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内蒙古|范美玲:《七月随想》

 北疆网络文学 2021-07-14

原创作者:范美玲|内蒙古阿拉善盟

《七月随想》

七月的小城热得任性。今天的气温居然一跃攀升至全国“榜眼”的位置,不管怎样,地处西部边陲的小地方总算出了一回名。天儿的确是热得厉害。已经夜里二十三点多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一股股浓重的热浪。

那天与故友的一席畅谈,尽然成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通宵。我们聊的兴致盎然,热火朝天,直到窗外渐渐泛起了白色,隐约听到远处传来鸡儿的报晓啼鸣声,才意识到天已经亮了。
我们回忆着儿时缺衣少食的那个年代。那时候的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大年,还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工作的叔叔阿姨(下乡知青),一年一度回大城市探亲回来,总会带些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好玩的、好吃的,如糖块、豆豆、坚果等东西。我和弟弟妹妹常常因为一小点吃的玩的东西争抢到面红耳赤,甚至动了拳脚。不过,稀罕的好东西让妈妈保管起来会避免孩子之间的“争斗”。每每天黑了躺在被窝里,我们总是心心念念的惦记着小黄阿姨、祁俊叔叔从北京、上海带来的大白兔和高粱怡糖,于是开始缠磨妈妈。妈妈一般情况下不理会我们。只是有哪个孩子生病了,或者不好好吃饭,她才会拿出几个糖块哄娃娃们。
说来也很奇怪,糖块似乎真得很有魔力,生病打蔫的娃娃吃下糖块,第二天的精神便好了起来。有时候我们打闹着不好好睡觉,妈妈就说:“只要你们闭上眼睛不说话,就会有阿婆送多多的糖块来。”于是我们乖巧且不敢发出一点声响,屏气凝神地蜷在被窝里等阿婆的出现。大多时候,安静下来的孩子们过不了一会儿就睡着了,等阿婆送糖或许就在梦里了。调皮的我们有时候从被窝里再次爬出来纠缠妈妈要糖吃。妈妈无奈了,她说,“好吧,阿婆也觉得你们是听话的好孩子,就赏个糖吃。”我们几个孩子巴不得贴在妈妈身上,眼巴巴地盯着妈妈手里的糖块,妈妈小心翼翼地拨开糖纸,用牙把糖块嘎嘣嘣咬成好几瓣,然后给每个孩子喂一小块,那种甜蜜的滋味沁心入肺。我们含着糖,依偎在妈妈身边,就连做的梦都是甜甜的。
往日时光里的一幅幅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浮现在我的脑海和眼前,任思绪泛滥。儿时的幼稚与天真,青春的懵懂和困惑,成年后的浮躁和焦虑。其实,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饱含着酸甜苦辣,艰辛与汗水。庄子说:浮躁抑制人心的逍遥,而欲求洒脱则需守得心斋,懂得坐忘。”是啊,我们不就是被现实混杂的需求和欲望裹挟着,终日奔忙,不知所从?所以要守得心斋,懂得坐忘,在凌乱中守住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快乐,让内心笃定从容,忘掉那些不屑和鄙视,掸却一身的疲惫和烦恼,享受光阴的馈赠,感悟从指缝间滑落的风景。
盛夏的夜晚凉意全无,天色渐渐暗下来,我送出差的爱人去机场。回到家里打开空调,室内温度很高,显示30度,有种沉闷,压抑,窒息的感觉。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于是我安静的坐下来,一边观赏鱼缸里银龙、七星剑,地图和鹦鹉惬意自如的游来荡去。一边坐在久违的电视机旁,拿起“陌生”的遥控器,操持着好久没动过,不“熟悉”的遥控器按键,思来想去,有大半年没有打开过家里的电视了。高科技产品不好搞,鼓弄了好大半天总算找到节目和频道。周末里,没有什么能比得过夜深人静时,一个人,一杯茶,一袋瓜子,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更惬意的时光了。
又一个夜深人静时。倚窗听你,煮字烹墨,品读岁月。燥热的伏天,来一场雨是最合时宜不过的了。

范美玲,阿拉善高新区工作。爱好阅读写作,一生愿与文字为伴,安静地读读美文,写写随笔,让内心丰盈温润,让生活飘逸书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