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子值多少钱的证明题,开发商用成本回答,顾客看关系的满足!

 z55j03b55 2021-07-14
我们在做产品和营销时,经常要遇到这样的题,你需要向顾客证明,为什么房子值这个价,比如:
为什么该楼盘售价3万/㎡,比周围贵5000元,还超有性价比?
价格的证明题,超级有趣,一切商人都需要向顾客做这道题:奔驰S要证明自己100万的起价,牛肉面店老板要证明12元/2两的合理性。而做好这道题,十分考验水平,比如,开发商的房价证明题,就给自己惹了大祸:
因为地价上涨了,建安材料也上涨了。
这就是“初级商人”的思维,咱们办公楼下面的兰州拉面,证明面食提价的公示,用的也是“成本决定售价”的逻辑:因面粉和牛肉以及房租上涨,特提价8元到12元,请多理解。所用的逻辑和开发商的定价模式,就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兰州拉面没有被调控,房地产被调控了。
只要进入“售价是成本决定的”逻辑,多观察几年世道,不难发现,成本会永远涨,两个规律基本上可以预测的:
1、早买地比晚买地划算,目测地价一直涨。所以多存面粉。
2、因为拿地计划凶猛,所以地价一直涨。
基本逻辑出现问题,被政策调控了,连哭的姿势都是错的:允许我高价买地,但只允许我低价卖房,这日子没法过了。
陷在“成本推高房价,房价又拉高成本”的死循环里。自然看不到,房地产的全链条里,寄生着一群相关者,已经很危险社会生产秩序了
1、产生了“炒房人”,既然明年的成本高过今年,那买房永远涨,我就买来赚差价;
2、产生了“食利金融家”:房价永远涨,所以钱流到地产业,是最安全的。
以上社会性问题,当然不是地产商的事情,特别是高周转的现金流开发商,因为高价买地,高价买材料,确实利润微薄,一些盈利项目的收入,被拿错的项目一把就荡平,陷入到都不敢公布账本的地步了。所以,开发商不应该为“深房理”、“水库”这样的炒作行为负责,但确实“成本决定售价”的价格模式,而衍生出来的
要是不肯定明年你们还要继续推土地高成本,谁TM敢买今年的高价房?
所以高价车、高价衣、高价宴、高价包,都没有被调控,但是高价房被调控了。更可气的是,民间最看好房价那几年,也是开发商利润最薄的那几年,你说开发商冤枉呢?还是不冤枉呢?
回到本文的主题:如何证明,房子值那么多钱。不过,换到顾客立场来看看。
做一个模拟的假设,把某个顾客的眼睛蒙了,将其带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城市,现在,他的任务是,在当地买一套房安家。
有可能被带到深圳,也可能是空投到成都、武汉、昆明、上海,总之,在睁开眼之前,他不知道在哪里。睁开眼之后,他必须快速找到答案:什么样的价格,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房子,是适合的?买最快速买下合适的房子,他必须大约通过3个步骤,解决这个问题。
1)出门打听,这个城市的楼盘均价多少钱。
如果他睁开眼的城市,是深圳,那么均价6万;如果是成都的话,那么均价1.8万;他会花一点时间消化深圳或者成都的均价,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城市的均价,代表他能在这座城市享受的“时代资源”,这决定着他未来,会成为谁?
如果仅仅是从生活功能,那么成都的美食、环境、生活节奏,教育和医疗,以及便宜的房价,会把北上广的人掏空。但事实上不是,深圳这些年,是人口增量最多的中国城市。
你看,顾客对楼盘价格的第一次估值,不是因为“土地成本”而计算的,而是从城市社会和个人未来相结合,来估值的
2)他会从自己的社会地位,去匹配中、高、低价格房源。
一座城市的均价,很难买到,比如成都的均价1.8万,是一批1万的3圈层房源和一批3万的1圈层房源的平均值。深圳的房价,我只听朋友们说的是10万买不到满意的楼盘,而很少看到他们讨论4-5万的房源。
在深圳买20万房子的人,选项清单里并无3-4万的楼盘。那么,他初到一座城市,到底是选择3万的楼盘看,还是选择1万的楼盘看呢?评估逻辑是什么?
他肯定不是根据开发商的成本来确定的,而是试着去寻找自己在这座城市的身份:以我的工作、身家,在这个城市算哪种阶层?假设这个客户是石家庄来的,自认为在石家庄混得很好,属于社会顶层,如果资金充裕,那么去深圳,他还是只看南山区、福田区的居山靠海楼盘。
这就会出现这样的怪事:在石家庄买3万的房子,在深圳买30万的房子。30万的房子没有3万的城市资源,但是客户住得很满意。因为两套房子,都是他想加入两个城市顶级圈子的证明。
你看,顾客对楼盘的第二轮估值,是来自于他对自己在当地城市的社会身份定位,而不是开发商的成本
3)他会根据房子对强弱关系的满足,去确定具体的楼盘。
顾客会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去匹配中高低房价的楼盘。但不论哪个价格段的楼盘,都存在ABCD等诸多选择,最终选择哪个楼盘的房源呢?
他会根据自己家庭关系里的重要成员需求(我们称为强关系),进行筛选。如果家有儿女,那么带学区的房子,即便居住环境更差,也会成为其首选;如果看重男性的社会地位,会根据工作社交的满足,去挑选社交便利的房子。不同的家庭结构下,有着不同的家庭强关系,所以他们看重的楼盘空间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满足家里强关系的需要,就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如果能同时兼顾其它成员的共同需要,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钱。
以上三步,大约就是一个顾客,从对一座城市一无所知状态,到迅速买下心仪楼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顾客决定花多少钱买房,没有一个环节是计算成本,都是根据楼盘所能满足的角色关系,来判断价格。
换句话说,开发商是以成本来制定价格的;而顾客,是以“家庭成员的满足”来判断价格的。买卖双方,所用的估值逻辑,不一样。
1)顾客对目标城市(区域)的均价认可,是以城市为其本人或家庭成员,提供的“人生机会“而计价的。
很多父母在本地住1万的房子,但愿意为儿女在上海买10万的房子,是看重上海对其子女的人生提供更多可能,而愿意接受10万的价格。
2)均价之下,城市里的具体房价有高有低,顾客是根据自己的阶层地位对应,主动选择高价或者低价的楼盘
3)顾客最终认同某个楼盘的价格,是认同了这个楼盘为其最在意的强关系,提供了空间满足
把顾客的估值逻辑弄清楚了,我们就能从“成本决定售价“的怪圈里遁逃出来。如果你想让房价贵一点,并不需要大家一起抬高地价,然后思考上大理石还是玻璃幕墙,不用去纠结马桶用汉斯格雅还是高仪,这些提高成本但未必会有利润空间。
你得思考,楼盘的城市地理空间、社区规划空间、户型空间,是否满足了顾客“家庭强关系“的哪些需求
在承受范围内,关系所需空间的满足越多,顾客出价预期越高。
由此,我们得出了“关系场“的空间体系,即用顾客的家庭关系需求,去划分空间,得到场景。再变成户型图和总平规划图。定价逻辑是:强关系的满足度*顾客的支付能力。
这些年,“关系场“理论和传统的标准化理论,进行了很多次PK,无数次证明了,顾客是以关系的满足度,来评判楼盘空间的
1)和“建筑形态“理论的PK:
持这种观点的,以设计口同学为主,他们认为:顾客对稀有的建筑形态估值更高,比如洋房比高层单价贵,而叠拼又比洋房贵
如果建筑形态支持顾客的社会身份,那么这个账本是成立的。但是,随着弱势产品的“关系场“升级,市场早已出现了洋房和高层一个价,或者大平层碾压洋房的情况。随着3F别墅被禁止,叠拼产品也不是万能的,比如压缩到140㎡的城市叠拼别墅,并没有帮开发商控总价提单价,反而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滞销潮。
都满足顾客强关系的需求之下,洋房能PK高层;但如果洋房的关系场错位,而高层的关系场强,那么洋房败
2)和“区位价值“理论的PK:
普遍的观念认为,城市房价有高有低,高低的差异是土地属性决定的。那么,同区域面对面的两个楼盘,如果卖出两种不同的价格呢?
我们试过多次,同区域、同指标、同形态、同量级品牌的楼盘,因为“关系场“设计的不一样,卖出两个完全不同等级的价格,且流速未必差。
3)和“土地属性“理论的PK:
持有土地属性决定价格差的同学认为:住宅产权肯定比商业价值高。还有好事的营销人,甚至总结过:商业产权因为首付和水电气成本的原因,是周围住宅售价的50%才能走量
不,我们认为,当你把商业产权设计成小户型,变成投资性产品后,产生了租售比这个概念,才导致了售价是周围住宅的50%。当你将其面积扩展到200㎡,满足于高端家庭的关系场,即便是商业产权,甚至可以卖出比住宅更贵的价格。
听说开发商的投拓部门,正在改变认知,悄悄的寻找主城内的商业用地。
当然,别在这篇文章下留言:提价你有手段,政府限价怎么办。限价政策,肯定是行业的阶段性行为,其目的是控制“推高成本,就能提高房价“的成本论,当行业不再以成本推高房价,绑架顾客恐慌上船的时候,限价政策自然就消失了
任何阳光的行业,都是以给顾客提供不同利益满足,来实现不同的售价。研究顾客的时代开始了,但听说很多地产公司,将还未萌芽的客研部门,正在转岗为“客服“部门。
又一错误决策。

我们不生产楼盘

我们为楼盘“生产顾客”

【实效机构】


“关系场产品服务

为楼盘设计生活方式

根据顾客的家庭关系冲突,设计新的生活方式解决方案,以新的建筑空间关系场,让楼盘成为顾客的向往。
包含:市场|客研|户型空间设计|营销展示等关键要点。

营销指挥官“卖法”服务

将楼盘的物理指标,转化为生活方式的场景和画面,提高成交转化率,让楼盘得到市场的认同。

包含:问题诊断|价值梳理|推广策略|案场故事线|销售培训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