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畏难情绪

 我的书海601 2021-07-12

图片

欢  迎  到  新  浪  微  博
@  李  雪  爱  与  自  由
与  李  雪  评  论  互  动

文|李雪

01

“人类幼崽使用说明书”

当父母边界不清,又学了很多育儿法、身心灵课程,会跟孩子进化出一场场非常“和谐温暖有爱”的戏剧。

比如《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不良情绪》你看这标题,多吸引人:首先,父母帮孩子确认有情绪,给它命名。然后,一二三四五个步骤,情绪化解啦。只要妈妈发现孩子有情绪,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孩子基本都说需要。妈妈总是能及时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

再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走向更广阔的人生体验》:孩子探索新事物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退缩不前,这个时候父母要及时觉察到孩子的状态,给予爱和支持,让孩子有勇气迎难而上,关键时刻推一把,孩子便能克服苦难,收获自信和自尊。

听着是不是太棒了?如此有“爱与自由”,如此的“和谐温暖”。

然而这些“大和谐”戏剧的背后,是父母的边界不清,无法区分自己的事情和孩子的事情。父母太喜欢寄生在孩子的事情上刷存在感。

但凡孩子有情绪,有挫折,破坏了父母想象中的“完美的一天”,父母立刻扑上去,一通“爱与自由”大法,让孩子化解情绪,迎难而上,父母心满意足。其实这也是在侵犯孩子的边界,破坏孩子自身体验的完整性。

02

“人类幼崽的'畏难情绪”


孩子有情绪,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是孩子重要的生命体验。孩子天然的能够感受自己的情绪,完成自己的身心历程,人格越来越完整有力量。

父母唯一需要做的是闭嘴,不打扰。可能孩子主动表示需要个拥抱,需要父母在身边安静的陪伴一会,那就抱抱、陪一会好了。

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这也是父母的定义。父母可能陷入自己的剧情幻想里,觉得人必须得迎难而上才能成功,并且懊悔自己年轻时畏手畏脚等等,现在将注意力扑到孩子身上,特别在意孩子会不会“畏难”。

探索新事物,很可能遇到困难,这正是事情的乐趣所在啊。Elon Musk 把它的隧道公司取名为'Boring',Boring 公司的产品在我看来已经很高科技很酷了, 可是在 Musk 看来,这个公司太没挑战性,只是产业链一环不得不做,所以取名为“无聊”。

做事情过程中的挑战,正是这件事情的乐趣,迎接挑战不需要意志力,就像游戏关卡虽然一关比一关难,但用户不会觉得要靠“意志力”玩下去。

所谓的畏难情绪,来自自恋幻想。孩子容易畏难,可能因为孩子隐约感受到父母殷切的期望:父母希望在自己充满爱和自由的高级育儿法养育下,孩子会特别牛逼,什么困难都能迎头直上……

这让孩子进入全能感的自恋幻想,幻想事情总是可以一蹴而就。遭遇到现实的挫折,自恋破碎了,便畏缩不前。

这时候父母再演一场“孩子,妈妈永远在你背后,支持着你,无论结果怎样都好,只是一种坚持,试一试,可能打开不一样的体验哦”。

你看,麻烦就在于:妈妈一直都在。

如果妈妈不在,去忙自己的事情,妈妈克服她自己人生中的困难去了,那孩子还有什么困难呢。

就算过程中发发脾气,摔摔东西,甚至一脸丧气,不搞了,那也是孩子自己需要体验的过程,体验“不搞了”和“继续搞下去”分别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和结果。

孩子挑战新事物的过程,可能心理压根不会产生“困难”“挫折”这些概念,只觉得:真好玩,又有新挑战啦,这种方法试一试,那种方法试一试,再改进,太有趣了!

事实也是如此,世界上确实存在难题,面对难题,思考自己有哪些资源可以用,能做到几分就是几分。或者,发现投入产出比太低,不划算,放弃掉。根据事实做选择,仅此而已。

加诸在现实上的“畏难情绪”或“意志力”,都是戏。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编辑 | 林诗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