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长期接触的人,反映并决定了你的认知水平,你正在被反向塑造

 谢耳朵馆长 2021-07-12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万世师表孔子,一早就把人分为了君子、小人、勇士、懦夫等类别。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也说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此外,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做: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晋朝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则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那么他就会受到好的影响;但是如果生活在坏的环境里,很容易就会受到坏的影响,用以强调环境等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
以上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意思:虽然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但是环境中同类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相同类型特征。客观上,人不仅受到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环境中人的影响。
比如,若与孔夫子所言的“君子”在一起,那么,日常,大家会专注于事,爱惜自己的羽毛,通常情况下不做下三滥式,跌出朴实价值观的行为和选择。
在这种环境之下的人,自然会受到好的熏陶,品行上也会得到提升,不由自主就会只关注自身内在修为的训练,而甚少对他人生出嫉妒心。即我们经常说的,把心思用在正道上。
但与小人在一起,就麻烦多了。
他们情绪多,而且负面情绪占主流;不在解决事情,推动大局发展上下功夫,而是专罔顾事实本身,做一些擦边球似的事情——既让领导满意,又让自己得利,根本不会顾及工作本身的效果,糊弄过去就行。
如果小人只是看领导意图行事(尤其在没啥特殊利害关系领域的事上),倒也还罢了。可惜小人如鼠,嘁嘁喳喳,喜欢沆瀣一气,总能在歪曲事实的基础上聚众牟利。
这种利益,很多时候都不在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但是奈何总存在一些灰色地带,也总能让牟利的小人们攒在手里。在利益驱使下,小人们光斛交错、推杯换盏的功夫,就结下了利益同盟。
所以,通常情况下小人聚集处,肉眼可见的气象和场景,会格外不一样。

如果你善于观察和体悟,就会发现这些人在一起时,或形态上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1. 整个人给人一种轻浮、飘荡、不落地感
2. 穿着虽然干净,但周身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油腻感
3. 表情浮夸,动作夸张,假笑连连
4. 眼神闪烁,喜欢频繁眨眼,俗称挤眉弄眼
5. 擅长跟人称兄道弟,胡乱攀各种交情,尤善与人自来熟
6. 走路时肩膀摇晃,且较少走直线
7. 对上缩肩、点头哈腰、言听计从,对同级别能力强者锋芒毕露,对下嚣张粗暴
8. 聚会中总是渴望成为主角,但在比自己职级高的人面前则气焰全无
科研人员通常讲话做事一板一眼,企业家则大方大度,擅长从大局出发考量问题,营销层人士无一例外反应敏捷、容易讨人喜欢……
我们讲江湖现状,说人的类型种种,其实自始至终都只在强调一个问题:“气场”。
一个人自身的气场强,那么他的言行举止就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到周边的人,甚至改变周围人的言行举止。而西方认知科学,则将这种现象称为“反向塑造”。也就是说,你长期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就容易受什么人的影响,所谓“耳濡目染”,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当下,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新科技不断涌现,其对人类观念、行为、思维方式都形成了明显的反向塑造,并也已经引发了一定的社会以及个体心理问题。
显然,科技不仅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开始对人类世界观进行塑造。
从脸书泄露用户数据,并将数据用于广告主投放广告等商业目的,到美国总统选举时,一直指摘俄罗斯通过技术手段影响美国人投票,再到国内携程网大数据“杀熟”、特斯拉行车数据归属、日常生活中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等现象。
我们都发现,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行为和思维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异。
此前,以张一鸣为首的,曾经的互联网少壮派对技术如算法等,推崇备至,明明已经看到了算法对人群的危害,却仍然提出了“算法没有价值观”等激进主张,完全忽视技术对人世界观、思维、行为方式的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之下,其竞争对手腾讯,则就此种种现象,针锋相对提出的“科技向善”呼吁。
表面看,是人类发明和创造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技术,这些技术和随技术变革而来的社会环境,不仅对人们在观念上产生了嬗变,也体现了新科技对人类世界观的反向塑造。
所以,生活在这一大背景下的人,很难说自己没有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很难改变和回避环境对自己的影响。那么,作为单一个体的人究竟要如何做,才能既跟上时代变迁又不被环境和时代中“塑造”呢?

这需要我们跳出俗常生活层面,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比如,用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的力学来看待现实,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牛顿力学指出,力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变的根本原因,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且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它们之间是一个非常连续的过程,双方始终会有一方处于优势,但始终趋向于平衡之中。
如果你站在人类社会角度去看待一切纷扰,很难看出什么规律,找到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但倘若换一个角度或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待问题,你会发现:所谓反向塑造,不过是人们囿于各自极为微观的场景,得出的相处模式和心得而已。
如果你对此发现如获至宝并时刻警惕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反向塑造,那么结果可能不是你想要的那种,对人对事的成功控制,而是自己与环境的隔阂,无形中对自己造成的某些认知障碍。
所以,说到底,塑造与反向塑造,必须从环境出发,根据个体情况来判定。而个体之于环境的关系,还是达尔文那句话比较实在:先适应,再改造
适应之后的改造,才是最为稳妥的生存之道。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iley, 195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