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清寒热,平衡阴阳,平平安安过夏天

 icni2005 2021-07-14

导读:夏天怎么过,有人冷饮空调西瓜,有人干姜艾灸暖茶,如何抉择呢?如小马过河,我们须量体而行,本文教你彻底辨清楚身体是寒是热,明白人体运行规律,辨证清楚自身体质,夏天养生才能有的放矢,明智而行。

最近总有人问夏天怎么养生,养生学者会告诉你,应该吃这个或者做那个。很多观点还不太一致,比方说,有的人会说夏天要喝凉茶喝去火的汤,你比如广东广西那边就流行这个;还有人说夏天就要吃生姜吃热的,如最近姜枣茶的帖子就非常的多。到底应该相信哪个呢?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才会无所适从。

夏天人体内寒外热

按照常理来说,到了夏天人体内部是寒的,冬天人体内部则是热的。那么为什么夏天温度这么高,身体里面却是寒的呢?因为人体和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同步的。到了夏天,整个天地的阳气在外(地上),阴气在内(地下),你可以去摸一下井水,是很凉的。而整个冬天阳气在内(地下),阴气在外(地上),所以在冬天的时候,你去摸井水或者去山洞里,人会觉得暖和的。人体顺应天地能量场的运行,夏天气血运行于体表,人则容易出汗,能量都跑体表去了,内部自然偏虚寒;冬天人体气血运行于里,内部容易偏热,皮肤则毛孔关闭,不容易出汗。

这样说来,我们夏天应该是要少吃寒凉的东西,以免加重里寒,比如西瓜,冰棍,冰淇凌,各种冰镇的水果饮料之类要少吃。我们有一句老话“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进补吃姜就好,不要吃滋腻的,本来脾胃虚寒就不消化,吃了滋腻的只会上火。夏天吃姜是不容易上火的,不信可以去试试。冬天为什么吃萝卜呢?是为了疏通里面的郁热。

夏天喝冰水吃冰棍会觉得越吃越渴;喝上一杯热水或者热茶,反而不渴了,可能当时觉得热,但过一会整个人便觉得凉快了。什么道理呢?除了刚才说的之外,这里面还包含着另一条人体运行规律:津液的产生靠脾胃的运化,脾胃的运化需要热量才能完成,只有脾胃运化了,才能够化生津液,人体才能真正的解渴。我们吃了冰凉的东西,脾胃的运化之力会降低,喝下去的水也不吸收,就会出现越吃冰的冷的越渴。

夏天治病,重内因还是外因?

我见过这样的医生,病人来看病,他会问是受热了还是受凉了?病人如果说受了热感冒的,他就会开寒凉药清火药;如果说受了寒凉了,他就会开温热药。这是一种极大的谬误,是完全不懂医理的表现。

首先从外界的因素来讲,夏天外面的温度升高,人体未必得温病;而冬天外面冷,人体未必得寒病。

其次,一个人得温病还是得寒病,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还有内因,就是看这个人肠胃里有没有积滞。从临证来看,这个因素的影响往往要比外界因素影响更大。如果一个人平时饮食过多,又喜食肉食辛辣的话,往往容易得热病温病;一个气血虚,肠胃里头也少有积滞的人,往往得寒病阴病。

所以我们也不能单凭'夏天’就认定人体内一定是寒的,只是说偏寒的情况居多,所以我不建议所有的人都去吃生姜。如果说夏天就必须吃姜是违背中医精神的。那到底是应该执外因还是执内因呢?其实内外因都只是参考,都不可执。

真正的中医精神是什么?

是辨证。证是什么?是人体的症状反应,那为什么说是“证”呢?真正的“证”的含义是人体发生何种异常的证据。所以我们辨一个病,不能以天气为准,也不能以病人平时的生活习惯为准,更不能以年老年幼为准,这些都只能是参考,但都不能成为最终的证据。

教大家怎样来辨人体的寒热

最终的证据是人体的反应,辨人体的反应是为辨证。

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都要了解辨证,否则容易弄错,只听别人支招,或者只听大面上的理论,容易把养生变成害生。只有回到辨证,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精神。有人会说,我们没学过医,怎么能辨证呢?其实很简单,现在我就教大家怎样来辨人体的寒热,只要寒热辨对了,对于养生和简单的用药而言,准确率就高了,也不会有大方向的错误。

何为热证?

如果身体有以下反应:

A、怕热同时掀了被子或脱了衣服不觉得冷;

B、喜欢喝凉水且喝了不觉得胃胀或凉,或者喜欢喝很多水,喝了不觉得胃胀或凉;

C、胃口很好,无消化不了的反应;

D、感觉鼻子里呼吸热;

E、大便臭,或屁多而且臭。这些情况具其一就是偏热证。

何为寒证?

A、感觉不想喝水,喝也只喝热水,或感觉想喝水,却喝不多且不能饮冷;

B、怕冷同时衣服穿得多,被子盖得厚;

C、怕冷同时身体感觉浑身僵紧,行动不利,或骨节韧带咔啪作响;

D、四肢冰冷,或胃腹有冷感;以上情况具其一,寒证的可能性大。

要注意两点:

第一,寒证的反应往往自感不明显,而且现在的人因为思虑操劳紧张熬夜,身体消耗大,阴寒的比较多,所以可以用排除法,只要没有热证反应,服用去火的药就要谨慎。一般来讲,人吃温热的东西不容易吃坏,比方说常年吃辛辣的地域很多,不会有大问题(肉类不在温热之列,那属于滋腻,容易助痰湿邪火),毕竟人体是靠阳气在运行;吃寒凉的东西只要几天就有可能吃坏脾胃,久服更是损伤元气。

第二,切忌以人体局部的上火反应来辨寒热,比如口腔溃疡、青春痘、皮肤病、咽喉炎、便秘之类。从临证上来说,人体在阴证寒证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局部上火。

寒证要禁吃生冷寒凉,可以适当吃些温补的东西;热证,哪怕自己感觉虚乏,其实也不是真虚,要少吃肉类,也不要用补药去进补。特别要提醒的是,身体偏阴寒的,就算有口腔溃疡、便秘之类的上火反应,也不能去吃寒凉药清火药。下火只是一时,不吃又会上火,且迁延不愈,伤害阳气,小病变成大病。所以只要辨别对了寒热,养生服药时起码可以做到无大错。

调要少开 流汗才健康

老百姓常说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作病——这是什么意思呢?

冬天由于气血闭藏,储藏营养,为明年的生发做好准备。冬天不很好地储藏阴精,春天的时候容易得热性疾病。冬天冷的时候毛孔处于闭塞状态,有助于气血内收,夏天热的时候毛孔开放,有助于气血往外走,这时候如果经常开空调,代谢不畅,能不得病吗?

农村很多上百岁的老人都住平房,因为平房冬暖夏凉,这些老人得地气,能长寿。在平房里消暑,我不主张用空调,最好是用扇子,小大由之。

现在大家都住楼房,不得不用空调,空调出来的是透骨头的风,年轻人阳气旺盛可能不觉得,男同志过了32岁,女同志过了28岁,再老呆在空调房里,就觉得透骨的凉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天的热风,夏天的寒风都是和时令季节不同的风,就是贼风,对身体健康特别不利。

我们每个人,如同落叶树,春天的时候开始发芽,气血开始向外走;到夏季,所有的气血到了外面,所以枝繁叶茂,而根里没有什么营养了;只要秋风一起,树叶一落,气血从外向里走;到冬天,外面的树叶没有了,所有的营养都到根部去了。

人也是一样的,春天的时候气血由内向外走,到夏天气血都已经到外面了,里面就相对不足了。夏天为什么容易闹肚子?不仅仅是细菌和病毒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你的状态变了,阳卫之气都在外面,所以吃点黄瓜凉粉就闹肚子。

夏天,人的气血由内向外走,外面的气血越来越旺盛,而里面的阳气就相对不足了。所以这时候要用点西洋参这样的药物辅助你的阳气,夏天特别热,出汗特别多的时候会觉得心慌气短,因为汗液出去的同时,你的阳气扩散了。

中医大夫这时候叫你吃点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这么吃不会上火,是因为里面气血不足,这是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创造的方剂,是治疗暑热非常有益的方子。人参补中气,五味子收心气,麦冬清肺气,起到了清肺气、收敛心气的作用。夏天多喝点生脉饮就不会感到很疲劳。

五谷可养命 多喝小米粥

说到吃饭,大家觉得很简单,其实一点不简单。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筷子,筷子是什么?给你的时候叫一双,合二而一,老子讲“道生一”。用的时候必须一分为二,两个都动夹不起东西,两个都不动,也夹不起东西,必须一动一静。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一阴一阳是为道。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一点都不玄,我们每天使用的筷子就是这个道理,芹菜、韭菜、花生米都能夹起来。当你理解这个文化的时候,更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五谷就是具有生命力的种子。《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人要健康一定要吃五谷,五谷是养命的;五畜为益,肉类是起到补益作用的。孔子讲60岁的老年人要吃肉,因为这个年龄的老人,消化能力弱了,吃一点肉有助于营养的补充。

无论以肉食为主的民族,还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民族都得吃谷物。为什么呢?维持人的生命不仅仅靠脂肪、蛋白质,还需要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你看中药里的五子衍宗丸、补肾的药,大部分都是种子,枸杞子、五味子等等,所有的种子都具有延续生命的能力。

农村孩子吃的都是当年的新粮,即第二年的种子,尽管这些孩子很少吃鸡鸭鱼肉,但身体长得很健壮。现在城里孩子什么好吃的都有,却老是吃陈粮烂谷子,养出的孩子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

我们东方人是以谷物为主,老祖宗给我们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不是一代人能改变的,但今天,我们的孩子们天天用这样肚子去对付牛排、鸡腿,能不长胖吗?

在谷物中,我特别要强调一下吃小米的好处,大家知道社稷的“稷”字就是小米的代称。在所有的谷物里,我们的祖先是把最好的粮食供奉给上天。

为什么拿小米供奉上天?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小麦、稻米就其营养成分,都比小米强,小米是粗粮。但您看看小米,一粒小米就是一粒生命,一碗谷子种到地里是一大片。

小米在任何贫瘠的土地上都能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国过去女人生完孩子为什么喝小米粥?因为小米粥的补养效果特别好。维持生命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所以大家一定要以五谷为养,五谷中的首选是小米粥,而且不要撇掉米油。

蔬菜的“蔬”,是草字头下一个“疏”字,因为蔬菜有疏通的作用,当你觉得肠道不通畅的时候吃蔬菜有助于消化,再看荤菜,草头下一个“军”字,古代晕字和军字是同源的。荤菜天天吃,越吃越糊涂,蔬菜越吃越疏通。

吃好早午饭 睡好子午觉

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年四季如此,一天也是如此,半夜相当于冬至,阴气最盛;正午12点相当于夏至,阳气最盛。脾胃偏弱的人,早上、中午的饭一定要吃好,因为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帮助你促进消化吸收。晚饭切记少吃点,别早上、中午都凑合,晚上吃得丰盛。

吃得太饱太好,就易得富贵病。《黄帝内经》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老吃大鱼大肉这些东西,就会出现糖尿病的痈、疮、疽。糖尿病在中国古代叫消渴病,老百姓很少得,都是富家人得。

人吃得太好了,不能消化,就会变成内热,出现了消渴症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咱们现在跟过去帝王的生活差不多,天天都吃好的,所以很易导致血糖、血脂高。

一些老年人,平常孩子们不在家,就对付着吃,早上、中午都吃剩的,晚上孩子回来了,就做顿好的,孩子吃得挺香,他看着也想吃,孩子也说您累了半天多吃两口吧,老人于是多吃了两口,结果,半夜就叫120了。这是因为什么?

早上、中午吃得多了,心气可以借自然界的阳气,晚上借不了。脾胃属土、心属火,土和火是儿子和妈妈的关系,火生土。

心是妈妈,脾胃是儿子,本来妈妈这儿一高兴,心气就散,力量就弱,您这边又多吃东西,吃完东西要消化,脾胃要加大工作,但脾胃功能弱,自己没劲了就要跟妈妈借劲,中医讲这叫子盗母气。本来妈妈就已经很弱了,你这边再增加它的负担,半夜可不就犯病么?

中国人特别强调老年人要睡子午觉,就是子时和午时,这是两个很重要的时辰,半夜11点至1点是子时,这是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时间;中午11点至1点是午时,是阳气最胜,阴气初生的时候。阴阳两气只有生才有升,有了升才有化、收、藏,如果在生的时候你就转化了它,那就找不到感觉了。

所以子、午两时对老年人尤其重要。中国古代很多人吃两顿饭,不是因为没粮食,早上9点至10点是脾胃最好的时候,下午2点至3点是小肠功能最好的时候。所以建议老年人最好睡子午觉,吃两顿饭,对老年人的养生极其有益。

来源:中医思维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