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病矫治示例

 李海林zkuhlov2 2021-07-12

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同学,通常会犯两种比较大的错误:一是以叙代议,二是材料与中心不一致。克服的最佳办法,就是要重视叙议结合。

[习作片断]

论点:学习语文要讲究方法、讲究技巧。

良好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仅能提高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准确程度,曾记得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非常讲究学习方法与运算技巧。一次,老师叫学生们把自然数从一加到一百,其他学生就盲目地开始叠加,而高斯经过一番思考,就找出了其中规律,首尾相加正好是一百零一……他不仅很快完成了这道题目,并且结果正确无误,令老师惊奇不已。我初中时的同桌刘倩,由于学习方法的不当,成绩一直不理想,进高中后,在同学老师的指导下,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步非常快,一跃成为松门中学的佼佼者,尤其在语文方面,她几乎每次测验都是班级最好的。(注:横线为笔者添加;下同)

[评议]

本文段用了两则材料,一是高斯巧学的故事,一是同学学习的经验。表达方式以叙为主,除首句是议论外,其余都是记叙,显然不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这是典型的以叙代议。由于没有深入的分析,没有充分的议论,事理不明,缺乏深度;材料与中心之间的证明与被证明、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明确的揭示,从而大大削弱了论证的力量,削弱了议论的说服力。

[修改建议]

第一则材料,在划线的纯叙述性句子中夹进一些议论分析,如:

而高斯却是借助思考,寻找其中首尾两数相加正好是一百零一的规律……这样做,不仅很快完成了题目演算,并且结果正确无误。借助思考,寻找规律,正是高斯的良好学习技巧;很难想象,如果高斯不讲究学习技巧,没有这个良好的学习方法,他能比他的同学学得更为优秀。

第二则材料毛病严重。首先,它缺乏分析的切入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步非常快”,笼统概括,究竟是怎样的学习方法,好在什么地方,或者是是适合在什么地方,都不明白。所以建议先交代清楚这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特点,然后围绕着它进行分析议论。

[习作片断]

论点:思考对于学好语文很重要。

以前自己在读一篇文章时,只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没有通过这些情节去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也没有分析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在记忆数理化公式时,只知道死记硬背,没有去思考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的学习方法,带来的后果只能是记忆不牢固。

由此,我联想到了1997年北京市高考状元说的一段话:“我这个人不喜欢死记硬背,比如背英语单词,平时在读英语杂志时就多留心,多想想,看多了就记住了;背课文,要一句一句地理解,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记数理化公式,要搞清来龙去脉,这样即使以后忘了,也可以重新推导……”可见,她能成为高考状元和喜欢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勤于思考,往往事半功倍;放弃思考,往往事倍功半。

宋朝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歌德也曾说过:“谁不用脑子去思索,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这说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了思考的重要性。思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积极地思考呢?

[评议]

该文段由三个自然节构成,首节两句话两个材料,第一句与语文学习有关,第二句却与语文学习无关。次节引一高考状元的话,但就其内容看,讲的也只是“思考对于学习很重要”,与论点有距离。末段引用朱熹和歌德的名言并进行分析,同样与论点不相吻合。比较论点“思考对于语文学习很重要”与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范围有大小之别,导致整篇文章的社会现实针对性不强。

[修改建议]

首节最简单的修改是将第二句话改成能为第一句话服务,使第一句话能有力地证明文章观点,如:

正如同在记忆数理化公式时,只知道死记硬背,没有去思考这些公式的来龙去脉,学习方法不好,后果只能是记忆不牢固。

次节则在文后加一句就行了:

英语、数理化学习,需要思考,语文学习同样离不开思考。

末段需要修改的是画线句,可改为:

这说明了长期以来,各民族都认识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语文学习一定要“用心”,一定要“思考”,不“用心”,不“思考”,是无法学好语文的。

说到这里,有些同学常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议论文中有着大段大段的叙述文字,又说它是好文章呢?这个问题提得好。确实,有些优秀议论文中的叙述也是详写。这里面有个什么时候需要具体叙述,什么时候不需要具体叙述的问题。

[习作片断]

论点:要重视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陈毅少年时,有一天老师出上联“晨钟”,陈毅对出“暮鼓”。老师十分惊奇,问他怎么对出的。陈毅说:“我看见庙中,早晨敲钟,晚上击鼓,所以以'鼓’对'钟’,以'暮’对'晨’。”可见,陈毅如果没有时时处处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大概是对不出这样好的对子的。所以,我们平时读书,也不能光是抱着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像陈毅那样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以扩大自己的视野,这也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方法。有的同学总是抱怨写作文时无话可写,其实他们不能贴近生活、关注社会。

[评议]

该例开头两句的叙述是翔实具体的,但我们读来并不感到这是以叙代议,原因是什么?——那就是这个事例并不为一般人所熟悉。拿读者来熟悉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不作比较详细的叙述,又怎么能围绕中心观点,展开针对性很强的分析议论呢?更何况它也有比较充足的议论分析:“可见”句是对原材料中陈毅善于观察行为的直接评价分析,“所以”后的两句则将学习生活的实际与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进行联系分析。

[习作片断]

论点:语文学习要重视基本训练,打好基础。

由此,我又联想到了达·芬奇画蛋的事。达·芬奇的老师,不是一开始就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首先要他反复地练习画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渐渐地,他感到不耐烦了。为什么老师总叫自己画蛋呢?他的老师就耐心地指导他:“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状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其形状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芬奇终于明确认识了画蛋──训练画画基本功的重要性。正是由于达·芬奇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才使他后来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卓越的画家。

[评议]

自从达·芬奇画蛋的事例材料被用作为高考作文题以后,可谓人人皆知,熟悉的程度是很高的。这样的一则材料当然不需要具体交代。可是上例不仅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完整,而且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俱全。而其分析议论却极其贫乏,只有最末一句话勉强可以看作为议论,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称之为证明与被证明关系),基本上没有被揭示;严格地说,这是不符合议论文文体要求的。

[修改建议]

原材料中达·芬奇的老师的那句话,既可看作为材料的重点,又是不为人们所熟悉的,所以应该保留为简要的事例交代,充当分析议论的生发点。如:

“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状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其形状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他的老师的谆谆教导,道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正是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才能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卓越的画家。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的深刻的教育意义之所在。

这一段修改后的文字,“叙”精要、概括;“析”不仅方法多,有说明性分析,有阐发性分析,而且角度多,有正面、有反面,有事例、有引言——充分地体现了议论文着重议论分析的文体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