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被诊断双相障碍,父母掌握好10点策略,可以加快康复(下)

 晴日心理 2021-07-22
本文章节
01、最关键的重点不是吃药
02、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孰先孰后?
03、复学前的必要准备

我们以往写过很多双相障碍相关的文章和建议,现再次进行提炼,一共总结了10点,希望能令家长、患者恢复理性和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康复路线图。

上周推出的上集已经阐述了前面3点,分别是:

第1点,被诊断双相不一定就是双相

第2点,孩子属于哪一种“双相”?

第3点,容易和“双相”混淆或共存的问题

回看上集:孩子被诊断双相障碍,父母调整好这几点策略,可以加快康复(上)   

这一篇文章我们继续总结另外7点,主要涉及了患者、家属们最关注的治疗和复学话题。

最关键的重点不是吃药

第4点,无论孩子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双相障碍,如果想达到真正的快速康复,最关键的其实是家庭治疗。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这涉及到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我们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实践,我们发现双相障碍的病因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而心理根源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而这些病理性记忆中有很多来自于患者的原生家庭,主要是父母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如果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那很可能会继续对孩子造成伤害。

其次是涉及青少年患者的康复环境。青少年患者仍缺乏经济独立能力,一般与父母一起生活,尤其是休学后。即使他们要住院,在度过病情最危急的阶段后,也仍需回到家庭环境中。

所以,患者所处的家庭氛围是否温馨、包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尤其是父母是否有积极的改变,努力改善亲子关系,这对患者是否能加快康复、病情持续稳定有决定性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的家庭治疗?主要有2个途径。

第一个是医疗机构精神科提供的临床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的家庭治疗。这个途径的好处是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有一定的治疗计划和步骤,家长积极参与、配合即可,免去了家长的部分烦恼和精力。

但这个途径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国内真正高水平的、非常专业的家庭治疗资源其实比较稀缺,大家不一定能够遇到既合适、靠谱的,又能负担得起的。

而且,家庭治疗背后涉及到心理学理论,而双相情感障碍背后的心理根源,现在主流的心理学理论了解甚少,缺乏针对性,因此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治疗,自然也缺乏针对性。

而且,目前主流的家庭治疗离不开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双相障碍背后的心理根源缺乏了解和针对性。那在此此基础上的家庭治疗自然也缺乏针对性。

比如,即使是基于主流的认知行为疗法(CBT),还有发达国家近年备受重视的辩证行为疗法(DBT)基础上的家庭治疗,很多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对于家庭关系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刻,针对双相障碍症状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更是了解甚少。

至于基于精神分析疗法基础上的家庭治疗,其风险就更大了,很有可能加大孩子对父母的敌意,恶化家庭关系。

所以,这个途径虽然看起来省事,但最终找到的家庭治疗很可能不尽如人意,甚至可能令患者、父母大失所望。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避免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受到二次伤害。

另一个途径是父母自己进行家庭治疗。这前提是父母能够接受我们对于双相障碍的突破性发现和认识,能够积极地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具体来说,就是父母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能觉察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可能存在不良的夫妻关系曾给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然后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真诚道歉,改变与家人的相处方式。

(关于父母如何与孩子改善关系,我们在【家长自助指南】专栏中有过详细建议,有需要的可到晴日知识课堂自行了解)

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孩子的病情会有明显的缓解。这也是为数不多的、父母能够完全自己把握的康复因素之一。父母千万不要将孩子的康复希望完全寄托于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身上。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孰先孰后?

第5点,最适合的康复路线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并辅以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这是最经济的、也是最适合大多数人的方案。

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的病情一般比较复杂,单靠一种治疗手段往往效果不佳。哪怕是以药物治疗为主的传统精神医学,现在也越来越强调综合干预。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孩子也愿意接受,父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加快康复速度。

第6点,对于绝大部分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基础,心理治疗应在此基础进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能有些读者纳闷,何主任,你不是一直强调双相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心理社会因素吗,那为什么药物治疗反而是基础?是不是药物治疗比心理治疗更“厉害”?

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疗流派都相对低效,难以快速稳定较复杂的病情。即使是得到循证医学支持的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往往至少也需要持续数月,而且疗效不稳定。

至于精神分析流派我更加不推荐。有不少父母告诉我们,孩子得病后,本来亲子关系尚可,又或者对父母的其中一方仍比较信任。可接受了精神分析治疗后,有的孩子变得仇视父母,甚至对父母有暴力攻击行为,亲子关系严重恶化。

这不但不利于青少年患者康复,如果本来的诊断是抑郁症的话,医生一听到孩子在家打父母,很容易将这理解为躁狂发作,进而诊断为双相障碍,结果孩子就变成了所谓的“重性精神病”。

另一个主流的心理治疗流派——人本主义的理念虽然是可取的,但在起效速度上更慢,对患者的人生感悟和阅历要求较高,也不适合青少年患者。

第二个原因是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本身就有一些前提条件,要求患者的情绪相对比较平稳,认知相对比较理性,能够比较有效地与人交谈。

如果患者的情绪剧烈波动,严重地自我封闭,甚至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的话,一般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难以起效。

所以,并不是说药物治疗比心理治疗更“厉害”、更能“治本”;而是因为对比起目前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来说,专业的药物治疗起效更快、更经济、更容易获得,对患者和家长的要求也更低。

我们晴日心理的临床心理干预,尤其是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虽然我们认为比精神科药物治疗更加高效、更治本,但目前可复制性低,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来说难以获得,反而不是首选。而且,即使要接受我们的心理干预,一般情况下,也需要先接受药物治疗,尤其是情绪极度不稳定的患者。

但父母们可以多学习我们分享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免于恐惧,增强康复信心,改善家庭关系,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所以,大家应避免对精神科药物的盲目排斥和恐惧,如果孩子愿意接受,服用药物是康复路上的基础。

当然,在孩子服药前,父母最好提前了解常见的药物副作用,比如嗜睡、发胖、记忆力和注意力暂时下降等,做好心理应对和现实准备,减少药物副作用的负面影响,也减少孩子因此出现的情绪波动。

第7点,在物理疗法方面,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适合大部分患者,但对待电休克治疗(ECT)要谨慎。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辅助性疗法,副作用也小,可整体上加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疗效,加快康复,有兴趣、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考虑。但一定要选择权威的医疗机构,有丰富经验的操作师。

另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是电休克治疗(ECT)。这就不是辅助性的治疗了,而是病情危急、紧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情况下的主要疗法。

现在,绝大部分医院已经具备“改良电休克疗法”的条件,又或者叫“无抽搐电休克疗法”(MECT),患者在全麻状态下接受治疗,大大地减少了痛苦。

大部分患者接受了改良电休克治疗后,病情会迅速缓解,情绪好转,效果立竿见影。可大家千万别以为这个病就好了,这个效果是有时间性的。

电休克治疗的生物学作用机制至今不明确,但我们曾分析过它的主要“副作用”——导致记忆能力在短时间内受损。很多患者说接受了该治疗后,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感到印象模糊了。

如果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电休克治疗起效的作用机制之一。它导致记忆的提取功能出现“故障”,患者遭受过的心理创伤难以被激活、想起,情绪症状也就缓解了。

可是这个“故障”是暂时的,仅能持续数周到2、3个月不等。随着记忆功能恢复,患者的心理创伤再次容易被激活,情绪症状便会反反复复。

所以,电休克治疗更多是缓解燃眉之急,起效之后,专业而规范的、疗效更持续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必须跟上,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一定要快速得到改善。

复学前的必要准备

第8点,运动疗法要在孩子病情稳定,愿意、乐意的前提下进行。

很可能是受到了很多“跑步治好抑郁症”“跑马拉松治好了抑郁症”的社会新闻的影响,很多父母非常关注运动疗法这个话题,也容易将这个方法想象得过于简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必须指出,想主要靠运动来治愈抑郁症、双相障碍,这是不切实际的。病情严重时,不宜采取运动疗法;最好等到孩子的病情有明显缓解,情绪总体平稳,认知比较理性,亲子关系有明显改善时,父母再引导孩子开始运动。

而且,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意愿和喜好,选择合适他们的运动方式,不要执着于是不是跑步。而且,孩子还没有康复之前,运动不宜设立目标,避免增大心理压力,反而可能加大情绪波动。

对于以往受到过别人欺凌,性格比较内向、软弱,体质也比较弱的青少年患者,我们更加强烈建议父母要引导孩子去强身健体,如果身体能够承受的话,甚至可以考虑学习跆拳道、拳击等课程。

这不但是运动疗法的其中一种形式,也能帮助这部分孩子增强体魄,增加自我保护和反击能力,恢复一定的自信。从某个程度上看,可以部分疗愈过去遭受的心理创伤。

第9点,孩子现阶段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父母不要过于纠结,用力过猛。

沉迷电子游戏,作息日夜颠倒,爱网购“剁手”,整天闭门不出,房间乱七八糟……在很多父母眼中,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几乎全身都是坏习惯。

尤其是对于爱玩游戏和作息颠倒,很多父母都接受不了。“孩子是不是网瘾了?”“没法上学也就算了,连规律作息做不到,这成何体统?”

其实在目前这个阶段,这些生活上的不良习惯都是“小问题”,父母没有必要过于严格、焦虑,要适当放低要求,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要与孩子因此发生争吵和矛盾。

比如孩子爱玩游戏、上网,这对青少年患者来说几乎是唯一的解压手段,是暂时能获得喘息的地方;也是他们在恐惧现实社交的情况下,与外界获得联系的唯一方式。如果这条路也堵上了,他们很容易迅速精神崩溃,甚至有自杀行为。

又比如作息紊乱,睡懒觉,这跟上网到深夜有关系。只要孩子有相对充足的睡眠时间,父母就不用太担心。

这些问题不是不用解决,而是要有策略、循次渐进地改善。目前最主要的是缓解孩子的情绪症状,改善亲子关系,消除学习障碍,然后再逐步与孩子商量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有益的活动。

当然,适度的宽容不代表没有底线。孩子不能以自杀为目的伤害自己,不能伤害父母及其他人,不能任由病情发展而不接受规范治疗,这就是不容触及的底线。

随着孩子的病情不断好转,亲子关系越来越亲密,父母可以理性、平和地表达对孩子的期待,相关的行为底线可以逐步上调。

说到消除学习障碍,就是我们总结的最后一点。

第10点,父母一定要掌握学习障碍的知识,在孩子休学期间抓紧时间解决这个问题,避免复学失败,导致病情复发甚至加重!

很多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同时伴有严重的学习障碍,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专心不了,看书看不进去;有的甚至一提到学习、学校就焦虑、恐惧,说什么都不愿上学,被父母强送到学校后出现惊恐发作!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孩子办休学手续是比较明智的。青少年应先脱离对其造成强烈负性刺激的校园、学习环境,稳定情绪。否则很可能不堪重负,酿成悲剧。

所以,很多孩子休学在家不久后,结合药物和心理治疗,情绪症状大有好转,生活作息基本正常,甚至能跟父母有说有笑。父母以为孩子终于好了,回到学校没有问题,不少青少年患者可能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事与愿违,部分青少年患者复学不顺利,信心严重受挫,情绪再次波动,甚至加重。在复诊时自然就会被精神科大夫认为是复发了。

这不仅可能需要再次休学,而且复学失败给孩子造成重大打击,病情加重后往往需要住院治疗,增加药物种类和剂量,甚至接受电休克治疗。

所以,如果孩子休学后情绪好转,这自然是好事;但父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间窗口,尽最大可能修复症状背后的心理创伤,尤其要想办法缓解孩子的学习障碍,为复学打好基础。

一般来说,当孩子在家自习、上辅导班时情绪比较平静、也能学进去的时候,才初步做好了复学的准备。

如果孩子还没具备这个条件,家长对于复学和学习不要过于焦虑、着急;要有时间思维的意识,从一生的高度和长度去理性看待当下的挫折和落后,并继续积极去改变现状。

以上就是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后,父母要注意的10个要点;主要旨在为父母提供理性科学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最起码能帮助家长们减少焦虑和恐惧,恢复一定的信心。

至于每一点的更多细节,尤其是父母如何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晴日知识课堂”了解【深度催眠解密双相情感障碍】和【孩子患病,家长具体该怎么做?】专栏的知识。



家长怎么帮助抑郁、双相孩子加快康复?

扫码加入“晴日知识课堂”


热门文章:

我的孩子是不是学习障碍?“学渣”多半是,“学霸”未必不是

孩子被诊断双相障碍,父母调整好这几点策略,可以加快康复(上)

视频 | 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后,浑身是刺、情绪不稳,父母该如何正确应对?


热门视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