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大

 醉倚西风 2021-07-13
    这一阵子,我曾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了一点儿反思。我认为好的作品,还是应该见事见人有思想。虽然不能过分地强调文章的适用性,文章不是应用文写作,但是“文以载道”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现在的社会,时间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很多人都把时间切割成碎片,看得很珍贵。如果你辛辛苦苦地写出了一个作品,看不到人,看不到事,又不能给人带来东西,他为什么还要读你的作品呢?仅仅是为了附庸风雅,还是为了以推敲文字作乐?
这两天,读了一本《为什么是毛泽东》的书,很厚,语言简洁,生动,既写出了毛泽东的一生,也融进了作者的评价。一本厚厚的书,并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读了之后,还做了一些笔记。作为名人传记,熟悉的人物,能写出新的见解,我认为这就是一本好书。
为什么是毛泽东呢?这句话的背后,问的是毛泽东为什么能在纷繁的局势中脱颖而出?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舵手?毛泽东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从文中,我也读出了“伟大”的因子有哪些,是什么能促使一个人的伟大,这也是该书带给我的启示:
知行应合一,最难得的是“行”,这里的行,可以理解为实践。作为领袖,一定是胸中有格局,能够看清时势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博览群书,从历史中找到智慧。但是,又不能迷信于书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对于读书来说,实践更难。“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往今来,相对于做事来说,读书要容易得多。很多人都是长了两脚的书橱,空有一肚子锦绣文章,硬是无一点济世之功。毛泽东的一生是博览古今,注重读书学习的一生,更是深入基层,注重调查研究,不断反思和总结的一生。读书,让毛泽东看到了历史的周期,看出了中国的未来,懂得了依赖谁,打击谁。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来解释风云人物,说“风云”二字出自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作者进一步说,“胜利不是靠努力得来的,而是借助于某个潮流乘势而上”,这也可以看作是识事务者为俊杰,何以识时务,就需要眼光和胆识。但相对来讲,实践比读书要困难得多,作用也要大得多。正是革命斗争中,他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上山就是开始,建军就是落实,土改就是试验”,这些,都是一步一步的实践,来不得一点虚的,在书本上,教室里是学不来的。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究们,更应该记住这句话,要注意躬身实践,实践中才懂得冷暖,实践中才知道对错。
伟大斗争才会成就伟大胜利。要想取得伟大胜利,必须要面对巨大的困难;面对巨大的困难,就是采取伟大的斗争。只有伟大斗争,才会取得伟大胜利。从某种程度上讲,造就巨人的恰恰是灾难,战胜巨大的敌人,才是伟人。正因为时势危难,才显出人的英雄胆识。而伟大的斗争中,最难的就是战争,其次就是政治斗争。“战争是人世间最残酷的竞争,也是利益最大的买卖,值得人以性命相争”,毛泽东的经验和智慧是从战争中实践总结出来的,他的伟大也是从战火中检验出来的,是从战争的胜利中一步步赢得人心的。
要重视人的力量。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国之后,毛泽东都非常注重人的力量。在战争时期,他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之所以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就是要依靠大多数广大农民群众。在遇到政治分歧时,他除了坚持自己的正确思想,还常常等待,等待人们逐渐接受他的思想,常常包容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总想着“动员一切积极因素”。一个人,能够团结和带领多少人,才会成就多大的事业。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团结和包容等于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办学校,搞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在那时,他还常常亲自去授课。办学校,可以传播革命真理,可以形成共识,可以“形成追随的趋势”,正如他说的那样“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有了好的干部,才会保证正确的路线得以贯彻执行。为了争取更多的人,毛泽东还非常注重宣传工作,在延安时期,他非常热情地接见了美国记者斯诺,通过他的《西行散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了红军,知道了国民党。毛泽东还写了很多气势气势磅礴的诗词,写了思维缜密的政论文,这些都是很好的宣传工具,有利于传播他的思想。
伟人之所以伟大,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是我们后辈学习和借鉴的资源,读书以明理,一本好的名人传记,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仰望和解读,而不同的解读角度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启发和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