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日记(三十一):为过去的一次旷课叫好

 老树99 2021-07-13

2020年5月13日

今天,学生课前的演讲有点长。

主题延续了前边的“亲情”。我们一起静静地听他讲完。

学生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他说,过了年,因为疫情,小区封闭,不能经常去奶奶家。再加上每天都要上网课,一天下来,也没有什么时间。

每天的课都安排得满满的,整天对着屏幕,头晕脑胀,早上也不想起来。

可是,奶奶经常会在早晨的五点左右就给自己打电话。老人家觉少,可我还想多睡一会儿。再说,才刚刚五点,那么早就打电话,也没有什么要紧事,心里就有些不耐烦。可是,奶奶还是不时地在早晨五点就打过电话来。后来,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奶奶每隔六天就会打一个电话,我也没有没明白这里有什么原因。

和姐姐说起这件事,姐姐说,奶奶也是每隔六天就要给她打一次电话。又问了家里其他的孩子,大家也说是这样。我明白了,原来奶奶会记得每天给一个孩子打一次电话。

他说,我在想,奶奶每天都在记挂着我们,早晨一醒,就给孩子打电话。

后来疫情好转,有一天奶奶生日,我跟妈妈说,今天不上课了,回家给奶奶过生日。妈妈答应了。

奶奶看到我,很高兴,问这问那的,什么时候开学,学校里什么情况,吃住怎么安排?后来自言自语地说,要是不安全,就不去了,自己在家里也能学好。

我没有像平时那样对奶奶的话不耐烦,尽可能把自己知道的告诉了她。

那天,奶奶很高兴,我也很高兴。我觉得,旷下的课,我可以少睡一会儿补回来,但奶奶的生日错过了,就要等到下一年,我旷了几节课,却能让奶奶高兴一整年。

许多人听得眼睛红红的。

点评时,我说,好样的。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子养而亲在,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不管在什么地方,到了什么时候,亲情都是支撑我们努力走下去的力量。也正是亲情在支撑着我们走过这段最苦最累的路,而且以后的日子里,也会一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

记起两年前的一件事。

我们去参加一个规模较大的高考研讨会,一个高考成绩突出的学校的老师在介绍备考经验。他说,一进高三,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学习无关的事都不要做,“不惧成绩起伏,心中只有高考”,“心里只要记住两个字,那就是高考。忘记同学,忘记爸爸,忘记妈妈,老师可以记着,因为老师对你有用”。

我听得有些毛骨悚然,对高考成绩的追求竟然能达到这样的极致。

然后老师结合着平时训练的题目,对照题型,逐步分析解题过程,哪种题目怎么做,每一步都分析到位,如同某种产品的工艺流程,按照做下来,就能有合格的产品。老师讲得万分恳切,一些经验真是泣血而成,对于一些丢分现象简直痛彻骨髓。

我从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解中脱离出来了,我有点怕做这样的老师了。我不反对成绩,也愿意我的学生高考能取得好成绩,可我不愿意我的学生都成了做题的机器。即使他们都能考出高分,我也不愿意他们得到这样的高分。

我知道,高考对一个学生意味着什么,可是,如果为了高考,就什么也不要了,我宁愿不要这样的高考。语文本来是充满着人文情怀的学科,如果连最基本的“亲情”都可以放下,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其实,对语文的学习完全不用这么剑拔弩张,杀气腾腾。

语文是最美的学科,教材里的作品选自古今中外的经典,思想性、艺术性高,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引领作用。这些作品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课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进而内化到自己的心灵中,从而影响到自己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

一个人各方面的素养都提高了,就会反哺自己的学习,一个自觉主动地求取知识的人,更容易获得知识,并能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如果把所有的教育都落脚在得分上,把考高分看得高于一切,那我们的教育就走向了极端。

还是喜欢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喜欢他们充满快乐地学习,喜欢看到他们的笑脸,喜欢闲聊时听到他们说起家里的趣事。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文化智慧和人文情怀,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地成长。

为学生的一份真情而感动,你旷了课,我还要为你叫好,因为我希望我们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性情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