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全世界都要向她致敬!这位颠覆西方历史的中国女人火了!

 华人星光 2021-07-13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7月初,浩瀚星空,

多了一颗以中国人命名的小行星,

叫“张弥曼星”。

张弥曼,

这是一个绝大部分国人,

都从未听过的名字,

可她却是中国的“巨星”。

她颠覆了西方历史,

曾令全世界为之惊奇,

今天,

她值得全世界的致敬,

更值得全中国人的祝福!

1936年4月17日,

张弥曼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她的父亲是在神经生理学领域,

建树颇多的海归教授。

受父亲影响,

她自小就对生物学产生浓烈的兴趣。

1953年,

自小身形瘦弱的张弥曼,

不顾母亲劝阻,

响应国家号召,

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

后被选中派送莫斯科研究古生物学。

回国后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众所周知,古生物研究,

意味着一生都要在野外跋涉,

考察化石,寻找失落的世界。

那时,

很多女学生一听说要野外考察,

纷纷转了行,

而张弥曼,固执已见留了下来。

那些枯燥的碎裂的化石,

在她看来像宝石一样珍贵,

她着迷一样爱不释手,

一入斯门,永不言悔。

野外考察团队中张弥曼(中排右六)

而当年,

中科院这支野外考察团队中,

张弥曼,是唯一的女性。

一年里有大半年的时间,

她和考察队一起,

辗转全国各地寻找矿产和化石。

在荒山野岭间跋涉,

于风餐露宿中行走,

一人一扁担,

挑着35公斤的被子、锤子、化石纸,

每天要走起码20公里山路。

这样辛劳走下来,

张弥曼成了“大胃王”:

就着几块霉豆腐,

能吃下一公斤米饭。

在横店,

她睡农家阁楼,垫着稻草,

盖发霉的烂棉絮;

在缙云附近磨石山山顶,

睡小山村的祠堂,

刚睡着,几只老鼠从她脸上爬过,

惊出一身冷汗。

一次野外作业40天,

地方太荒凉,别说洗澡水了,

喝的水都限量供应,

回家裤脚往上一翻,

虱子掉一地。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

20岁的张弥曼,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

脚底全是老茧,小腿满是划伤,

可她从未道过一声苦,

未曾退缩过一步,

就是这样的坚持,

练就了她,

作为中国地质学开拓者的钢筋铁骨。

1959年,

在大庆油田开发之初,

各界专家齐聚一堂,

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

判断地下石油的分布,

张弥曼也参加了这次讨论会。

当时,不少权威都认为含油层,

应该在距今1.5亿年的早白垩纪,

石油勘探,

也应该集中在相应的地层内进行。

可张弥曼却不这么认为,

她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

结合古鱼类演变规律的研究,

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含油最丰富的地层,

应在距今1亿年左右的晚白垩纪时代。

这样与众不同的意见,

让在场人都极为惊讶,

这个23岁的小姑娘从哪冒出来的?

大言不惭!

大家不认同她的看法,

认为她年纪太轻经验不足。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了,

她是对的!

随着大庆油田里,

第一股石油从地下汩汩而出,

人们发现,

石油出现的地层,

正是张弥曼所说的晚白垩纪时代!

23岁的她,

第一次在业界引起了轰动。

1965年,

作为古生物学冉冉升起的新星,

张弥曼被送到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

留学进修。

在这里她遇到了百年以来,

让古生物界争论不休的大难题。

自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大多数人,

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四足动物,

是由水中脊椎动物鱼类,

逐步进化过来的。

但3.8亿年前,

到底是哪条鱼登上陆地,

成为了四足动物的祖先呢?

人们为这样的起源之谜争论百年。

年轻的张弥曼,

有一个宏伟的目标:

她要代表中国,

揭开这个困扰全世界的谜团!

而在她之前,

有一位瑞典古生物学权威认为,

陆地上四足动物的祖先,

是水中的脊椎动物:

总鳍鱼类中的杨氏鱼。

这一观点被世界权威承认,

甚至写进很多国家的教科书。

张弥曼制作的杨氏鱼模型

可张弥曼,

为了揭开四足动物祖先的“身世之谜“,

对自己的化石标本进行了连续磨片。

那段时间,

她每天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经过持续两年艰辛钻研,

制出了杨氏鱼颅骨蜡制模型,

一块28毫米长的颅骨化石,

画了540多幅线条图,

一张画十几个小时。

这件长度只有大约28毫米的化石,

被转换成了,

540多张厚度不到1毫米的蜡模,

而当这些蜡模被叠加起来的时候,

张弥曼,

看到了一个震撼古生物学界的事实:

杨氏鱼没有内鼻孔!

张弥曼展示鱼化石

按照当时的分类,

杨氏鱼是最具代表性的总鳍鱼类,

它一定有一对内鼻孔,

因为这是鱼类“登陆”时,

学会呼吸的必备构造。

但张弥曼仔细观察了蜡模,

却没有找到杨氏鱼的内鼻孔。

这也就意味着,

张弥曼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权威理论,

陆地上的四足动物,

并不是总鳍鱼类进化而来!

她的发现,

“足以改变古生物学的教科书”。

张弥曼(右五)在瑞典进修期间与老师和同学合影

1980年,

当张弥曼的论证结果公开发表后,

全世界古生物学界为此沸腾了,

他们认为,这完全颠覆了,

西方一直以来的生物学理论,

创造了新的历史!

美国著名的鱼类学家罗森惊呼:

“这一发现,

动摇了世界生物传统理论的根本!”

此后,

全球古生物学界围绕张弥曼的工作,

对四足动物起源进行重新探讨,

最终1995年,

全世界认同了张弥曼的观点,

人类起源的祖先应该是肉鳍鱼类,

并且肉鳍鱼类起源的中心地区,

不是欧洲和北美,

而是中国云南曲靖,

到今天,教科书上所写的,

就是这一全新理论。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员朱敏说:

“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明,

鱼类登陆的关键环节,

发生在中国云南,

而张弥曼先生,

是这一大发现的开拓者。”

鉴于她对世界生物史的贡献,

2011年,张弥曼当选为:

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同年被授予,

美国芝加哥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2016年,

全球古脊椎动物学会最高荣誉奖项:

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被颁给了张弥曼。

这是中国人,

第一次获得这项殊荣。

2018年3月8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公布了2018年度,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已经82岁的张弥曼,

代表中国拿下这一超级世界大奖,

她也是世界古生物学家,

获此殊荣第一人。

诸多荣誉加身,

而张弥曼从未在意过什么名利,

她总是低调的不能再低调,

每天除了钻研那一堆化石,

就是带学生。

很多记者说,采访她一次,

是职业生涯中遇到最难的事。

张弥曼甚至还将功劳拱手相让,

每当有人提及她的成就时,

她的脸上就掠过一丝“惶恐”, 

关于她的成就她总是避而不谈,

实在躲不过去就说:

“这项荣誉并不属于我个人,

很多同行、学生都比我优秀。”  

晚年,张弥曼甘当年轻人的垫脚石,

她对学生从来毫无保留,

总是主动将热门领域研究工作,

交给年轻学者,

好给他们未来铺路。

张弥曼认为:

“没有我挡在前头,

年轻人就能得到最好的化石,

没有顾虑地更快上一线,

支撑起古鱼类学科的发展。”

在十多年前,

她将自己做了很长时间的,

泥盆纪鱼类研究,

交到了学生朱敏手上。

2006年,在张弥曼70岁生日之际,

朱敏将自己这一研究的重要发现,

命名为“晨晓弥曼鱼”,

以感谢恩师的传道授业之恩。

也是在张弥曼的支持下,

朱敏获得何梁何利基金,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重要奖励。

而75岁的张弥曼,

从未放下自己钟爱的事业,

她依然迈着蹒跚步伐,

在野外行走。

她说:“我今年已经75岁了,

即使没有任何意外地工作到80岁,

也只有5年时间,

可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

前几年,

张弥曼与合作者研究了一种,

长着异常粗大骨骼的鱼,

她拒绝了,

以自己名字命名这种鱼的建议,

将它命名为“伍氏献文鱼”,

以纪念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院士。

张弥曼开展野外勘察

张弥曼(右)在向学生介绍研究内容(2018年摄)

2018年,

已在古生物学领域名满天下的张弥曼,

又投身少有人关注的,

新生代鲤科鱼化石研究。

她说:

“这一块再不做,中国就赶不上了,”

新生代鱼类化石,

反映了近年来地球的变化,

未来还能很好地和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

可能会诞生新的大发现。

今年7月2日,

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发布公告,

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

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

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

这一刻, 

全世界都看得到,

这是对这位,

为人类生物学作出无与伦比贡献的,

古生物学家,

最好的致敬!

走过荒芜的道路,

开辟崭新的天地。

张弥曼,

将自己的青春,人生,热血,

全都尽付于中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学,

她的研究和奉献,

这是全人类的福音!

今天,

全世界都看得到她,敬重她,

我们中国人,

更没有理由不知道她,

向张弥曼致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