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叫我不偷你也难

 addlss 2021-07-14
鲁迅散文《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段词总是被网友诟病,我越看越喜欢!这就是电影里的主观镜头啊,镜头随着主人翁的视线由近及远,在黑暗中辨认,得到了答案,哦~还是枣树。

好,问题来了,为啥枣树总在隔墙种着?在这无所事事的失眠夜晚,枣树为啥能掀起当时已经声名鹊起的文豪内心那一点小波澜?

语文课本上的解析正确答案是说:两株枣树,象征着与黑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

莫非打枣邻童这么坏么?莫非就没有别的答案?

隔着一堵墙,鲁迅如何见到邻童打枣?他听见的!孩童打枣根本不是藏着掖着的事,而是呼朋唤友,大大方方闹腾一会子。即使行为的本质是“偷”,但是也被转义为“打枣”或者“扑枣”。

赶在农历三月初三之前,我们讲讲枣。在宋画《扑枣图》是世俗画中代表,在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将写实场景进行提炼,表达了清晰主题,直率又真诚的人性。通常,我们称之为人文情怀。在这种题材面前,再提艺术性会显得多事,你的共鸣就停留在设想这场景的喧闹声音和孩子们各自吃不了兜着走的逃跑动线,就足够了。

明人 佚名 扑枣图


人老了,快乐就要靠回忆撑着。

杜甫说自己小时候院里八月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辛弃疾见儿童偷把长竿去枣园扑枣,“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看热闹的心态正是回味曾参与偷枣的乐趣。

为此,我亲自去攀了碗口粗的枣树干,非常坚硬,加上枣木不容易被虫蛀,所以踩断枝摔人下来的情况几乎为零。而且上树的目的,只是摇撼树枝,枣就会落下来,并不会太吃力。孩子胜任有余!


丰子恺 闲看儿童采梨枣 院角的枣树果实未变红,就被孩子惦记了。



将衣服牵起装东西,叫袺jié,是最原始的采集果实的方法。现在你也经常这样做吧,这不叫经典叫啥?!

神来一蹲,画面上的O排列的“孩子”水桶终于有了短板。

种枣树专门选墙边,是因为古人讲究枣树要离屋子越远越好,出界枣树基本就定了调,也表现出一种邻里的亲厚,种了枣树就等于坐等丰收,而自家又吃不完。枣树原名木蜜,就是长出甜果子的树——和成熟后自然落下的板栗一样,都是自然给人类的慷慨馈赠。这两种果实会出现在统治阶级的祭祀仪式上做供品。枣树开花花蜜丰富,虫媒不请自来,产量丰,如果不在果实表皮完全变红之前打下来,在树上挂着完熟的枣会自动发酵变味,所以,自家吃院子里边的枣,需要先把半熟的枣打下来,再晾晒,这活已经很累人了。墙外的红枣就留给眼红的孩子,打光了树上的枣也可以免除后患,算是做了好事。

只有说瓜田李下要避嫌的,没有说枣树下受嫌疑的,不捡落枣、不白吃,那脑回路肯定有问题。比如这位——据说是琅邪郡临沂王氏家族始祖的王吉,东邻家的枣枝伸到他院子里。有一次妻子随手摸了几个枣子送给他吃,弄清楚情况后(他应该是吃了,被迫成为其妻同谋)十分恼怒遣妻。东邻家得知此事后,觉得枣树惹事,要砍伐枣树。幸好有热心人两头说和,王吉才迎回妻子,东邻家也不再砍树。

由于这事迂腐,很少有人提起。反而是杜甫搬出草堂,不忘嘱咐新屋主,有个无依无靠的妇人,要是来扑枣的话,莫要驱赶,也不要装篱笆,怕她不好意思。多有人情味的一现实主义诗人啊。


文徵明 兰亭修禊图


还有一种白吃的枣,就是在上巳节,大家在《兰亭序》里,可以看到王羲之这种级别的门阀士族的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但是民间是吃“浮枣”,就是把干枣丢到水里,枣自然浮起,顺流而下,据说求子助孕的小媳妇,会在上巳节等着白吃浮枣,延续家族香火特别灵验。除了吃枣,当然还要圆房配合,此处省略300字。隋朝还有“雕轩傍曲池,浮枣漾清漪”的文雅诗句。但是到了唐朝,上巳节水边畔浴的习俗在酒精的作用催化下,曲江边直接上演十八禁。此处自行脑补,再省略300字。




在葡萄从西域传到中原之前,果实累累的红枣在以生殖为目的的婚俗中,就占据着稳固地位,婚床上一定要出现红枣,所谓的“早生贵子”。当孩子和枣树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上时,就有早生贵子的联想。孩子除了吃枣外,还会玩把枣当玩具,比如推枣磨游戏,其实玩起来觉得有点无聊,可能目的是延迟补偿吧?别让孩子一下子吃太多枣。夏天长了热痱子,家长会用枣叶研磨后,和葛粉混合成绿色的泥,敷在痱子上,是古代的痱子粉。

药书上写枣:“久服轻身、长年、不饥、神仙”,汉代就有吃红枣成仙的风气,据说住在蓬莱的仙人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汉代遗存的铜镜,也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的铭文。还有一位方士则在枣树上住了三年,脚不沾地地修成仙。枣树上建树屋还真是不错的主意,住宿旺季是枣子成熟的季节,伸手就抓到枣子往嘴里塞了。

反正家里种棵枣树的好处太多了,养生就在院角,长寿只是动动嘴,所以枣树就成为了民居中的标配。被老话“李子树下埋死人“吓大的一代代人,只听说吃枣会令人牙黄,”囫囵吞枣“之说就指想养生但又怕牙黄,不嚼枣肉就吞的吃法,那干脆别吃算了。


北宋 黄庭坚 糟姜帖 释文:庭坚顿首,承惠糟姜银杏,极感远意,雍酥二斤,青州枣一蔀,漫将怀向之勤,轻渎不罪,庭坚顿首。


尾声:

苏轼写过: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看着文字挺浪漫的,其实是宋代的人已经掌握了要给开花枣树疏花的道理,《齐民要术》中有这句“以竹枝击其枝间,振去狂花,花繁则不成实。”暮春时节,为了秋天有枣吃,夏天出售丝绸,都要先劳作,这两句都是指不误时节的劳动场景。

至于鲁迅的《秋夜》,我老是疑心,枣树也许代表封建旧势力,不管一代代年轻进步力量如何动撼它,但由于它太过根深蒂固,那些坚硬的枝丫还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不管我反转得对不对,鲁迅用他木刻版画式的审美,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深秋的夜晚,一阵一阵的意识流,搭乘着凉意的夜风不知飘化到到哪里去了,而你已经不再年轻。

各位,还是“早(枣)做打算”吧!
本文作者:芷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