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马惊魂-旋转屋主题内容

 主题公园设计 2021-07-12

故事概述

故事设定的地点在茶马古道衰牢山哈尼族爱尼人山寨。我们(即游客们)跟随着向导到哈尼族的头人家去做客,带着对哈尼族爱尼人风俗习惯的无比好奇,我们一路前行。在绝壁小路上经历了马帮幽灵的惊吓、在月黑风高的索道上目睹了月神的对话、在密林深处又幸遇了树灵的盛会。这些奇异的经历,使我们对哈尼人的历史、文化、风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但当我们通过寨口到达头人家时,发现头人家已经遭了劫难:

景点1(序厅)静态展示哈尼族风俗物件,介绍哈尼族泛神论原始信,展现哈尼民族人文历史;

景点2(马帮幽灵)历险体验,展现茶马古道上的幽灵传说;

景点3(月神对话)月中表演,通过民间流传的创世传说、神话艺术等诉说民族由来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日月夫妻,传播人种;

景点4(树灵盛会)灵异呈现,演绎哈尼人风俗习惯、和由泛神信仰派生的众多节日庆典;

景点5(山寨禁地)静态展示,图腾惊变预示劫难将临;

预演厅(排队区)主要介绍哈尼族的一些禁忌和传说:琵琶鬼的禁忌及哈尼族祖先的关于神鬼的传说;

主演区(头人的客厅---琵琶鬼现身):我们排排坐好在房间中,准备等待头人的接待,但是有几个游客开始议论起爱尼人的禁忌,并表示不相信琵琶鬼的鬼神之说;(这时只是播放声音片段,工作人员帮助游客们系好安全带)


故事人物:

女巫:马太

马太是怒族村落中的一个女巫,平日里除了村中有大事需要她巫术相助,她都足不出户,在家中钻研高深的巫术。马太自小聪颖过人,是他们女巫家族中悟性颇高的一个女子,虽然样子可人却性格孤僻,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女巫中的佼佼者。

黑蛇:依依

依依是马太的爱宠,从小陪马太一起长大,但是除了马太之外,村中的其他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依依是一种珍奇品种的蟒蛇,以植被为食,性格温顺却体格庞大,隐蔽居住在马太家最里面的密室深潭中。(马太的房子前厅贴崖而建,最里面通往深不见底的一个深潭,依依就在这里长大。)

怒族村民:故事中勤劳淳朴的怒族人民,平日里以种茶劳作,以茶叶换取生活必需品。生活得单纯而幸福。

白衣人:怒族村落的侵略着,他们来到村落奴役勤劳善良的怒族人民,只为得到怒族良好的茶叶,然后再经由茶马古道运往西藏得到利益。

男巫师:渣朗

渣朗是白衣人带来的巫师,巫术高明,但是性格残暴不仁,毫无同情心。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爱尼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西双版纳洲分布面广,大部分在勐海县的一些乡镇。每年的1月2---4日,是西双版纳爱尼族群众一年一度的嘎汤帕节,节日是爱尼人思念祖先,弃旧迎新,家人团圆的喜庆节日,节日期间,男女青年穿上最漂亮的盛装,欢歌载舞,或相约上山采鲜花,摘野果,射弩,打陀螺等。

爱尼人

         爱尼族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西双版纳一带自称爱尼。

序厅>部落图腾

人文历史

民族传说

哈尼族文学丰富多彩,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广泛,体裁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谜语和谚语等。神话和传说是最古老、数量最多的部分,绝大部分都保留在史诗中,其中的代表作有《创世纪》、《奥色密色》、《古老时候的人》、《在察腊垭口上》等。《奥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较为完整的神话史诗。全诗由“开天辟地”、“民族起源”、“兄妹成亲”、“民族迁徙”、“分年月日”、“安家”等六部分组成。它不但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份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诗歌内容极其丰富,有反映宗教和生活习俗的,有反映反抗土司压迫和歌颂人民斗争精神的,还有反映现实生活和反抗包办婚姻、赞美纯洁爱情的。

历史渊源

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

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

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史军超《哈尼族与“氏羌系统”》,载云南《民族文化》1987年第5期)。

红河两岸土著说以出土文物为证据,认为哈尼族系红河地区的土著,与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关。(孙官生《论红河流域是早期人类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载《红河文物》1986年第3期。)“氏羌系统”南迁说是比较流行的观点。它认为哈尼族同今天云南省境内十几个彝语支系的民族一道,其主流均同源于古代氏羌部落族群。

迁徙分布

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记载,氏羌族群原游牧于青、甘、藏高原。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362年),秦朝势力迅速扩大,大肆进行征服邻近部落侵扰的活动,氏羌族群被迫流迁各地。在迁徙中,南迁的羌人不断繁衍,形成耗牛种和越嶲羌、白马种、广汉羌等若干部落,活动于今川西南、滇西北、滇东北的广大地区。史学家将这些南迁的羌人遗裔统称为“和夷”。和夷名称虽不单指一个民族,但无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内。这一记载,与哀牢山区哈尼族的民间传说基本一致。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哈尼族没有传统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节)。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乐器有俄比、扎比、三弦、四弦、巴乌、响篾、稻杆、叶号、竹脚铃、牛皮鼓、铓锣等。巴乌为哈尼族独有乐器,极有名,金竹制成,状如笛子。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浑厚,意韵悠远缠绵。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哈尼族小伙子爱好弹三弦和四弦,姑娘们喜欢吹“巴乌”和“响蔑”

文化

哈尼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如《创世纪》、《洪水记》、《哈尼祖先过江来》等。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

服饰

哈尼族少女头饰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建筑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社会生活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西双版纳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红河自治州个旧市,是闻名我国的“锡都”。

哈尼族基本上是农作经济,各地哈尼族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哀牢山、无量山地区以水稻为主,兼种旱稻,澜沧江流域以旱稻为主、兼种水稻,前者经济较发达,后者经济较落后。

万物有灵

哈尼族虔诚笃信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摩咪为至高无上的天神。

      哈尼人的祖先经过长期的迁徙,地面上的自然景物随着游迁而变化,但天上的日、月、星辰时时伴随着他们,因此,在哈尼人的心灵里逐渐形成一个主宰万事万物、至高无上的太空神灵的形象,称为“摩咪”,摩咪永远居住在虚渺的太空中,时时关注地上所有的人,仅仅掌握着人间的生死大权,赐善良的人以幸福,降罪恶的人以灾难。

       哈尼族虔诚笃信万物有灵,万物都可能成为祭祀的对象,因此,经过长期的演变,衍生出众多以祭祀为原型的节日。 

祭天

 哈尼族虔诚笃信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摩咪为至高无上的天神。

  摩咪永远居住在虚渺的太空中,时时关注地上所有的人,紧紧掌握着人间的生死大权,赐善良的人以幸福,降罪恶的人以灾难。

景点1(序厅)静态展示哈尼族风俗物件,介绍哈尼族泛神论原始信,展现哈尼民族人文历史;

景点2>马帮幽灵

穿过山洞,悬崖古道上繁星满天,峡谷深不见底,路有遗骨。随着马帮铃响,有成队的幽灵经过, 那是昔日马帮的幽魂不肯散去。

 这里是一个狭窄不见人烟的茶马古道场景。工作人员边巴带领游客穿过茶马古道,路遇马帮幽灵,通过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使游客们对茶马古道的神奇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密集的塔林后面掩藏着一座红白相间的藏寺,我们(游客们)似乎听到喇嘛们的诵经声,而在这声音之中好像还夹杂有马铃之声隐隐约约地传来。

  转眼之间,好像是一阵风刮来的,从远处山道上突然飘出了一个神奇的马队,迤逦着朝着我们迎面而来,速度快得竟是那样惊人。我们吓得哑然失声。狭窄的山道只能容得下一马而过,他们这样飞速策马而来,我们不知往何处闪躲。

  边巴(工作人员)说:“马帮在这里早就不存在了,你们今天看到好事了。”

  说时迟那时快,马队呼啸着穿过游客们的身体,疾驰而去,就好像一群影子,(虚拟影像)但依稀可以听见清脆的马铃和得得蹄音。边巴“嘿嘿”一笑,说:“茶马古道上经常发生这种现象,我经历过不止一次呢!”我们惊魂未定,问:“难道说我们看到的是一群鬼魂不成?”边巴认真地说:“在茶马古道,一草一石都是有灵性的,灵异事件屡有发生,就连科学也无法解释清楚。”待我们回头观望,那队人马竟然飘飘摇摇到了山的对面,宛如银幕上的画面一样失去了立体感。

    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在这满眼的山石之中,何以能够将过去了那么多年的影像呈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就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见证。也许是很多年前,一队马帮在这里经过,被这里的山石记录下了他们的影像,在适宜的情况下不停地播放出来;也许是冥冥之中神灵故意转换了时空,叫现代人重温一下先人们的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马帮幽灵……”

景点3>月神对话>民间传说

民族传说

哈尼族文学丰富多彩,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广泛,体裁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谜语和谚语等。神话和传说是最古老、数量最多的部分,绝大部分都保留在史诗中,其中的代表作有《创世纪》、《奥色密色》、《古老时候的人》、《在察腊垭口上》等。《奥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较为完整的神话史诗。全诗由“开天辟地”、“民族起源”、“兄妹成亲”、“民族迁徙”、“分年月日”、“安家”等六部分组成。它不但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份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诗歌内容极其丰富,有反映宗教和生活习俗的,有反映反抗土司压迫和歌颂人民斗争精神的,还有反映现实生活和反抗包办婚姻、赞美纯洁爱情的。 

《红爹米爹》这个故事以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腊白阿雅、 伽比阿朗两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当时既无天也无地,宇宙间只是一团蒙蒙胧胧的雾气。 腊白阿雅分开雾气,飞上高空制造了一块蓝色的天;伽比阿朗按下雾气制造了大地。从此雾气散开了,高空上有了蓝天,脚下有了土地,世间有了风,地上有了水,水里有了龙。水中的龙是一条神龙,它用神功给大地送来了牲畜和飞禽走兽。由于龙为世人创造了畜禽,因此哈尼人自古以来都信仰和崇拜水中的龙。 

关于传人种的传说“人种是怎样传下来的?” 哈尼族民间对此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说,人是天和大地孕育出来的,天孕育了男人,地孕育了女人,使世上有了人种,并开始繁衍人类。其二是说,一次,龙王发怒,喷出无穷无尽的水淹没了大地,人几乎都被淹死了。当时有一个男童和一个女童用白布拴着水牛的脖子,让水牛带着他俩到山顶上逃避水灾。 大水退后,世间只下一对白脖子水牛和一对无知的男女。当初,那对男女不懂得情爱,后来地下冒出一个石磨,磨盘成天跟着他俩转,并且在他俩面前上下重合。那对男女在石磨的启发下终于产生了爱情,结成了夫妻,人类就这样开始繁衍了。

 关于寻求光明的传说这类故事较多,以《砍倒遮天树》为代表。故事描述了哈尼族祖先居住的地方长着一棵巨大无比的大树。大树枝叶茂密,遮天蔽日,使西双版纳哈尼人和布朗人居住的地方不见天日,充满黑暗。为了赶走黑暗,寻求光明,西双版纳哈尼人和布朗人团结起来,从两个方向砍伐那棵遮天大树。经过西双版纳两个民族的努力,大树终于被砍倒了,黑暗被驱散了,西双版纳哈尼、布朗人民又见到了太阳,见到了光明。这棵大树一共有12条粗枝,每根枝条上有着30片巨叶,总共有360片巨叶。于是哈尼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一年有360天。

关于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月亮和太阳是由一对恩爱夫妻变成的。一个名叫老七的青年在安葬父亲时,发现了一种能起死回生的仙草,那仙草由恶虎守着。老七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恶虎,终于获得了那株仙草,并用它救活了一个美貌绝伦的少女,俩人结为一对恩爱夫妻。后来老七得了病,他的妻子偷偷地将一枝仙草熬汤给丈夫喝。老七喝了仙草汤后,化为一团光芒四射的火球飞上高空,变成一轮太阳。妻子见此情景,也将仙草吞下肚里,立刻变成一个银光闪闪的银盘飞上天去追赶自己的丈夫。从此,日落月升,年复一年,由于两人的步伐一般快慢,所以月亮总是赶不上太阳。

景点4>树灵之舞

风俗习惯

出生

哈尼人出生时,家人要举行梯田劳动仪式,在院子地上画出象征梯田的方格,如果生男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用小锄头在方格内表演挖梯田的动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在方格代表的“梯田”里表演“摸螺蛳、拿黄鳝”的动作,经过这一仪式才能拥有自己正式的名字,真正成为村寨里的一员。

婚俗

在云南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有“踩路”定婚的传统习俗。哈尼族叶车人男女交往中,如果双方都有意,就在白伞下细谈。居住在云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族人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哈尼族支系碧约,新娘从出嫁前三天就开始哭婚。[2]

新谷酒

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

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视火如命

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护火种,虔诚敬奉火塘。他们每家都有几个不同的火塘,不仅要烟火长燃,而且不可混用。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第二个火塘专门蒸饭,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火塘上空吊一个硬篾编成的类似吊床的"火课",用以熏炙食物。过节杀牲祭祖时,各户特备米饭、肉菜和辣酒各一碗,专门祭祀神圣的火塘。

公 房

爱尼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每个村寨都有专供青年们聚会和谈情说爱的“公房”。未婚男女夜晚可以到“公房”里去唱歌,跳舞、玩乐、相互倾诉爱意与恋情。

情人经过多方了解之后,就会秘密约定一个“偷姑娘”的时间。在他们俩约定的时间里,男青年在伙伴的帮助下,把自己所爱的姑娘“偷”到家里。在“偷姑娘”时,作为女方要故意做出哭哭喊喊的样子,还要咬男青年的手,以表示自己是不愿意离开父母的,是被情人“偷”了去的。咬得越使劲,表示对自己父母越有感情,对情人的感情也越深。如果被“偷”的姑娘不哭不喊或者哭了眼泪也不流下来,那么则说明姑娘是个没有感情的人。这正是有句俗诗里说的那样:“落弟举子笑是哭,出嫁新娘哭是笑”。

偷 姑 娘

“偷姑娘”一般是在月夜。女方父母都不是想抢下自己的女儿,而是趁机看看自己家的女婿长得健壮与否,是不是很有本事。再就是听听自己家的姑娘咬他的小男人使不使劲,从中知道出嫁的女儿是不是很伤心。  

男青年将姑娘“偷”回到自己家中后,就请媒人带着鸡蛋、鸡胸脯、糯米饭、酒等礼物到女方家里正式提亲了。姑娘的父母照例故意把前来求婚的人大骂一番,边骂边哭,最终还是同意这门亲事。

“偷姑娘”的婚俗一直沿袭至今,如今已成为当地一个旅游卖点,吸引游人无数。

婚礼

每逢“扎勒特”(十月年),各地哈尼族的姑妈,娘娘及所有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娘家来,

与父母兄弟同度佳节,借以追认血缘祖根。娘家亲人制作丰美的食品以盛情款待。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进食的传统风俗,女主人特意为回娘家的姑妈、娘娘们单独设宴。众女面对着满桌可口的食品却羞于下筷。女主人便将一片芭蘸叶铺在各人面前,随即将桌上的各种美味一一拣到芭焦叶中,请客人尽量享用。在女主人的盛情面前,客人只好拣起一片食物好象正在吃,其实,她并没有吃,而是把食物巧妙地捏在端饭碗的两个手指问,表示懂礼。如赴宴女子大口进食,将成为世人的笑柄。哀牢山部分地区的哈尼族与汉族同度春节。节日或“阿玛拖”(祭护寨神)期间,全村各户纷纷置办丰美的食品,端于街心(村中),在古朴雄浑的铓鼓声和欢乐的歌声中开怀畅饮,同食共乐。满街心一字成行的丰美宴席实为奇观,世人将其称为“街心宴”,哈尼语谓之“多角角”或“资乌都”,意即轮流互饮(酒)。

在红河一带奕车人男女青年社交择偶活动中,还有一种奇妙的恋爱宴会,当地哈尼语称作“阿巴多”。 “阿巴多”多在“十月年”期间举行。经同村的一群男青年商议,邀请远村一群姑娘于某日夜晚前来“阿巴多”。届时,一二十位妙龄女郎整装一新,手持火把来到男方村赴宴。男青年们见姑娘们应邀赴宴,欣喜若狂,便在一间灯烛通明的公房里,摆开数张八仙桌,桌面上摆满了大块腊肉、干巴、清蒸鲤鱼、腌鸭蛋、大块煎豆腐、大块粑粑,煮大公鸡,能上桌面的各种菜应有尽有。准备就绪,宴会开始,男女青年配对入席。桌外有一位风趣的斟酒人,给每人面前的酒杯里盛满酒。随即,伙子头和姑娘头先举杯互相对唱敬酒歌,互相敬酒,然后一一互唱互敬下去。当一对男女相互敬酒之际,其余各对则相互敬菜唱歌。酒过三巡,东方欲晓,姑娘们便要告辞回去了。伙子们用芭蕉叶包扎好各种美味,分别送给站娘们在半路上吃,并定好到姑娘村还“阿巴多”的具体时间,姑娘们这才脚踏青霜消失在山路尽头。

在哀牢山区部分哈尼族中,至今仍残存着不同形式的“不落夫家”婚俗,即新娘分住娘家和夫家两地。当新娘从娘家回夫家时,要用一个小巧精美的篾盒盛满可口的米饭和火熏猪肉,腌鸭蛋带去,当地哈尼语谓之“合戛拖”。据说,这是做娘的生怕自己的女儿在夫家不习惯、怕羞、受饿而特意备下的。当然,这盒可口的食物带到夫家并非是新娘一人独食,有时是夫妻一同享用,更多的时候是送给丈夫的弟妹们共食

墨江自称阿木人的哈尼族,在整个婚礼仪式中,从头到尾都离不开舞蹈。婚礼前夕,男女双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作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动场所。婚礼这一天,迎亲队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准备回程时接应,其余跟随新郎前往女家。当他们来到女家寨口时,寨内鼓乐齐鸣,送亲队跳起传统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给接亲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后大家共舞进寨直抵棚子里。休息片刻,一对新人站在一张方桌旁,女家亲属用两指夹着一片笋叶,环绕方桌起舞,意在禳灾祈祥。

新郎、新娘在迎新队和送亲队簇拥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与等候多时的另一部分接亲人相遇。大家就地围成圆圈,踏着铓锣和鼓点节奏纵情起舞,以表示相互祝贺。当他们一起来到男家时,棚子内外已摆满了丰盛的酒席。宾客刚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妇女从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紧跟其后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着上置三只碗和一个酒葫芦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点酒菜。待酒席快要结束时,一位厨师端着放有八只大碗的竹筛,从厨房里出来舞向每一酒席,客人们又象征性地给搛上菜肴。最后,在他“该跳舞了”的一声号令下,众宾客纷纷离席,围成一圈又一圈欢舞高歌,大家热烈地祝福新人喜结良缘,勉励他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

新平等地自称卡多的哈尼族,迎亲时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剧。迎亲队到了女家,主客寒暄几句就开怀畅饮,双方家长也在那里大吃大喝,说东道西,似乎忘了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过了好一阵子,头系红绸、胸前挂满银饰的新娘,才羞涩地缓缓出现在迎亲队前。当走到新郎面前时,她突然愠怒于色,举起双手向新郎劈头盖脸地捶去。这时,大家起哄助兴。只见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则东躲西闪,毫不还手。当新娘捶够了,突然破涕为笑时,新郎这才说“现在该走了吧”。在难分难舍之际,母女俩抱着又哭又唱。此时,新娘的兄弟姐妹强行把她俩分开,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亲队也尾随而去。据说,“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

哈尼族的婚丧习俗各支系间略有区别。碧约人婚姻盛行姑表婚,姑娘长大后要征得男家同意后才得嫁给外人。卡多人的婚姻也如此。为姑表舅婚,缔结婚约以父母包办为主,结婚时,当娶亲人进入女方的毫巴门时,女方要组织年轻人用“橄榄迎亲”,意思是用檄榄把娶亲人身上带着的邪魔打跑掉。腊米人的舅家有优先择亲权,结婚接新人时,新郎在媒人、陪郎和锣鼓手陪伴下,打着锣鼓,唱着调子到姑娘家,新娘由长兄背出家门,要边哭边唱“切妞都耶”(女儿调),向父母兄长讨嫁妆,其实主要是倾诉离别父母家乡的苦衷。爱尼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夫死,妻子不可改嫁,妻死,夫可以另娶,婚姻较自由,无姑表舅婚约束,可由男女自己寻找夫妻。

扎勒特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下水祭献祖先。

    节日里阖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绝,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

苦扎扎

苦扎扎是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夏历五月,哈尼族人民便迎来了盛大节日“苦扎扎”。节日历时三至五天,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这时繁忙的春耕生产已经结束,盛夏农闲,有社交娱乐的时间,因此,“苦扎扎”节兼有社交娱乐、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的意思。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一起荡秋千、坐骑磨秋、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有的地方夜晚还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敲击什物,以示驱病魔出寨。

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姑娘节。

     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敬老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准备欢度自己的节日。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备办美餐,小伙子将一棵小松树载在过节的坪场旁,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它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们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里玛主节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诚地敬献。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节后,各家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今年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

捉蚂蚱节

  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祭母节

是新平县卡多山区哈尼族的一项有悠久历史的活动。它有专门的地方,哈尼族叫“东坝”,故也叫东坝祭母。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

这天山寨一般都不搞农事活动。早上,各家都要安排小伙子捕雀打鸟,妇女捉鱼,还专门派人杀猪宰羊。中午,各家按一个儿子缴大米和酒各一公斤给经办人,连同早上捕捉到的东西,便着手备办宴席。太阳偏西时, 大家聚集在祭母树前,当主持的长者宣布开始,大鼓和锘锣齐鸣。随着,大家便齐唱《思母歌》,唱毕,全寨入席饮酒吃饭。

预演厅(排队区)>丧葬习俗

葬礼

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最为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一辈子,死在阴间得永生”。因此,死仅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永不灭,因而要举行盛大的葬礼。

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气、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钉棺等一系列仪式。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对挽歌唱词掌握得多寡深浅,无形中也成了衡量哈尼女子是否聪颖能干的尺度之一。姑娘少妇一遇丧事,便群起聚集丧家,实地摹仿学习。因而整个场面,真假哭声混杂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然而一曲丧家哀歌唱下,也足以让每个听者潸然泪下。

出殡前两天,丧家要请有名的摩匹(祭司)给死者念育“指路经”和家谱,眼睛半睁半闭,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便在地上“咚、咚、咚”敲击几下。归途中还须知道祖先名字,故摩匹也要不断念诵家谱,这样,死者才会顺利得到祖先承认。

哈尼族葬礼中还有最引人注目的盛大仪式“莫搓搓”,一般都是为正常死亡的高寿男女举行的。出殡前夜,青年男女在丧家附年燃起箐火,敲锣打鼓。年轻人眉目传情,歌声舞影,通宵达旦。哈尼山寨平时严禁有关性内容的玩笑在异性或亲戚面前出现,然而,在“莫搓搓”之夜,完全代之以生死融、哀乐共有的景象,而这恰恰体现了哈尼族的人生理念:死,意味着生,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个人躯体的死亡和消失,不应成为民族群体衰落中喻示,而应当成为这个民族嬉体永生与和繁荣的契机。

爱尼族的丧葬习俗

报丧

报丧是爱尼族的一种子习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亲戚朋友、本寨乡亲报丧,其方法宰杀一头肥猪,将其肉改作若干条手指般大的肉条子,用竹签穿好,分别送到亲戚朋友家里,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讯通报给乡亲们,爱尼话叫“西捏着”(意为:有死鬼在家)。当人们看到报丧肉条后,便会拿着砍刀,自动来到死者家里帮忙。

砍倌

爱尼人死后,棺木需现砍现做,当乡亲们提出着砍刀来到死家里,死者家要用酒肉招待,乡亲们饭饱酒足后,即由一长者带领上山砍树制作倌材。 

上山先由长者动手砍3刀,然后现再指挥大家砍伐。当大树放倒以后,又要宰杀一头仔猪,先祭树神出鬼没,然后把仔猪肉分给非亲非故的乡亲们烤吃,大家才开始劈制棺材,分公棺和母棺。公棺为盖,母棺为底;公倌槽浅,母棺槽深。制作棺材,有的一天完成,有的则要两三天,这和家庭经济有关,富贵人家要求棺材精致,就费工费时;经济困难,备办不起酒席则只能粗糙简易,一天完工。

当棺材抬回寨时,死者家属要迎棺。届时煮好少许糯米饭和鸡蛋,盛在饭盒里,由死者亲属端着,带上一帮童男女到寨边迎接,并在棺木前面引道,抬至家中。

引棺

当棺材抬回寨子时,死者家属要迎棺。届时煮好少许糯米饭和鸡蛋,盛在饭盒里,由死者亲属端着,带上一帮童男童女到寨边迎接,并在棺木前面引道,抬至家中。

裹尸

裹尸,这是爱尼人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当人死后,即将尸体抬至木柱背靠而坐,用温水沐浴,更爱尼人建筑[1]

衣仰卧,由直系亲属按年龄大小,依次用布给死者盖脸,盖脸布大小不一,一般是按年长或是辈分大小而异,年长者则大;年小者则小。给死者盖完脸后,便开始裹尸,裹尸,裹尸布分为两种:一种是黑布;一种是白布。成年人死后(指已婚),用黑布裹尸;死者是未婚,父母又健在,则用白布裹尸。裹尸布一般都比较长,有的长达三四米,先把头脚两端用布盖蒙,将手置于胸前,用红绳把手脚的两个大拇指捆住,然后开始裹尸,并将眼睛、鼻子和嘴巴等部位剪一小孔,使眼、鼻、嘴露于外面,包裹停当则入殓。  由于爱尼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原始宗教,所以对人的死因十分重视,不是正常死亡的人,一般不准抬入墓地埋葬。如被雷打死的人、枪打死的、水淹死的、被野兽咬死的等等,都认为是有罪过的, 不能举行葬礼,就地挖坑埋葬。如果是水淹死的,则捧水选葬地,就是用手捧一捧水,走到哪里,水漏至哪里,水漏完的地方,就是埋死人的地方。非正常死亡人的东西,不准带回家,否则,灾难就会带到家里。

剖腹

爱尼人对孕妇的安葬,和傣族一样,要剖腹取出婴儿,分别葬于两地。 爱尼人选择送葬的日子很严格,除了要选择黄道吉日外,碰上打雷、刮大风,马鹿、麂子和野鸡进寨等,都不能送葬,即使尸体腐烂地,都不能出殡。

预演厅(排队区)>琵琶鬼的传说

琵琶鬼,是中文譯音,泰語及擺夷語的正確發音是:ㄆㄧˋ ㄆㄛˋ。

         我們常說的鬼,都是人死後成精成怪變化而成的。琵琶鬼卻是由活人身上游離出來的。在泰緬乃至雲南邊疆,如果某個人被指為會放出「琵琶鬼」,當地人便恨恨的說:「某某人會放鬼!」或是「某某人會放歹!」

     「歹」這個字用得很貼切。「歹〕 也是琵琶鬼中的一種。還有一種說法,更令人毛骨悚然,說是:「某某人養著鬼!」  一般被指為會放琵琶鬼的,多是年輕美麗的女人,已婚的尤為厲害。

        會放琵琶鬼的女人,都生得特別的漂亮妖俏。尤其常常在晚上,挑著籮筐,提了一盞風燈,閃扭著一段輕盈的水蛇腰,極盡誘惑地款擺著,婀娜多姿地從夜氣薄靄中走出來,在大青樹下、十字路口或流水橋畔,販賣豌豆粉和美味的米線。在小食攤上坐下來,看她們伸出兩隻白嫩柔長的手臂,嫻雅的料理湯水,無領的緊身衣服和及地沙龍,裹著她們窈窕的身體,呈現出美妙的凸浮玲瓏曲線;低垂著細膩香酥的粉頸,偶爾會抬起頭來,不明所以地嚶嚀掩口衝你一笑,那雙冶媚的亮眸,斜瞄你一眼,又嬌羞地垂下頭去。那種風韻舉止,的確相當迷人。

因為生性膽怯懦弱,她們甚少與人發生正面衝突,卻喜好在暗中趁人不備之時,用陰柔手段施以報復中傷,這種手段往往能出奇制勝。

         少數男人,也具有這種異能。凡是被指為會放琵琶鬼的人,大都容易怨恨、嫉妒、貪婪、仇視、敏感多疑。當這些偏激的情愫使他們憤怒時,元神就會從體內游離,附著在與其有嫌隙者的身上,使被附者備受劇痛的磨折,如結怨不深,可以化解,痛楚就消失:如結怨太深,往往致人於死。

         琵琶鬼的收放,有下意識的,和無意識的。無意識的人,往往並不知道自己的元神游離體外作祟,這種人算是道行低;收放自如的,就是道行高的了。

據說,會放琵琶鬼的人,常會將琵琶鬼幻化成猴子、老鼠、黑貓、蝙蝠,每天必須用在神壇前獻過的肉食餵養牠們,牠們就不會隨便出去作祟。又有的說,是幻化成毒蛇、蜈蚣、蠍子、癩蛤蟆,或毒蜘蛛,放在醃鹹菜的陶罐裏,藏在不可見人的隱密處餵養。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某某人養著鬼」了。如果這「鬼」死了,那麼,養鬼的人也會死去。

         流傳最廣的一個傳說,說是有一個老女人養著的鬼,是一條藏在陶罐裏的蛇。養鬼或有鬼的人,不能讓任何人包括家眷知道。她兒子無意中發現罐中的蛇,便用滾開水把蛇燙死。那老女人在數哩外,也皮開肉綻地,像給滾開水燙過般的死去。

還有一種鬼,當地人稱之為「邋遢鬼」。邋遢鬼作祟的對象,常是七歲以下的幼童。據說這種邋遢鬼每在午夜出現,像一束掃帚狀的白光,由房頂天窗飛進人家,舔吮小孩的臉頰吸食血液,小孩便日益乾枯黃瘦,不治而死。美斯樂有一個賣豆花的老太婆,她七歲的兒子又乾又瘦,黃懨懨的,經年委靡不振,每次她帶那小孩來賣豆花,我就勸她帶小孩下山去醫院治病,並猜測他可能是得疳積,常常送他香港來的「鷓鴣菜」。那老太婆說,鷓鴣菜吃得太多了,也下山到醫院去檢查過,醫生說沒有什麼病。他們又請法師占卦拜送,算出那小孩被邋遢鬼作祟。那小孩不久便死了,死去的那天凌晨,老太婆掀開蚊帳,有一隻吸血蝙蝠撲面飛來,疾速地由天窗口遁去。許多人都說,半夜裏,有掃帚狀的白光,飛到他家房頂,然後消逝。

當地人都禁忌著,小孩遺失的衣服,如果突然再出現,無論多好都必須拋棄,不能再穿,因為這神祕失而復現的衣服,很有可能被邪惡的人拿去做過手腳。每天太陽落山以前,小孩的衣服切忌再晾曬在屋子外面,以防招來邋遢鬼。

    如果出門上路,路上掉置著的布料、銀錢、衣服,或是什麼古怪的小玩意,也千萬不能去撿,因為那些東西常是送鬼的人棄置的,誰要是撿了,鬼就會附著在誰的身上。

    女孩子不能隨便用別人的梳子梳頭,有琵琶鬼異能的人,多數也痛恨自身這種詭異的奇賦,無不設法斷除,但除非找到一個替身,才能從己身祛除,而梳子就是最容易傳惹的。

    還有一種祛除琵琶鬼的方法,就是拋棄自己全部家當,到他鄉去謀生。常會看到一些棄置荒蕪坍敗的田園房舍,裏面日用家具一應俱全,但無人敢進去居住,那是別人遺棄琵琶鬼而撂下的,誰進去住了,誰就將作琵琶鬼的寄生體。

    一般的村寨,都有寺廟,寺廟中的住持和尚,被尊稱為大佛爺。大佛爺不僅會驅鬼降魔,他們自己本身也會放「歹」,報復得罪了他們,或是與他們有嫌隙的人。

    「歹」與琵琶鬼不同的是,歹是靠詛咒來制人。曾在粵滇軍中擔任過旅長的丁立民將軍,在薩爾溫江畔的蠻敦,無意中得罪了緬寺的大佛爺,被放歹所害。起先是頭疼劇烈,眼睛也睜不開,藥石罔效,只得隨俗延請一位老和尚查看,才知是緬寺的大佛爺放歹所害。用佛水洗眼後,右眼中竟游出一條亮金色的小蟲,遂告失明。未幾,不到月餘,即重病死去。他的遺體埋葬後,當天晚上,就被土人把頭坎去祭神。

    據說放歹這種邪術,能在百里之外傷人於無形。由於巧合太多了,所以,實在令人困惑無比。

主演区>琵琶鬼现身

主演区游戏形式:游客坐在可小幅摆动的相对的四排座椅上,系好安全带,当游戏开始,座椅,可旋转的墙壁,配合影像组成的窗户中的影像运动,带来天旋地转,惊险刺激的游戏体验。

角色设计:爱尼人头人全家福

角色设计:爱尼人头人及琵琶鬼化身蟒蛇

主演厅是滚筒型,内筒摇摆以30°的幅度向各个方向旋转,同时外筒可做360°旋转,乘客会瞬间失去方向感,并产生整个房子都在旋转的幻觉。

彩色图案墙面装饰

开场头人打开卧室门欢迎游客们的到来,由于部分游客对琵琶鬼传说的质疑激怒里头人,整个环境忽明忽暗,房间震动起来,一场琵琶鬼的现身灾难即将到来。

彩色图案墙面装饰1

彩色图案墙面装饰2

主演区>琵琶鬼现身

故事剧本2′30″

序号

时间

剧情发展

室外

室内

1

15″

天气突变

雷雨交加,云雾缭绕

房间墙壁转动,座椅摆动,忽明忽暗,房间震动

2

8″

山顶梯田

整个房子被一股力量抬高,升到山峰,可看见室外是一片梯田;

整个房间360度翻转;

3

12″

大水漫屋

升高的水面将房屋沉没;

座椅摆动;

4

30″

蟒蛇现身

一只巨大的蟒蛇亮着双眼从水中游出,围绕房屋撞击着窗户;

整个房间360度翻转;

房间震动,座椅摆动,

5

15″

尼人作法

爱尼人舞动锣鼓,向天祭拜,作法驱鬼;水面降低;蟒蛇受制;

整个房间360度翻转;

房间震动,座椅摆动,

6

35″

蟒蛇失控

狂躁的蟒蛇更加猛烈的袭击着房屋,缠绕,碰撞大水形成的漩涡在房屋外肆虐的流动;

整个房间360度翻转;

房间震动,座椅摆动,

7

20″

法术升级

更多的爱尼人参与到驱鬼的作法之中,他们点燃圣火,挥舞火把,围绕在房屋周围;

每次转换场景时,配合影片需要整体空间旋转运动时,房间都配合运动;

8

15″

燃烧驱鬼

圣火连成一片,将一切都燃烧成灰烬,包括琵琶鬼附身的蟒蛇….

整个房间360度翻转;整个空间趋于平稳,游戏结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