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氏名作】唐代大诗人崔峒咏江苏

 东方欲晓10 2021-07-14


  崔峒,约唐代宗大历元年前后在世,博陵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安史乱起避地江淮。初辟潞府功曹,后历左拾遗,奉使赴江淮搜集图书。终右补阙。工诗,词彩炳然,意思方雅。时人称其句为:“披沙拣金,往往见宝”。峒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全唐诗》【卷294】为 《崔峒诗集》。

     扬州选蒙相公赏判雪后呈上

                           崔峒 

  自得山公许,休耕海上田

    惭看长史传,欲弃钓鱼船 
  穷巷殷忧日,芜城雨雪天

    此时瞻相府,心事比旌悬。 

      送薛仲方归扬州

                       崔峒 

  佳句应无敌,贞心不有猜

    惭为丈人行,怯见后生才 
    泛舸贪斜月,浮桡值早梅

    绿杨新过雨,芳草待君来 

   以上两首诗中,“穷巷殷忧日,芜城雨雪天”“惭为丈人行,怯见后生才”等诗句,写尽了诗人忧惧卑怯、郁郁寡欢、亟盼汲引的落魄卑微之态。对功名的极度渴求与对年齿渐长的忧惧交织在一起,使崔峒处于一种焦虑、惶恐、卑怯的情绪之中,一颗饱受煎熬而日益敏感的心时时悬于虚空,不得安宁

  “泛舸贪斜月,浮桡值早梅。”写得清疏雅致、澹泊闲远,大有高蹈出尘之妙

      润州送友人

                          崔峒 

  见君还此地,洒泪向江边。

    国士劳相问,家书无处传 
  荒城胡马迹,塞木戍人烟

    一路堪愁思,孤舟何渺然 

   国士劳相问,家书无处传。”反映诗人在大难甫过、内乱频仍的动荡时局中,长期流离在外,骨肉分离、亲旧暌隔,不堪其苦。从恋亲思归之作中,可见崔峒是一位非常看重乡土故园与血亲人伦的诗人

      润州送师弟自江夏往台州

                            崔峒 

  远客乘流去,孤帆向夜开。

    春风江上使,前日汉阳来。 
  别路犹千里,离心重一杯。

    剡溪木未落,羡尔过天台

    登润州芙蓉楼

                            崔峒 

  上古人何在,东流水不归。

    往来潮有信,朝暮事成非。 
  烟树临沙静,云帆入海稀。

    郡楼多逸兴,良牧谢玄晖 

     送丘二十二之苏州

                崔峒

  积水与寒烟,嘉禾路几千。

    孤猿啼海岛,群雁起湖田
  曾见长洲苑,尝闻大雅篇。

    却将封事去,知尔爱闲眠。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前面两句说自己数年浪游江湖,远离官场虚名,竹杖纱巾逍遥度日,大遂平生之愿;中间两句说自己任性自适,日落出游,傍江漫行,无由路迹,逢寺即宿,颇具萧散意趣;后面两句说自己的生活堪比陶潜、庾亮,吏隐双全,优游快活。

          送陆明府之盱眙

                                崔峒 

  陶令之官去,穷愁惨别魂。

    白烟横海戍,红叶下淮村。 
  
澹浪摇山郭,平芜到县门

    政成堪吏隐,免负府公恩。 

    唐代诗人在诗中明确高扬吏隐旗帜的不多,崔峒是其中之一。在《送陆明府之盱眙》说得明白直露:“政成堪吏隐,免负府公恩。”中国古代士林隐逸之风盛行,隐居方式则有隐于山林、隐于庙堂、隐于市井三类。唐代以降,庙堂之隐渐多,是为吏隐。王维就是吏隐的典型,其《暮春太师左右丞相诸公于韦氏逍遥谷宴集序》说:“不废大伦,存乎小隐,迹崆峒而身拖朱绂,朝承明而暮宿青霭,故可尚也。”既居官食禄,又混迹崆峒、夜宿青霭,是谓吏隐两全。大历之世,大乱初平,人心甫定,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是一个刚刚从噩梦中醒来又陷落于虚空之中,令人彷徨无依、忧嗟感伤的时代,士人纷纷走向遁世高蹈之途,吏隐之风大畅



       江上书怀

                崔峒 

  骨肉天涯别,江山日落时

    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 
  胡越书难到,存亡梦岂知

    登高回首罢,形影自相随。 

    此诗笔力深沉,情感凝重,深刻凄厉,读之令人心惊难平、大动衷肠。唐人即以此诗为崔峒代表作,韦縠《才调集》选崔峒诗两首,其中即有此诗。蒋寅先生这样记述他诵读此诗的感受:“从第一次读这首诗,那在落日江畔茕然独立的惨淡身影就永远映在我的脑海里。这样的诗,我觉得已经不是可以用技巧或其他什么标准来评价的了。它是字字血泪的无声哭泣,只要是心灵还没有麻木的人,都会从心底涌起沉痛的悲悯,为诗人,也为千千万万个在战乱中骨肉流离的人。可以断然地说,这样的作品决不是钱起或韩翃,甚至刘长卿能写得出来的!只有杜甫,能在他无限深沉的痛苦体验中发出同样的哀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