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季养心浅议

 张玉龙医论 2021-07-14

       炎热的夏季,正是祛寒除湿的最佳时机,然而现在的生活很多人不耐酷暑,常常进食消暑的冷食,长期留守在空调房间,以致于袪寒不成反而出现风寒侵袭。传统的中医每到夏季最常遇见的是风热袭表病证,现在却鲜有风热袭表病证,故而临床诊疗务必要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辨证论治,切不可以一味地秉承“夏季多暑热之邪致病”之说,一定要谨记“三因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临床诊疗。

       夏季是湿邪作祟的季节,常因贪食生冷食品而致,初则表现为寒湿,稍久则郁而化热,甚者寒热互结错杂,岭南民间常煎煮叶下珠、鸡骨草、绵茵陈、土茯苓、薏苡仁、白茅根、夏枯草、五指毛桃、赤小豆等进行利水祛湿、清热解毒。俗话说“万病从根治”,临床上我更多的体会是“诸病预防为重中之重”,无论是眼下沸沸扬扬的“新冠”之类的流行病,还是日常的各类病证,只有注重日常防御才能远离疾患,常保健康!有很多时候,我们明知不利于健康却视而不见,恣意放纵,最后积恶过久必然生病!人们常说要珍惜健康,珍惜生命,只是很多人却不能知行一致!我们总以为小错误可以偶尔为之,却不知道有时候毫厘之间就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长期以来,我都是使用温性药物治疗各类疾患,尤其重视健脾养胃,无论是什么疾患,临床处方都会稍稍加几味健脾养胃的药材,既可以顾护脾胃以免药物损伤脾胃,还能通过健脾养胃促进药物充分吸收利用,以达到快捷的治疗效用。传统的人们心中认为,中医是个慢郎中,殊不知,只要辨证准确,方药得当,治疗得法,中医药绝对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中医诊治急症并不逊色!

       夏季五行属火,在脏属心,其色赤。夏养心,民间多用红色食材补养心脏,譬如花生衣、红枣、赤小豆、龙眼干、枸杞子、红糖等(俗称六红饮)。心主血脉,故而临床但凡见到气血瘀阻常使用活血强心之三七、鸡血藤、紫丹参、京赤芍、红花、桂枝、当归等,气能行血,故活血之剂常配伍补气之药,譬如红参、高丽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生晒参、黄芪等。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常发季节,适当使用强心饮紫丹参30克,刺五加30克,檀香10克,春砂仁10克(捣碎),三七粉6克(冲服),人参片10克,五味子10克(捣碎),麦门冬10克,制黄精15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日一剂或两日一剂,可以活血强心、化瘀止痛,能够很好的预防心脏猝死及脑中风病。心在液为汗,夏季汗出过度,可以适当进服敛汗饮:炒枣仁15克,柏子仁10克,百合10克,生地黄10克,五味子10克,生白术10克,霜桑叶10克(冲服),黄芪15克,熟地黄10克,糯稻根10克,麻黄根10克,煅牡蛎60克,(或加瘪桃干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心藏神,夏季常患不寐焦虑,可用定志安神饮:青龙齿30克(先煎),炒枣仁15克(捣碎),焦远志10克(焦炙防止损伤脾胃),朱茯神30克(捣碎),清半夏10克,灯芯草3克,五味子3克(捣碎),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舌为心之苗,夏季多患口舌生疮,常用清心甘露饮:莲子心、枇杷叶、生熟地、天麦冬、绵茵陈、焦栀子、炒枳壳、金石斛、淡黄芩、寒水石、连翘、生甘草,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张玉龙中医世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师从杨俊、杨任民、马俊、周楣声、潘嘉龙、董洪强、马山等国家级名老中医,精于切脉、面诊、舌诊诊断疾病,擅长中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络放血等综合治疗疾病。

      擅长治疗

内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萎缩性胃炎、肠道息肉)、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息肉、黄疸)、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等)、顽固性失眠、头痛(偏正头痛、头风、外伤性头痛)、结石及各系统肿瘤调治等。

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妊娠病(妊娠恶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压、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妇科炎症、产后病、乳腺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腺肌症及不孕症等。

儿科:感冒(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腺炎、腹泻、虫症、小儿厌食症、遗尿、多汗症、湿疹、水痘、小儿多动症等。

男科: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阴囊湿疹、生殖器疱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结膜炎、飞蚊症、中耳炎、耳鸣耳聋等。

皮肤科:皮炎、湿疹、黄褐斑、青春痘、带状疱疹、荨麻疹、白癜风、脱发、肥胖症等。   

骨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痛风、腰扭伤、股骨头坏死、神经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及各种痛症等。

       以上内容同步发布在360图书馆“张玉龙医论”中。有需要解答的中医话题也可以留言给我,我会尽力阐述我个人的临床经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