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器之美 | 斑锡龙赖庆国:工匠有了趣味,器物才有精神

 岩茶教室 2021-07-13

这一期的茶器之美,我们聊

锡器其实是人类最早提炼的一种金属,中国人常说的“五金”就是其中之一。锡作为茶器的历史也特别的悠久。

明清期间,锡制的茶壶甚至和紫砂壶一样深受茶客们的追捧,而锡制的茶器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的就是可以承包你的整个茶席的,从锡壶到锡杯再到锡制的茶海、盏托再到茶则茶针、茶罐,你都能看到历史上留下的一些经典器物。

从这一点上来说,也只有·“瓷器”可以和锡器比一比谁在茶器这个领域里的应有范围更广。

老锡罐

但是吊诡的是,锡器的茶器现在就像是武夷岩茶的小品种一样,变得越来越小众,就连曾经作为顶级武夷岩茶标配的“锡罐”在岩茶粉丝的茶桌上看到的概率也微乎其微。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锡“这个曾经的当红小生显得有些没落,他还有没有机会重新回到茶席的C位呢?这些重量级的问题,必须找到一个重量级的行业玩家才能解答。

在我目前所接触到的锡器里,斑锡龙可以说是这个领域内的天花板。

要是换一个领域,比如瓷器或者紫砂之类的我断然不敢下这个结论,但是在锡器这个领域,斑锡龙的天花板地位基本上也是行业所公认的。

这个公认的基础来自于两个,一个是斑锡龙是一个来自于世界”锡都“个旧的品牌,另一个则源自斑锡龙的创始人赖庆国老师。

赖庆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斑锡龙品牌创始人

他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锡器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大概类似于如果武夷山只有一个非遗传承人,而这个非遗传人还是天心村村长这样的行业地位吧。

于是我们就带着一肚子的问号,直接奔向云南个旧,叩问“天花板”去。

No.1

斑锡龙:

在家里有矿的地方做一件有关与”美“的事

个旧是出了名的“家里有矿”的地方。


从两千多年的汉代就对这里的银、锡、铅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清代以后,锡的开采规模越来越大,目前个旧锡的产量居世界第一。现在有名的云南锡业前身就是成立与清光绪年间的个旧招商局。

我们在参观云南锡业博物馆的时候,讲解员随手一指,大概率都是什么世界第一,什么全世界最大的矿石、最大最先进的开采和冶炼设备等等,处处都体现了这个“矿主”的豪迈。

唯独到了工艺品这块,讲解员和我们一笔带过的说,锡工艺品这块虽然我们云锡也有自己的公司,但是你们还是要去斑锡龙赖老师哪里看一看,那才是工艺品类的代表。

这个被矿主CUE的地方当然不简单,斑锡龙在个旧的创意园,其实按现在的话说是一个时髦的斜杆青年,他是赖庆国老师的家/工作/手工锡器的工厂,甚至还是个旧的3A级旅游景区。

除了手工制作必要的生产流程空间,大部分都是植物和小动物。

在云南你们懂的,种类繁多且格外茂盛,路边一只孔雀,树上跳过一只松鼠。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花团锦簇“的地方和赖老师接上了头。

赖老师一边走一边会告诉我们植物的花期,功能,还有在他哪幅作品里的勾勒画面就是源于眼前的某个植物。顺便还要遗憾的告诉我们来的稍微迟了点,错过了个旧梨花的花期。

园区里的建筑都颇具特色,展厅是现代风格的玻璃建筑,边上却复刻了哥特式小教堂。

最有意思的还是赖老师自己的茶室兼工作室,这是一间大面积使用玻璃的小木屋,你很难定义他的风格,可能就是那种在中式元素中,混搭了工业风和少数民族元素的风格。

这样的建筑,其实和那种按着规划图纸盖好的房子不一样,更多的是在主人的日常使用中一点点的生长出来的,也更能反应主人的审美和精神追求。

走进这间小屋,都能看见前方C位有一块写着“省舍”的簸箕,“省”的“目”字少了一横,是一个“日”,这样一组合让一个严肃的警语顿时变得柔和了许多,好像日子少一点、慢下来的朴实。

赖老师说这是一个多音节字的组合,“省”是自省,也是节省,“舍”是舍得,也是寒舍。

这个醒目的字眼,除了是警语,也是赖老师工作接待和个人创作思考的区隔,簸箕前方,也就是我们所坐的位置都是公共区域的流动,而簸箕之后,就是赖老师自己喝茶画画的地方。

赖老师告诉我们,“来的人太多了,对我们这些做创作思考的人来说都是有影响的,还是需要一个区隔的地方让自己心静一点,而且现在我们锡工艺技术的部分,年轻人做得都比我好,可以完全放心的交给他们。”

“对我个人来说,需要提升的是审美的部分,写生绘画写写字什么的,是表达我内心的部分,现在支撑我做器物的表现就是书画,而支持我们在个旧这个资源型的城市成为一个还算有点名气的品牌的,就是我们的审美了。”

赖庆国老师的日常画作,无论表达什么都会把跟“茶”有关的元素融入其中

这句话听上去确实有一点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但是却偏偏要靠才华的感觉。但是这个凡尔赛偏偏凡得让人无法反驳。

No.2

做器需要工匠精神

但是不能只有工匠没有精神

说起来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头衔绝非等闲之辈,何况赖庆国老师还是中国锡工艺里唯一的一位国大师。

可客观的说,相比众所周知的紫砂、瓷器类大师,锡工艺类就显得低调得多,不仅仅只是从斑锡龙的大众认知度上,就包括赖庆国老师在内的人物本身,也显得内敛得多。

1963年出生的赖庆国,看上去只有胡子符合他的实际年龄,眼神里却还透露着一股孩子般的天真之气,这是我对赖老师的第一印象。

赖老师从小就喜欢画画,16岁开始当学徒。

他告诉我们,如果不在个旧,他也许·会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师,空间设计师或者室内设计师。但是就是因为个旧的这片土壤,给他的基因里打上了锡的烙印。

当我们和赖老师聊起了如今的锡为何变成一个小众工艺品的时候,赖老师不无感概的跟我们聊起了锡的风雨。

“锡器的使用是先从酒器开始的,茶器是唐之后才开始的。因为锡用得最广泛的阶段是在康乾年间,现在保留下来的实物不仅有茶器还有灯具、酒器、供具等等。它比银的受众范围更广,可以上下兼容。可为什么如今锡器保留下来的使用范围更少了呢?”

“就是因为它的替代品变多了。”

▲博物馆里的锡酒器

“从玻璃、到瓷器、工业革命后的马口铁,最多的就是如今的塑料,从历史上使用广泛,到现在的快速消亡,如今锡器变成了某一种器型的特定使用,是小众的东西。所以你看我们周围的工厂这几年都改革了,成了工业化生产。”

“我是从小学徒开始的,对技艺传承这一块我是有感情的,如果说我有那么一点情怀,就是这些年我唯一坚持的,就是不放弃手工。”


“但是现在学这个技艺的年轻人不多了,你看我厂里的师傅的,大多数也都是40上下的中年人,我自己的女儿也很遗憾没能继承这门技艺,可没办法啊,现在的匠人精神跟教育体制本身是有冲突的。”

“这种技艺一定不能走上学那条教育的路,因为黄金年龄就是10到25岁之间,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人都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

虽然有感慨但是对于技艺的传承,赖庆国老师并不担心会失传,他认为现在工匠的培养还是相对容易的,工艺其实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现在的科技手段即使是手工制作,也比古时候的手工无论是时间还是成本都低了很多。

相比工匠技能,他更看重“工匠的精神”。

“要说我这个'大师’,我不是技能大师,也不仅仅是技能上的大师。有的时候我们缺的其实不是工匠而是精神,缺的也不是技术而是趣味。”

“工艺技术只是时间条件,现在的工艺美术行业普遍缺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在这个使用技术的过程中能不能产生趣味、愉悦。这个趣味就是我们工匠跟受众人的默契,这个默契才是我们手艺人最大的价值。”

No.3

于用得趣、于趣悦用的茶器审美哲学

其实这次只是我第二次见到赖老师,但在之前我见过他的作品已经无数次了。第一次跟赖老师的见面是在厦门的一个茶会上,那次茶会,赖老师带来了一把专门为岩茶定制的银壶。

这把壶的壶形乍一看像是一只停留在树上凹造型的鸟,高拔的纽和手把部分有弧线的装饰,让这只鸟有了动线。重点是这两个有造型的部分特别用了琉璃作为装饰,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了不同切面的色彩光泽,非常之巧妙。

这把壶最精彩的部分是在上手后。

上手之后才会发现,这个造型的基本原理还是基于冲泡乌龙茶最为经典的梨型壶,肚子圆大,有利于条索的舒展,适当的壶颈线条,有利于茶香气的延展和扩散,在基于经典基础上赖老师有他自己的创新,奇种最妙的地方就是琉璃的部分。

它完美的规避了用壶冲泡时最烫手的两个环节,同时也减轻了一把银壶整体上的重量,这让我这个手残党在上手一把国大师手制的银壶时,不会因为昂贵的奢侈或者过度隆重的分量而感到怯场,是实用和审美完全融合在一起后,恰到好处的平和。

如此精良的作品却是作为锡器大师赖庆国老师嘴里“做着玩的”。

当我特别感触的和赖老师分享起“用户体验”时,赖老师非常开心的告诉我说,“你说的这个状态就特别符合我新书里的第一句话,我写器艺之道,'于用得趣、于趣悦用’,就是想表达我现在考虑的方向,器物使用过程审美提升和变得有趣有时候是同一件事。”

老师在表达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我顿时就get到了岩茶教室slogan的同款默契。

蔡国强曾经说过他的每一个火药作品的引爆瞬间都独一无二,各自浓缩着当时当地的环境气候,包含着我与周围的人们共同经历的一场小小命运占卜,体验短暂的错位和恍惚……

我曾经用这句话来理解顶级岩茶里所涵盖的小山场小气候和未知开启方式的命运,而在跟赖老师接触完之后才发现,人和大自然的生态原本就是一体的,但凡符合“高级”这两个字气质的东西,原本就是生活在同一个逻辑体系下的物化。

明晚我们就就和大家分享岩茶教室和斑锡龙联名推出的一款能够体验短暂的时空错位的小作品吧。





今日互动

你的茶席上有关“锡器”的物件吗?是什么,上手后有什么特别之处,留言区中见。

特别鸣谢

- 文中部分图片由斑锡龙提供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