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国立河南大学

 公司总裁 2021-07-13

这里说的河南大学,指的是1927年建立的河南中山大学及其以后直至1949年的河南大学,它有22年的历史。

河南中山大学是由中州大学和法政、农业两个专门学校合并而成。我于1927年8月任中山大学历史教授,1940年以后,兼任过河南大学文史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直到1949年。我所了解合并前三校的概况是这样的:

公立法政学堂,开办于1907年,初招讲习科和预科,后设政治、法律、经济等科。由于继续的时间久,招生的名额多,社会上涌现出不少的行政、司法官和律师、会计师。辛亥革命,开封酝酿起义,是以优级师范学堂和公立法政学堂为发动点。民国成立,公立法政学堂遂改为法政专门学校。

农业专门学校创办于1914年,高等学堂停办,而农业专门学校创始,是采取了高等学堂最后一任监督时经训(志畲)的意见。14年间,先后设有农科、林科和蚕科。第一任校长吴肃(意鲁)任职最久,他说:我办农专,只是培养行政人员。实际就是这样。这对河南农林事业起到一些作用,特别是提倡开封护城堤造林和城北的防护林。

中州大学成立于1923年,是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留美学校成立于1912年,曾设英文、德文、法文班;各班毕业年限5年,目的是培养青年学生出国留学,以便更多地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第一任校长林襄(伯襄)的努力下,粗具规模,在同时中等学校中,比较有生气。五四运动时期,李鹤(敬斋,留美)为校长,反对学生参加爱国活动,公开讲演,说国无可爱,学生必须专心读书,激起了学生的公愤。他自知众怒难犯,退为教员,校长职位,由张鸿烈(幼山,留美)代理。这个学校本为留学而设,在英文第一班毕业时,学生希望全部留学,但只选送20名,以后选送更少,甚至拒绝选送,实际上学校已无存在必要。同时,各省纷纷自办大学,通过河南人士的呼吁,1921年河南省议会已建议以留美学校改升为中州大学;适河南省教育经费独立,督军冯玉祥又把没收前任督军赵倜之田产拨给一大部分。1922年省政府委张鸿烈为校长,1923年3月3日正式开学。

中州大学的存在不过三年多的时间,物质设备不够完善,大学和附中总共只有学生四五百人。但是河南各界人士属望甚殷,学校领导人也颇尽力。函聘留美即将回国的冯友兰(芝生)、曹明銮(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到了1926年,军阀混战,经费竭蹶,奉系军队一度盘踞校内.理科主任曹理卿几遭毒手。中州大学宣布暂时停办。1927年夏季,和法专、农专两校合并,成立河南中山大学。

在省立河南中山大学成立前,有筹划国立开封中山大学一段事情。

1927年6月,国民党军北伐进抵开封,有一些中央政治会议人员随军前来,曾召集各界人士,作广泛的政治宣传,并经政治会议开封分会决议,把开封七个中等学校合并为河南省立第一中学(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一中),又将中州大学和法专、农专合并为国立开封中山大学。未几,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北伐停顿,委任的大学校长徐谦(季龙)既未到校,经费也无着落,于是国立开封中山大学才改为省立河南中山大学,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于同年11月28日正式上课。

当时在合并三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文、理、法、农四个科,1928年添办了医科。到1930年,依照各省立大学以省为名之例,改称河南省立河南大学;同时改科为院,有文、理、法、农、医五个学院。法学院曾于1935年撤销,到了1946年恢复。由于接收了河南水利专门学校,又扩充办了工学院。各院的学系,也时有增设、撤消和合并,通常是15个系左右。只医学院不曾分系。1942年河南大学改省立为国立。

河南大学的领导人一般是留学生,最多的是留美学生。张幼山以留美学校校长作了第一任中州大学校长。当北伐军南撤,冯玉祥主持豫政,一个时期,张幼山曾以教育厅长兼任河南中山大学校长。当时冯幕府中的凌冰(济东,留美)、邓萃英(芝园,留日)、查良钊(勉仲,留美)等在教育界较有影响,而张幼山在大学又有一些人对他不满意,因而校长一职,落到凌济东手里,其后邓芝园、查勉仲也均作过一段。在凌济东作校长的时候,以冯玉祥治军的方法办学,学生必须穿灰粗布军装,跑步、上军操,在河南大学校史上“别开生面”。

河南中山大学既是由留美学校、中州大学逐步发展而来,张幼山、李敬斋就成为学校的重心,形成了留美派。在河南大学里势力很大,影响很久。1930年黄际遇(任初,留美,曾任中州大学校务主任)长校时期,发生了驱黄风潮,当时的省政府允许撤黄,并派代表赴北京欢迎冯芝生回豫。冯时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不肯离开北京,举张广舆(仲鲁,留美)自代。张回省才三个月,以政局变动去职。这时张幼山已随韩复榘到山东任建设厅长,李敬斋在河南任教育厅长。但他们仍然不肯放弃大学地盘,一时又无适当人选,最后由李敬斋亲自兼任。过了一个时期,李推荐许心武(留美)继任。

在河南,CC和复兴社均有活动,以CC为早,开始活动的是李敬斋。由于他刚愎自用,二陈(果夫、立夫)另物色了一个较为顺从的陈泮岭(峻峰,北大毕业,与陈立夫是北洋大学同学)给以任务,李、陈势成水火。这时复兴社力量逐渐扩大,压倒了CC。省主席刘峙支持着复兴社,又和李敬斋一起,对陈峻峰百般掣肘,使他什么事也不能做。1933年张仲鲁再长河大,曾在北京聘请郭希汾(绍虞)、嵇明(文甫)等来校任教。不过张和李敬斋既有利害冲突,留美派的人不能合作,同时复兴社力量又已进入学校,应付为难。适陈峻峰以私人关系拉张仲鲁加入CC,张以势力孤单,需要援助,同意加入。但是情况颇为复杂,一年之后,以铨叙部没有核准他的简任资格离开河大。张离开后,李敬斋既推荐了许心武,1935年复兴社成员杨震文(丙辰,留德)作一个短时期的校长之后,又推荐了刘季洪(留美)。据说许心武是二陈的亲戚,刘季洪也在CC中是被称为有能力的人物。抗战前,刘季洪和校内复兴社已有暗斗,学校迁鸡公山后,更加尖锐化。武汉吃紧,须再迁校,刘季洪意在四川万县,河南人在武汉的多主张不离开河南境,留美派也反刘。于是刘季洪辞职而王广庆(宏先,清拔贡,留日)继任。

王宏先原在张钫、于右任部做事,跟章太炎学过文字学,对办大学无经验。他的有利条件是豫西人,和豫西地方出身于“绿林”的军官多有关系。河大初迁潭头,他感觉到位置不稳,对想作校长的教授,总是拉一个,打一个。郝坤巽(象吾)在校很久,曾任理、农两院院长,这时任教务长。当王宏先假意说要辞职的时候,郝说:如果校长不干,我愿意试一试,这样就大遭其忌。到王宏先被撤交代时,还向后任校长说,郝象吾想当校长。

张仲鲁第三次到河大作校长、时间既短,又多不在校,也没做出多少事情。当时教育部长由陈立夫换成了朱家骅,由于CC内部还有小的派系,于是河大校长换成了田培林(伯苍,留德)。

田伯苍和朱家骅是属于一个小派系,不久升任了教育部次长,校长位置让与姚从吾(原名十整,字占卿,留德)。姚从吾是田伯苍的小同乡。开封第一次解放后,他秉承朱、田意旨,把学校迁到苏州,不久他去了台湾。

整个河南大学的历史,可分为抗战前后两个时期,而抗战中五次播迁(医学院计有七次)、复员开封和再迁苏州,又各成为一个段落。

三校合并的河南中山大学,就原有经费支领,物资设备,因陋就简,到了改称河南大学,情况有所改变。经费数目由原来的20余万元,增至30余万元,抗战前夕,约为40万元。当时曾有人这样说:清华大学每年经费100万元,只办三院,我们才40万元,倒办五院,当然不如清华。不过就省立大学说,河南大学艰苦支撑,从1927~1937年的10年间,由于相当平静,也取得一些成绩。

就教学情况看,教师队伍不算强大,以1930学年度为例,全校教职员139人中,教师98人,抗战前每年比例大体如此。文学院人数较多,流动也较大。只就文史方面说,如范文澜、嵇文甫、郭绍虞、蒙文通、高亨(晋生)、邵瑞彭(次公)等,在学术上都有一定成就。抗战开始,嵇文甫主编《风雨》小型期刊,在中共的领导下宣传抗战,又和范文澜等组织“河南战时教育服务团”,向各县作宣传活动,起到不小的作用。法学院也有一些老年教师,孜孜矻矻,钻研业务,由于政法人才过剩,于1935年法学院暂时撤销,留下的经济系并入文学院。理学院各系的实验室,都能开设。黄任初讲授数学,郝象吾讲授遗传学。农学院提出“以学术发展事业,以事业辅助学术”的原则,编写了研究报告和计划。教授彭谦(同生,留美)对改良土壤,进行了一些试验,其中如小麦品种试验,并允许农民交换。医学院成立较晚,开始困难很大,经过努力,学生学到一些东西。

所用的教材,在理学院,以英美的课程内容为主,有些用的是原文;农学院编写讲义,基本上也用的英美教材;后设的工学院也是如此。医学院以德文为重要参考书,教师一般用中文讲授。学校当局对教师的态度,常凭个人的喜怒。如1932年蒙文通任历史学教授,因为他的胞妹在天津读书,用钱很急,蒙教授到会计室借钱,未得允许,一时动了脾气,对学校表示不满。将近暑假,接到了“行为不检,应即解聘”的通知书。究竟行为如何不检?据说,是由于蒙教授在课余曾和谭夔(若夔)秘书到相国寺听过几次说书。学校对科学研究,没有制定过完整的规划,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搞。编写讲义在教授中形成了风气,讲义处收发应接不暇,但是质量参差不齐。

关于培养学生问题,抗战以前,每年在校学生不过几百人。记得1927年招生,报名不到100人,次年超过600人,1929年达到千人以上。1930学年度,在校学生总计795人,比过去每年都多。但是各院系人数颇为悬殊,文、法学院常多,而理、农、医常少。以1930学年度为例,法学院法律系在全院本科学生477名的总额中,占77名之多,而农学院全院(包括农艺、园艺、森林三个系)不过11名。历年毕业的学生,根据不完全的统计,1928~1945年的18年中,每年平均106人。本来学生所报的入学志愿,多数考虑到毕业后的职业,他们认为学习自然科学,就业的路途窄,然而学习社会科学的也是一样。从1928~1936.年的9年中,法学院毕业学生,几占全校三分之一,结果也是找不到事。法学院的暂时撤销,原因就在于此。

学生所习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学到一定的学分总数,才能毕业。有些系选修的课程名目,常比必修的多,因而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常有出入。各系例有研究会或学会,也有自由组织的学术团体,如晨星社、霜剑社等。1928年师生共同组织的励学社,出版《励学》,是一种不定期刊物。在中州大学时期,学校编有《中州大学晚报》和《中州大学纪实》,未能按时出版。合并后,1929学年度刊行各科季刊,次年改为各学院季刊。到了1934年,改出《河南大学学报》,抗战前出过三期。又《河南大学周刊》时期较长,但也不是都衔接。

在抗日战争中,河南大学曾由开封迁移到五个地方,那就是信阳鸡公山、镇平、嵩县谭头、浙川荆紫关和陕西宝鸡。

七七事变后,华北各大城市沦陷,中原吃紧,开封学校纷纷南迁。河南大学文、理两个学院迁鸡公山,农、医两院迁镇平。教师队伍和学生人数无大变化,图书仪器大部运出。不及一年,武汉吃紧,教育部命令河南大学迁湖北武当山。结果,文、理两院也由鸡公山集中镇平。一部分教师离校他往,范文澜教授由镇平赴延安。校长王宏先也曾派人分赴内乡西峡口、南召李青店、浙川上下集等地查看校址,因为没有决心,并未作出决定。又将一年,日军进犯新野、唐河,学校仓促迁到嵩县。

八年抗战,河南大学在嵩县将及五年,医学院留县城,文、理、农三院在城西百里四面环山的潭头镇。

当时战区学生,因为经济来源断绝,发给贷金,维持在校生活,但是学校就利用扣发贷金限制学生。不仅军训不及格要扣发贷金生活管理组指派的劳动,做的不合要求,也常将贷金扣发。

尽管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还是勤勤恳恳,努力做好自己的教书工作。在思想上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有嵇文甫、关梦觉等,他们不定期向学生作一些学术讲演。一些进步书刊,常以秘密和半公开的形式互相传阅。同时也有一些青年教师,钻研自己的业务,在学术上练基本功,对时事亦较关心。那时校长掌握全权,下设教务、训导、总务三长,各院院长等于该院的教务主任。聘请教师,院系只能介绍,要是进步教师,介绍后常被搁置。如刘正统(潇然,留德)、林承蔚(孟平,留日)均有进步思想,也可能请到,但是经院系提出后,校长以“怕有麻烦”,未予聘请。

绝大多数学生对国民党的反动措施,心怀不满,其中思想进步的学生,受到了中共地下党员的指示和帮助,进行宣传革命的各种活动。如1940年底酝酿的“中原青年文艺笔会”到1941年春季成立,印出《青年文艺》半月刊。不过不到一年,就被迫停刊了。

抗战末期,日军为了打通和保持北平、广州路线,在铁路附近搜索和进攻中国军队。驻在叶县的汤恩伯部,不战西退,避寇伏牛山中,日军跟踪追击,洛阳、嵩县相继沦陷之后,有西扰卢氏的可能。潭头滨临伊河,是由嵩县赴卢氏必由之路。王宏先只注意到学校与伏牛山区关系密切,一旦迁出,位置前途难卜,所以尽管平日师生们对于闭塞的潭头表示厌恶,而王宏先迄未在意。这时时变仓促,他又对潭头的危险估计不足,因而日军迫近,手忙脚乱。1944年5月15日,日军窜扰潭头,师生和眷属被刺杀者十人,被俘者甚多。仪器焚毁丢失殆尽,图书损失一部分。

创痛之余,学校南迁浙川荆紫关,不到一年,又迁到陕西宝鸡武成寺。在此期间,师生更加艰苦,学校一切因陋就简;但一部分了解国内外形势的人,对于战争胜利,抱有坚定的信心。到了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2月底河南大学由宝鸡返回开封。

抗战胜利后,校长由田培林换成姚从吾。

1946年秋季,大批青年军学生入校,他们大部分是高中学生,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曾受过军事和政治训练。入校后和原有的一些人结合在一起,对进步力量公开进攻。

在纸币滥发、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教师生活不能维持,教授会议决罢教,学校当局千方百计阻止,没有得逞;学生既同情罢教,同时,微少的公费也吃不到饱饭。全国学生正在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河南大学学生也起而响应。

学生会议决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示威游行,青年军学生出面反对,激起了全校同学的公愤,一致表示坚决支持学生会决议。但是,河南省主席刘茂恩、校长姚从吾又坚不允许。后来,学生会撇开示威游行,另以成立五省学生联合会,须到南京、上海筹备;同时须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为理由,于5月24日整队出发,前面高举着“欢迎代表晋京请愿”的红布横额,而每个学生都手执碗、筷,并且很多学生叮叮当当敲着,由学校到车站,到处演说,深深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铁路工人的同情。

这时,全国各地学生决定于6月2日举行规模巨大的示威游行,河南大学学生会积极筹备,而反动派却出动军、警、宪包围学校,捆走学生五六十人。拘留了一个时期,才陆续释放。

1946年法学院恢复,同时成立了工学院。在1947年第一学期,学生人数达到2256人,教职员419人,是22年中的最高额。

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为了战略关系,解放军旋即撤退。进步教授嵇文甫、王毅斋等同一批学生,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进入豫西解放区。参加了革命。学校当局以开封势难久居,将学校南迁苏州。大部师生于7月上旬到达。校舍分散,凌乱不堪。也有很小部分教师留住开封,不曾南下。

学校南迁,是得到国民党当局的支持的,沿途给以种种便利。到苏州后,学校当局还抱有幻想,以为一方面有教育部作后台,可以交涉增加经费;另一方面,可以在苏州、上海等地增聘一些教授,学校和自己的声誉均可提高。事实上各院招聘的教师,多系临时性质。进步学生继续受到迫害,有学生被逮捕押解南京之事,教育部仍在陆续派送特务学生来校监视进步师生。

1948年10月,开封第二次解放。1949年,解放大军即将渡江,大部分师生内心振奋,同学们暗地里学习秧歌,准备欢迎。学校当局知道无可挽回,姚从吾去了台湾。历史系教授钱穆也于4月初离开了苏州。

这一时期,学生会的活动比较活跃,各院学生出了不少的小型刊物。同学们也进行了一些文化活动,如在玄妙观演出《北京人》等。学生会在苏州改组过两次,由于青年军学生力量不大,也知道在校内争不到领导权,只有偏重校外活动;中共所领导的地下学联,联系着多数同学,帮助进步同学取得了学生会主席,做了不少工作。当解放前夕,各个宿舍晚上都有同学站岗,以免突然发生事变。

在苏州,教授会的名义依然存在,而且把讲师、助教组织起来,另成立讲助会。校长姚从吾远去,委托的教务长不敢负责,组成了三人小组暂时维持。到苏州解放,成立了校务委员会。在共产党的关怀下,师生们受到了政治教育,也得到了生活上的照顾。

当时全国即将全部解放,顾名思义,河南大学不应长留江南,教授会、讲助会和学生会经过充分酝酿,决定推派代表回开封,向河南省人民政府请示。代表们于5月初由苏北上。未到之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已先决定,派代表来苏州迎接。除一部分师生已在江南参加革命工作外,大部分于7月初回到开封。

1949年,河大的左翼去了武汉、右翼去了台湾,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同时,河南省人民政府以中原大学医学院、教育系师训班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学院400多人为基础,接回迁徙到苏州的河南大学1200余名师生,重组河南大学,下设文教学院、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4个学院。

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原开封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武汉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并成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即为今华中师范大学的一部分。

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后改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行政学院独立发展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并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水利系调入武汉水利学院(今武汉大学),财经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学院(今江西农业大学),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同时,湖南大学地理系一部分并入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

1953年8月6日,教育部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河南大学与平原师范学院合并,统称为河南师范学院,在开封、新乡两地办学,分称一院、二院。

1955年8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对河南师范学院进行调整,决定将文科集中在开封办学,理科集中在新乡办学。

1956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一院改称开封师范学院,二院改称新乡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开封师范学院设中文、历史、地理、外语4系和教育教研室。

1959年,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开封师范学院,新增物理、化学、数学、生物4系,后又增设政教系和体育系。

1962年7月,河南艺术学院并入,建立艺术系,河南体育学院并入体育系;郑州大学地理系并入地理系。至此,学校有中文、历史、政教、地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艺术10个系。

1975年,开封师院创办信阳分院,1978年独立为信阳师范学院。

1979年,学校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增设教育系。

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忆国立河南大学
忆国立河南大学
忆国立河南大学
忆国立河南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