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卷13尽心章句上诗解3良知亲敬情达正己

 琴诗书画情 2021-07-13

题文诗:

孟子:之所,不学而能,其良能也;

不虑而知,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

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真情所至,达之天下.

赤子童心,人人本有.孟子:舜居深山,

与木石居,与鹿豕游,所以异于,深山野人,

几希也;及其至诚,闻一善言,见一善行,

若决江河,沛然情畅,莫之能御.孟子:

真情无为,其所不为,至诚无欲,其所不欲,

如此而已.孟子:人之有德,慧术,

其心恒存,疢疾忧患.孤臣孽子,操心也危,

虑患也深,性情故达,情怀天下.孟子:

有事君者,事是君则,为容悦也;社稷,

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

行于天下,而后行之;有大人者,正己物正.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1,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译文】

孟子说:“人不必学习便能做到的,是良能;不必思考便会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儿没有不知道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敬爱哥哥的。亲爱父母是仁,敬爱哥哥是义,没有别的原因,只因这两种品德可以通达于天下。”
 
孟子说:“舜住在深山的时候,和木、石为伴,与鹿、猪同游,跟深山中野老村夫不同的地方极少;等到他听到一句好的言语,看到一桩好的行为,〔便采用推行,〕这种力量,好像江河决了口,汹涌澎湃,谁也阻挡不了。”
 
【注释】
 
(1)孩提之童:孩,小儿笑声;提,怀抱;孩提之童,指嘿嘿笑着要父母抱的一两岁小孩,虚岁则是两三岁。

【原文】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1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1者,恒存乎疢2疾。独孤臣孽子3,其操心也危4,其虑患也深,故达5。”
 
【译文】

孟子说:“不做我不愿做的事情,不要我不想要的东西,这样就行了。”
 
孟子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知识,往往是因为他常处于忧患之中。只有孤立之臣、庶孽之子,他们时常警醒自己,深深地担忧祸患,所以才能通达事理。”
 
【注释】
 
(1)德慧术知:即德行、智慧、道术、才智。(2)疢:音chèn,灾患。
 
(3)孽子:非嫡妻之子叫作庶子,也叫孽子,地位卑贱。
 
(4)危:不安。(5)达:达于事理。

【原文】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1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2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3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译文】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就是侍奉某一君主,就曲意逢迎的人;有安定国家之臣,就是以安定国家为乐的人;有天民,就是他的学说方略能通达于天下时,便去实行的人;有大人,那是端正了自己,万事万物也随之端正了的人。”
 
【注释】
 
(1)安社稷臣:大约就是《论语·季氏》的“社稷之臣”,即某国安危所倚重的重臣。《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晏子侍于景公,朝寒,公曰:'请进暖食。’晏子对曰:'婴非君奉馈之臣也,敢辞。’公曰:'请进服裘。’对曰:'婴非君茵席之臣也,敢辞。’公曰:'然夫子之于寡人何为者也?’对曰:'婴,社稷之臣也。’公曰:'何谓社稷之臣?’对曰:'夫社稷之臣,能立社稷,别上下之义,使当其理;制百官之序,使得其宜;作为辞令,可分布于四方。’”
 
(2)天民:此指“熟知天道之人”;见于《万章上》第七章、《万章下》第一章的“天民”,我们则译为“百姓”。
 
(3)大人:高于“事君人者”“安社稷臣者”“天民者”的杰出卿大夫,或能“王天下”的诸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