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局大,世界才大(致文旅从业者的一封信)

 主题公园设计 2021-07-12
     今天看了一个新闻,“一个女子骂社区支书草包被拘”引发广泛热议。从这件事里看到的不仅有人滥用职权,更能看出这个滥用职权的“支书”心里格局是何等之小。

    有道是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心怀宽大做人、做事才能荣达,心胸狭隘路则会越走越窄。就说这个滥用职权的支书虽然逞了一时之快,但却招来广泛非议,不是得不偿失吗?

    我今天当然不是要聊草包支书的事,而是从这个支书的一件小事上延展到中国主题公园乃至文旅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乐于分享作品。

    关注这个公众号的人一般都是这个行业内的人,我很少发国内的案例,不是我不想发,而是发了几次经常招来或恶言相向或恶意举报或以法律威胁的人们。

    我之前也是非常早在这个行业工作过的人,知道中国最早的主题公园为了“学艺”去国外考察观摩十分辛苦,所以当把一个国内人全然没见过的项目发布到国内时,那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又怕别人知道,又怕别人“学去”。因为这个行业有如此的历史背景,通常国内这个行业的人都会签保密协议。

    为了创造“惊喜”亦或是为了避免被偷师,这个行业一开始有这样的行业潜规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随着信息传播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前那种工作方法就显得十分落后了。因为同类产品横行市场,无论再怎么藏着掖着也是没有惊喜可言的时候,共享开放才是这个时代发展的阳关大道。

    国内文旅行业有很多人固守传统思维,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开放的,免费的,共享的才能创造更大的利润,让所有人知道自己即打造了自己的品牌,让所有人了解自己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喜欢这个品牌,因为怕偶尔的非议或非官网的曝光就固步自封的品牌理念,必然是无法引起关注,没人围观的“品牌”将毫无价值。

    我以前写过一篇引爆点的文章,其实是总结了关于《引爆点》一书中关于创造流行的方法。文旅行业的品牌溢价是十分明显的,产业延展性极强,可以从园区到产品再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而如何创造一个被大众所认可的品牌,首先这个产品要不怕面对大众,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

    中国的主题公园的学习对象是迪士尼、环球影城,产品学习的也是这些公司,甚至项目供应商都选择跟这些大牌公司一样的。为什么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这里面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有心态转变的问题。

    就拿公众号文章来说吧,现在是全民自媒体时代,一个好的项目或者产品可以通过几个大v就炒作的人尽皆知。而文旅这个行业呢?还在偷偷摸摸的甘于当井底之蛙,我每天翻国内外各种案例,中国的项目真的值得拿出来大家一起欣赏或者学习的不多。有那么几个设计思路不错的概念也基本上都是找的国外的公司。如果单从技术层面讲,我也没有很乐意分享中国的案例,离得这么近,好的坏的都看的太清楚,很难只是赞美的评价。

    之前评价过融创的设计,比较负面的评价,其设计相关人员直接就跟我硬钢了。你说你再牛的大师作品不是也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别人的评价怎么就碎了那么一地的玻璃心呢?是骨子里的自卑被戳破了吗?如果觉得自己设计的东西十分之好,又怎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呢?

   之前还有个海南的热高的主题公园项目,分享了他们的概念,那项目都已经不做了,还有死忠粉捍卫他们的图纸。

    长隆集团也一样,虽然发展的不错,但是小商人成长起来的企业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商业思维,分享的长隆清远案例及珠海案例全部被迫删除。

    当然还有很多,记不大清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这里当然不是说国内这些公司不允许分享他们的案例就骂娘。毕竟我也是一个虽然暴躁但是很讲道理的人。

    如果这些相关人员至此仍然没有原地爆炸,那么接下来我想劝各位-有容乃大。

    前面我已经强调了培育品牌的重要性,这里再强调一次,我想这点大家是都有共识的。长隆集团每年拿不少金币砸广告,很多其他文旅品牌也是觉得打响品牌靠的就是真金白银砸媒体,发通稿。

    可在信息如此多元迅变的今天,你真的觉得还有多少人会吃这套呢?靠反复重复一件事去强化品牌的知名度固然有效果,但早已不是一个聪明的营销方式了。聪明的人都在以小博大,用一个支点翘起地球,就像前段时间炒的很热的丁真爆火事件。

    如果不是几家媒体如“吵架”般的互怼,吃瓜群众这瓜怎么吃的那么甜?丁真又怎能在此次事件中树立了鲜明的个人品牌形象呢?

    话说回来,既然外功学的都是迪士尼,内功心法为何不一脉相承呢?非要用太极内功去练自由散打,怎能学到别人之精髓呢?

    我之前的文章有详细介绍过迪士尼庞大的传媒系统,这些产业除了可以接广告赚钱最重要的就是持续为迪士尼这个全球第一大文旅IP上价值。除了他自己的创作都向公众平台公开外,还会有系统的课程,甚至任何一个主题公园有任何的新创意新项目都第一时间对公众开放。国内有任何一家公司觉得自己的创意和产品全面超过迪士尼了吗?如果没有,是什么心理作祟这么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东西呢?

    迪士尼这种做法对于行业从业者来讲,为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对于他本身的品牌发展来讲,又何其不是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呢?

    国外甚至有专门拍迪士尼乐园的大v,有专门播放迪士尼新闻的网站,广大吃瓜群众可以在留言区畅所欲言,包括墙内的我都可以评价分享他们的任何作品而从未碰到过突如其来的威胁。

    像我们这些小自媒体以后也会逐渐成长为大自媒体,面对国内外两种不同的文化,你觉得我们会更倾向于报道分享谁的信息呢?如果一个媒体如此,千千万万个媒体如此,你又觉得是国内那些心胸狭隘的品牌商容易享誉世界,还是如迪士尼般乐于分享品牌故事和资料的品牌更容易让世界人们知道和喜欢呢?

    因为迪士尼的格局大,他自信而从容,他时刻引领着行业的潮流,他没有怕别人学习,他接受广泛的意见,他没有规定任何自媒体需要按照他自己撰写的稿件发文,因此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无数关于迪士尼的资料、故事、评价....迪士尼的品牌也在这无数的各个角度的探讨声中声名远大,自成一派,无人超越。

    而同样的事情,如果找国内特定的项目资料,比如长隆清远,只能找到寥寥几篇通稿和毫不清晰的效果图,谁又有兴趣多看几眼呢?

    即使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世人皆看得见,才各有各的理解,如果都像阿拉伯女子一般挂个遮脸布,也许有些人会有点好奇,但更多的人会被其他美作吸引了注意力。你所怕为人知的即如愿成为不为人知的,不为人知的品牌何来价值?

     如果觉得国外的例子不适合,可以再想想国内这几年爆火的故宫文创,那些古代留下的价值连城的宝贝放在博物馆里也只能给少数人观看,可如果剖丝拨茧的给人看,做成产品给人看,就形成了更有价值的产品。这里面核心要素是,分享你的故事,展示你的作品。

    做文旅产品就应该如迪士尼的做法一样,像是播放的一个成长型真人秀,吃瓜群众今天看看你的概念图纸、明天听听你的故事、后天为了你的突发事件心疼、大后天看着工地上半成品的米老鼠雕塑....就这么一砖一瓦、一字一句随着时间看见你的乐园是如何从概念到图纸、从图纸到作品、从拆除到新建,了解你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才能培养最富有感情的粉丝,因为,他们伴随着这个品牌成长的同时,倾注的时间和精力都将在未来变成或莫名其妙的、或突如其来的欢喜。

     最后,让我们一起拥抱分享吧,创造更大格局,行更远的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