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题不清,研究缺位:教育科研成果报告的主要问题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7-12

这个季节,是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收获季节。收到了许多要求讨论和指导的研究成果报告,进行了一些线上线下的交流。

在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的研究成果报告在实践方面的基础还是做得比较扎实的,进入文本的内容也很丰富,但是普遍地存在实践与课题研究的主题有偏离现象,说明研究者对研究主题的理解和把握是存在问题的。这样的研究成果可能是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可成果报告本身的学术价值是需要怀疑的。

存在问题的研究成果报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主题的把握并不准确或是没有能够坚持到底。由于这个原因,成果报告就有了许多内容是与研究无关的,成果报告变成成了一个研究者所有工作的汇报,一个缺少核心的大杂汇。

二是与主题把握不准的问题相关,方向不准导致了研究的逻辑主线的不能坚持到底的现象。也就是说,研究中主线缺位,总结和提炼的成果变得比较散乱,游离于研究主题的许多工作和内容也被纳入到了研究中去了,甚至有些与研究目标相悖离的内容也在报告中出现了,严重影响了课题的研究价值。


三是上面的二个问题带来的必然的结果,即研究成果不聚焦。有创意的、有特色的研究和实践被淹没在了杂乱的材料之中,使得研究失去了其应有的学术价值。
这样的研究可能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但是却难有推广和深化的意义;可能会对他人的实践一定的启发,但是却没有理论方面的价值,对增进普遍性的认识作用不大。于是,整个研究的意义也就被大大的降低了。已有的研究应有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都难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是对实践探索的为什么方面的思考不足,文本中涉及的许多内容和问题者没有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研究者本人是怎么想的。这样的成果总结只是罗列了“现象”的“操作”层面的东西,而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某些意义上是缺少真正的“研究”。如此之文本显然是不符合研究成果的要求的,

以上种种情况告诉我们二个很重要的结论:研究成果的结构化、理论化的提炼和提升是很重要的;研究成果不但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还应该追问自己怎么想的(即为什么要这么做)。

研究这个词其实已经提示了对我们做“研究”的要求:
“研”的本义是细磨,《说文》中“研,䃺也”。其抽象意义指反复、仔细地分析琢磨、探求,“深入地探求”。
“究”有终极、到底;追查,探求等意思,《说文》有云:“究,穷也”;《尔雅》说:“究,谋也”。综合起来也就是追查到终极的意思。
合在一起,“研“强调了过程的深入,“究“”突出了结果的终极性。因此,研究就是要有逻辑地探究某一事件的终极性的因果关系,寻找出其背后的意义和原因。把这个思想层面、实践层面的探求过程和结论,以结构化、理性化的方式和文字表达出来就是研究成果的基本的内容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