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独秀在江津的晚年岁月

 user580 2021-07-13
2008-09-20 03:58庞 然
红岩春秋 2008年4期
关键词:江津陈独秀

庞 然

1938年初,日军相继占领武汉、长沙。大批难民流离失所,蜂涌来到陪都重庆。在逃难的人群中,有一体态清瘦,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的老者,在一名年轻女性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挤上长沙到重庆的轮船,他就是曾被共产党宣布开除党籍、又被国民党关押多年刚被释放不久的原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陪伴而行的年轻女性,是自愿在南京狱中照料他生活起居、出狱后成为他妻子的潘兰珍。7月2日,陈独秀由长沙逃难到了重庆,住进石板街15号川原公司一个姓黄的熟人家里。几个月的飘泊流落,他显得有些疲劳不堪。在他到达重庆之前,亲母和三儿子陈松年已先期到重庆。

此时正是重庆酷热难忍的夏天,陈独秀患有高血压,感到非常不适,加上日机空袭频繁,白天黑夜都不得安宁,国民党特务又多,虽然自己已经脱离了共产党,但国民党仍不放心,处处监视他的行动,使得他非常沮丧。于是,陈独秀产生了离开重庆的打算。8月3日,他迁到了江津。

陈独秀在江津生活四年,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四年。在这四年中,他离不开江津的邓蟾秋、邓燮康叔侄和安徽怀宁同乡、世交邓仲纯、邓季宣兄弟的倾力相助。

同乡相助

安栖碧山

陈独秀来到江津与安徽怀宁同乡邓仲纯、邓季宣兄弟有关。邓氏兄弟与陈独秀两家祖辈关系很好,是世交。而且邓季宣与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是法国同学,关系很好。

邓仲纯和邓季宣一家从安徽迁居江津后,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他们与江津邓蟾秋、邓燮康叔侄本不同嗣,但是“家门”,就认作同宗。在江津邓氏叔侄帮助下,邓仲纯在黄荆街开办了“延年医院”,生意很好,邓季宣任国立九中(安徽公学)总教务主任兼高中部第一分校校长,终于在江津站稳脚跟。他们与江津邓氏关系很好,当时人们称邓氏叔侄和邓氏兄弟为“江津四邓”。

早在陈独秀到重庆前,邓氏兄弟就通过各种渠道邀请他到江津居住。邓仲纯的邀请信非常有诚意:“如果你及嫂夫人潘兰珍愿意来津避难,我及家弟热情欢迎,其住所和生活费用,均由我们承担。我们盼等着你及嫂夫人的到来……”当时在江津居住的安徽人很多,这里的国立九中(安徽公学)里很多师生都是陈独秀的同乡同学或学生。但陈独秀当时考虑到江津是个小县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就有些犹豫。这时,邓氏兄弟再次竭力劝说,想到邓氏兄弟的热忱,加上邓是名医,陈独秀体质不好,问医号脉方便,所以就来到了江津。先住在江津东门的郭家公馆,不久就搬到黄荆街83号“延年医院”内与邓氏兄弟一同居住。

邓蟾秋、邓燮康叔侄在江津也很有名气。陈独秀在江津时,邓蟾秋已68岁,邓燮康31岁。他们是有名的儒商,闻名巴蜀的聚奎书院(后改名为聚奎中学)就是其祖辈创办的。邓蟾秋能诗善文,好学奋进,主贸盐业,又创办江津农工银行,后改名为四川商业银行,积资达六十余万。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被称为厚德之人。

陈独秀在邓仲纯家住了一段时间,因生活习性与邓仲纯妻不尽相同,就有了一些磕磕碰碰,邓仲纯对陈独秀仍然很好,他虽“惧内”,但仍在背地里劝说妻女要大度包容。陈独秀非常苦闷。为了缓解这种矛盾,邓燮康出面专门将陈独秀请到“康庄”去住一段时间,“康庄”是当时邓氏叔侄一家为防日机轰炸而修在江津城西门外艾坪山下橘林中的一处住所,环境清幽,橘林茂密,背倚青山,前临江水。因此时邓家有人外出,正好暂空一房间。陈独秀来到这里,非常喜欢。他曾多次在此吟咏李白的《山中答俗人》——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2008-09-20 03:58庞 然

红岩春秋 2008年4期
关键词:江津陈独秀

庞 然

1938年初,日军相继占领武汉、长沙。大批难民流离失所,蜂涌来到陪都重庆。在逃难的人群中,有一体态清瘦,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的老者,在一名年轻女性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挤上长沙到重庆的轮船,他就是曾被共产党宣布开除党籍、又被国民党关押多年刚被释放不久的原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陪伴而行的年轻女性,是自愿在南京狱中照料他生活起居、出狱后成为他妻子的潘兰珍。7月2日,陈独秀由长沙逃难到了重庆,住进石板街15号川原公司一个姓黄的熟人家里。几个月的飘泊流落,他显得有些疲劳不堪。在他到达重庆之前,亲母和三儿子陈松年已先期到重庆。

此时正是重庆酷热难忍的夏天,陈独秀患有高血压,感到非常不适,加上日机空袭频繁,白天黑夜都不得安宁,国民党特务又多,虽然自己已经脱离了共产党,但国民党仍不放心,处处监视他的行动,使得他非常沮丧。于是,陈独秀产生了离开重庆的打算。8月3日,他迁到了江津。

陈独秀在江津生活四年,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四年。在这四年中,他离不开江津的邓蟾秋、邓燮康叔侄和安徽怀宁同乡、世交邓仲纯、邓季宣兄弟的倾力相助。

同乡相助

安栖碧山

陈独秀来到江津与安徽怀宁同乡邓仲纯、邓季宣兄弟有关。邓氏兄弟与陈独秀两家祖辈关系很好,是世交。而且邓季宣与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是法国同学,关系很好。

邓仲纯和邓季宣一家从安徽迁居江津后,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他们与江津邓蟾秋、邓燮康叔侄本不同嗣,但是“家门”,就认作同宗。在江津邓氏叔侄帮助下,邓仲纯在黄荆街开办了“延年医院”,生意很好,邓季宣任国立九中(安徽公学)总教务主任兼高中部第一分校校长,终于在江津站稳脚跟。他们与江津邓氏关系很好,当时人们称邓氏叔侄和邓氏兄弟为“江津四邓”。

早在陈独秀到重庆前,邓氏兄弟就通过各种渠道邀请他到江津居住。邓仲纯的邀请信非常有诚意:“如果你及嫂夫人潘兰珍愿意来津避难,我及家弟热情欢迎,其住所和生活费用,均由我们承担。我们盼等着你及嫂夫人的到来……”当时在江津居住的安徽人很多,这里的国立九中(安徽公学)里很多师生都是陈独秀的同乡同学或学生。但陈独秀当时考虑到江津是个小县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就有些犹豫。这时,邓氏兄弟再次竭力劝说,想到邓氏兄弟的热忱,加上邓是名医,陈独秀体质不好,问医号脉方便,所以就来到了江津。先住在江津东门的郭家公馆,不久就搬到黄荆街83号“延年医院”内与邓氏兄弟一同居住。

邓蟾秋、邓燮康叔侄在江津也很有名气。陈独秀在江津时,邓蟾秋已68岁,邓燮康31岁。他们是有名的儒商,闻名巴蜀的聚奎书院(后改名为聚奎中学)就是其祖辈创办的。邓蟾秋能诗善文,好学奋进,主贸盐业,又创办江津农工银行,后改名为四川商业银行,积资达六十余万。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被称为厚德之人。

陈独秀在邓仲纯家住了一段时间,因生活习性与邓仲纯妻不尽相同,就有了一些磕磕碰碰,邓仲纯对陈独秀仍然很好,他虽“惧内”,但仍在背地里劝说妻女要大度包容。陈独秀非常苦闷。为了缓解这种矛盾,邓燮康出面专门将陈独秀请到“康庄”去住一段时间,“康庄”是当时邓氏叔侄一家为防日机轰炸而修在江津城西门外艾坪山下橘林中的一处住所,环境清幽,橘林茂密,背倚青山,前临江水。因此时邓家有人外出,正好暂空一房间。陈独秀来到这里,非常喜欢。他曾多次在此吟咏李白的《山中答俗人》——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2008-09-20 03:58庞 然

红岩春秋 2008年4期
关键词:江津陈独秀

庞 然

1938年初,日军相继占领武汉、长沙。大批难民流离失所,蜂涌来到陪都重庆。在逃难的人群中,有一体态清瘦,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的老者,在一名年轻女性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挤上长沙到重庆的轮船,他就是曾被共产党宣布开除党籍、又被国民党关押多年刚被释放不久的原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陪伴而行的年轻女性,是自愿在南京狱中照料他生活起居、出狱后成为他妻子的潘兰珍。7月2日,陈独秀由长沙逃难到了重庆,住进石板街15号川原公司一个姓黄的熟人家里。几个月的飘泊流落,他显得有些疲劳不堪。在他到达重庆之前,亲母和三儿子陈松年已先期到重庆。

此时正是重庆酷热难忍的夏天,陈独秀患有高血压,感到非常不适,加上日机空袭频繁,白天黑夜都不得安宁,国民党特务又多,虽然自己已经脱离了共产党,但国民党仍不放心,处处监视他的行动,使得他非常沮丧。于是,陈独秀产生了离开重庆的打算。8月3日,他迁到了江津。

陈独秀在江津生活四年,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四年。在这四年中,他离不开江津的邓蟾秋、邓燮康叔侄和安徽怀宁同乡、世交邓仲纯、邓季宣兄弟的倾力相助。

同乡相助

安栖碧山

陈独秀来到江津与安徽怀宁同乡邓仲纯、邓季宣兄弟有关。邓氏兄弟与陈独秀两家祖辈关系很好,是世交。而且邓季宣与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是法国同学,关系很好。

邓仲纯和邓季宣一家从安徽迁居江津后,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他们与江津邓蟾秋、邓燮康叔侄本不同嗣,但是“家门”,就认作同宗。在江津邓氏叔侄帮助下,邓仲纯在黄荆街开办了“延年医院”,生意很好,邓季宣任国立九中(安徽公学)总教务主任兼高中部第一分校校长,终于在江津站稳脚跟。他们与江津邓氏关系很好,当时人们称邓氏叔侄和邓氏兄弟为“江津四邓”。

早在陈独秀到重庆前,邓氏兄弟就通过各种渠道邀请他到江津居住。邓仲纯的邀请信非常有诚意:“如果你及嫂夫人潘兰珍愿意来津避难,我及家弟热情欢迎,其住所和生活费用,均由我们承担。我们盼等着你及嫂夫人的到来……”当时在江津居住的安徽人很多,这里的国立九中(安徽公学)里很多师生都是陈独秀的同乡同学或学生。但陈独秀当时考虑到江津是个小县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就有些犹豫。这时,邓氏兄弟再次竭力劝说,想到邓氏兄弟的热忱,加上邓是名医,陈独秀体质不好,问医号脉方便,所以就来到了江津。先住在江津东门的郭家公馆,不久就搬到黄荆街83号“延年医院”内与邓氏兄弟一同居住。

邓蟾秋、邓燮康叔侄在江津也很有名气。陈独秀在江津时,邓蟾秋已68岁,邓燮康31岁。他们是有名的儒商,闻名巴蜀的聚奎书院(后改名为聚奎中学)就是其祖辈创办的。邓蟾秋能诗善文,好学奋进,主贸盐业,又创办江津农工银行,后改名为四川商业银行,积资达六十余万。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被称为厚德之人。

陈独秀在邓仲纯家住了一段时间,因生活习性与邓仲纯妻不尽相同,就有了一些磕磕碰碰,邓仲纯对陈独秀仍然很好,他虽“惧内”,但仍在背地里劝说妻女要大度包容。陈独秀非常苦闷。为了缓解这种矛盾,邓燮康出面专门将陈独秀请到“康庄”去住一段时间,“康庄”是当时邓氏叔侄一家为防日机轰炸而修在江津城西门外艾坪山下橘林中的一处住所,环境清幽,橘林茂密,背倚青山,前临江水。因此时邓家有人外出,正好暂空一房间。陈独秀来到这里,非常喜欢。他曾多次在此吟咏李白的《山中答俗人》——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