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读原著 2022-01-19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舜,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悌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舜的父亲和后母弟弟,最终被舜的厚德感化,改恶从善了。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讲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而四端的呈现,最近的就是从孝悌开始生发。人的善性,良知也是从这里生发扩大出去的。

    孝悌是行仁的根本,这个根本点燃了,人的善性,良知才会真正的如“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进而一明百明,一通百通,一达百达,依此良知而行,什么都能做的好,这一成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行诸后世而无朝夕,正如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更是道——

   
     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这是就从人的良知作用、显现的最真切笃厚、不容易蒙蔽的地方提醒人们。假设人们在辅佐君主、与朋友交往、仁爱对人、爱惜万物,以及无论动静语默之间,一心只有实现那孝顺双亲、敬重兄长真诚恳切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天下的事情,虽然千变万化,以至于不可穷尽,但只要用一心实现孝顺双亲、敬重兄长真诚恳切的良知去应付,就不会存在遗漏的情况,这正是因为只有一个良知的原因。除了孝顺双亲、尊重兄长这一念良知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良知可以实现了。所以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这也是为什么“惟精惟一”的学说,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行诸后世而无朝夕的原因了。
  
    王阳明先生还曾启示弟子道——
   
   文蔚你说:“欲于事亲、从兄之间,而求所谓良知之学。”如果自己用功的得力处去说,也没什么问题;如果说实现良知的真诚恳切以求尽孝顺双亲、敬重兄长的道,也没什么问题。程颢说:“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这个观点是很正确的。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难道要去父上求个孝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条件。却是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
   
    孝悌,因为处在人的善的本性,人良知的最直接生发处,以此受到儒家的高度重视。

    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又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中庸》引孔子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还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往根本上说,人的良知,善行被蒙蔽后,最好的恢复手段,入口处就应是从先恢复孝悌之心开始,毕竟人的良知作用、显现的最真切笃厚、不容易蒙蔽的地方也在这里,这也符合“近取诸身”的修身理论,也是最容易操作的。到孝顺双亲、尊重兄长这一念良知澄明了,继续存心养性,尽心知性,孝悌也只是仁德的万千个顺带结果之一,更多既好而光明的品格都会不求自现,“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天下的事情,虽然千变万化,以至于不可穷尽,但只要用一心实现孝顺双亲、敬重兄长真诚恳切的良知去应付,就不会存在遗漏的情况,这正是因为只有一个良知的原因”。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的体现,敬兄长就是义的体现,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