得多。

“形象控制法”有规定的训练步骤,下面分别说明。

(一)明确目的

训练者首先要明确增强记忆力、注意力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但有些人的回答是不合格的,他们很笼统地说:“我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这样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注意力和记忆力只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它们是能力,它们本身不是目的。正如把记忆比作一条船,而目的是航行的方向,假使航行没有方向,要增强航行能力就无从谈起。所以,目的不明确时,尽管你有提高记忆力和注意力的要求,并且愿意按照所介绍的方法去练习,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目的明确了,潜意识才强有力地支配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训练活动。

明确的目的就近期而言,起码是“要通过某次关键性的考试”。从长远来说,要立志于某项事业的成功,确切地了解自己希望今后在社会上作出怎样的贡献。这种目的对许多人来说,是没有认真仔细思考过的。因为有许多人都认为“前途未卜”。可是我们应该知道,确立一个目标而为之奋斗,努力争取掌握自己的命运,很好的思考一下这种奋斗的近期要求与长期任务,对于所从事的学习和工作效果的追求,就会特别的强烈。

要使一个目的性不明确的人明确目的是比较困难的。有些人并不愿意认真地思考,而是随便用“我要当个科学家”这类话架空自己的目的。实际上,他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当什么学科的科学家,已经有哪些有利条件,还需要做些什么,这样仍然等于没有目的。

目的的确立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及社会需要有关。为了真正确立目的,应该对自己实行调查,实事求是地回答下列问题:

你平时喜欢什么?崇拜什么?

你所喜欢的、崇拜的是否对社会、对人民有利?

你有哪些爱好?有什么特长?

你的现状怎样?

对上述问题思考后,就可以用“卡片法”进行整理,使目的真正明确。

“卡片法”整理的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情报”

“情报”就是对上面问题思考的结果。或许有的人对自己的兴趣、自己所崇拜什么仍是模模糊糊,这就仍得费一定的功夫观察自己,记录自己曾经考虑过将来想做什么。如果念头很多,那么考虑得最多的是哪种念头?找出主要念头后,想想这些念头是否有利于人民,才确立为自己的目标。再想想自己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决不可想“我什么能力也没有”,要知道,只要自己能生活,就具备一定的能力。不懂得自己有什么能力的人,可以回想一下往事,在做什么事情时成功,做什么事情时失败,做什么事时最拿手,做什么事时最棘手。这样实际上就把个人的爱好、特长找到了。

2.做卡片

把上面所收集到的“情报”都整理在卡片上,要写得清楚明白。一张卡片只写一件事,字数不宜过多。比如,在卡片上写目的“想当文学家”;写自己希望能做到的事“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改变落后面貌”;写自己的爱好“我爱打篮球”;写自己的特长“我的作文常评上奖”等。这样写下以后不管经过多少天,你仍然记得卡片所写的内容。否则,当时清楚的一些想法,过了三两天后就淡忘了,当自己反问自己:“我到底在考虑些什么?”马上又答不上来。这样,目的仍然是含混的,不能发挥潜意识的积极作用。

卡片不怕多,要尽量把有关自己的“情报”整理出来。

3.整理分组

将做好的卡片归纳整理,把内容大体相同的一类集中为一组,并为这一组写上一个能概括意思的标题。例如有下面两个内容的卡片:

“我的作文常得老师赞扬。”

“我非常喜欢看文艺作品。”

这是同一类的,集中起来标上标题:

“我有较好的文学修养。”

以后,标题相近的又可以归为大组,再由大组集合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的关系,自己真正的目的就十分明显了。

整理出来的卡片也许很多。经过层层的归类集合后,剩下一些与目的无关的卡片就可以除掉。下面举例说明整理的步骤。

第一次整理:把内容几乎相同的卡片放在一起,标上能概括所有卡片内容的标题。如“我很少生病”,“我是学校的篮球队员”。标上“我有身体健康的好条件”为一组。这一步要对所有卡片反复推敲归纳,直到整理满10组为止。

第二次整理:把相近的组放在一起。例如将“我有身体健康的好条件”和“我有较好的文艺修养”等小组归成一个大组,标上“我的好条件”做标题。

第三次整理:把互相有关的或者有某种共性的大组归集为一个部分。如将“我的好条件”和“我憎恶不良风气”合编,标上“我的现状”为这部分的标题。

各层次的标题应该用不同颜色、不同笔体的字来写,以便区别。

4.图解

把各部分卡片进行排列,为了使排列后的卡片一目了然,不必使用原有的卡片,从各组中抽出能说明问题的就行了。接着用线条标出各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加以简单的文字说明。这些工作做完后,就可以看图解进行研究,明白了自己到底想些什么,要做些什么,为了达到目的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等等。例图如下:

为了取得更佳效果,把这张图放在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这样,就为整个训练过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