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丘浦走出大诗人

 苏迷 2021-07-14
《苏州日报》2021年07月10日 B01版

  李巨川

  元末明初,在吴淞江和青丘浦交汇处的大树村,长期隐居着一位叫高启的诗人。大树村的具体地点,在今天苏州工业园区的星龙街和听涛路相交处。

  高启在文学史上被列于当时“吴中四子”之首,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最钟爱的诗人之一。毛主席在工作读书之暇,经常信手挥毫,书写高启的诗作。

  1961年11月6日,毛主席书录了高启九首“梅花诗”中最有名的一首:“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用笔的大起大落,满纸激情,而且,在稿笺的右起处,毛主席用他富有特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评价:“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高启(1336-1374),生于苏州“城东北陬”(娄门一带)的一户殷实人家。人住在城里,田产在乡下,这种人家在苏州很普遍。高家“有田百余亩”,零散分布在沙湖到吴淞江的土地上。高启父亲去世后,少年高启“小鬼当家”,挑起了“综理家政”的担子,经常要奔波于城乡之间。雇条小船,出娄门,经娄江,拐进沙湖,沿青丘浦,到达吴淞江边的大树村,办完事再返回,一个行程十天半个月是常事,每年至少跑两个来回。

  苏州城东的娄江、吴淞江、沙湖和青丘浦是在高启诗里常可见到的壮美背景。

  古娄江和古吴淞江,是太湖流域排洪的两条最重要通道,今天仍是流经苏州工业园区的两条大河。六百多年前高启看到的吴淞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江上烟波浩渺,风帆点点,沿岸白鸥飞翔,芦花随风飘散,江面比现在要宽阔得多。

  高启名篇《始归江上,夜闻吴生歌,因忆前岁别时》写吴淞江:“前年月夜闻君唱,秋满芦花此江上。一声离思水茫然,云逐孤帆共摇飏。惊鱼喷浪栖鹘飞,木叶散落风吹衣。莲歌尽歇松陵浦,渔笛还沉笠泽矶。停杯数到临终拍,露下无声斜汉白。满船相送尽凄然,况我当为远行客。解绂今年别紫宸,归舟江上又逢君。一尊重听当年曲,相对浑疑梦里闻。东方欲曙余声绝,悲喜盈襟竟谁说。愿长把酒听君歌,从此天涯少离别。”

  在娄江之畔的外跨塘孝廉桥一带,高启也置有一处落脚的小屋。他的《江上雨》写娄江:“冥冥众树昏,浩浩一江浑。急有迴风韵,轻无入雾痕。鸟啼丛竹岭,人卧落花村。门巷春泥滑,谁来共酒尊?”

  “丘”和“浦”,是读高启诗必须了解的苏州城东地理特征。浦,是人工开挖的南北向河道;丘,是挖河取泥年复一年累积起来的大土堆。它们都是苏州古人世世代代与太湖水患抗争的遗迹。元朝短短九十多年中,疏浚太湖下游河道的工程不下百次,平均约一年一次。沙湖和吴淞江之间的百里平畴之上,有多座小山丘兀自独立,“青丘”就是其中之一。山丘之上树木葱茏,山下炊烟缭绕。高启《登丘操》里还有“登彼兮崇丘下,茫茫兮九洲(州?)”这样带点夸张的句子。苏州城东基本无山,诗人登丘远眺,望大江东去,借助想象,出现一番茫茫九洲尽在足下的大胸襟,也是很自然的。《初开北窗晚酌》中又有“青山入吾座”的描写,这说明后来成为他家的屋子是背靠青丘的。

  高启是名噪一时的大诗人,其经历又富有传奇色彩。他死后,常有人专程来青丘浦凭吊并作诗缅怀,这些诗作自然也成了研究高启的重要材料。研究者们发现,在清代人的凭吊诗中,已经见不到“丘”的痕迹了。其实不奇怪,年经日久,再美再大的土堆也会从地平线上消失,“青丘”当然也不例外。

  青丘之东,有条南北向小河,这小河就是青丘浦。在高启的诗作中,傍晚时分,摇上条小船靠向青丘,可以看到竹林深处的小村子,村口有棵大树。下得船来,再走过几段小径,跨过一条平板搭成的水西桥,便走近了山下人家的茅屋。天黑下来了,村里的人还在劳作,“带星耕处轭,照雪纺时灯”。夜里,“里人淳少讼,田父醉多言”“稻蟹灯前聚,莎虫机下喧”。天明时,“犬随春艳女,鸡唤晓耕人”,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高启后来在青丘浦安家落户,具体居住地叫“大树村”。他在《江上晚归》中写道:“渺渺双凫落晚沙,一江秋色艳明霞。逢人不用停舟问,大树村中即我家。”

  人工河道青丘浦今还在。它原先的走向是朝北偏西,通向沙湖,间接与娄江沟通。上世纪50年代,考虑到沙湖面积已经萎缩,当时的人民公社组织大规模河工,把连通吴淞江和娄江的青丘浦南北“拉”直。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后,青丘浦经过整治,提升为国家五级内河航道,改名“青秋浦”,在苏州市干线航道网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滋养大诗人的是这里的山和水,也是这里的女子。

  当年,青丘浦大树村有位周仲达老先生,隐居不仕,喜好诗画,膝下有五子一女,俱能诗。常来大树村的高启,“气貌充硕,衣冠伟然。言论诵读,音韵如钟”,对周家女儿产生了爱慕之情。只是因为那时他手头紧,备齐聘礼有点难。于是,周老先生指着堂屋里一幅《芦雁图》,要求这位城里来的年轻人,以画为题,作诗一首。高启走笔一绝:“西风吹折荻花枝,好鸟飞来羽翼垂。沙阔水寒鱼不见,满身霜露立多时。”诗方吟罢,婚事立马敲定。

  高启娶妻后,一度仍住在娄门,只是经常“往来于北郭与青丘之间”,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他二十三岁,才正式“依外舅,居吴淞江之青丘”。高启显然是深深钟情于这方水土的,把家迁到青丘大树村后,他自号“青丘子”,写下了他的那篇豪气、才气、狂气、狷气、痴气俱足的著名的诗人宣言——《青丘子歌》。

  在青秋浦大树村,高启“闭户读书,混迹于耕夫钓叟之间”,与村里的年轻人“日亲相好,酣畅歌咏”。所不同的是,他经常“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经常“静处一室,图书左右,日事乎著作”。

  高启是个多产诗人,有人说,他一生所作的诗半数得于青丘浦。

  高启和青丘浦周氏女的爱情,的确是非常美好的,《答内寄》是高启在朱明王朝首都南京做史官时寄给妻子的一首诗:“落月入晓闺,相思不须啼。我非秋胡子,君岂苏秦妻。风从故乡来,吹诗达京县。读之见君心,宁徒见君面。拔草不易绝,割水终难开。行云会有时,飞下巫阳台。莫信长安道,花枝满楼好。白马系春风,离愁坐将老。”

  高启后来辞官不做,回到青丘浦,也是为了这里的山水和女子。

  诗人的结局极其惨烈。三十九岁那年,高启被朱元璋腰斩于南京。他的爱妻,青丘浦大树村的那位周氏女,顶着来自皇权的残酷压力,冒死“藏其手泽亲稿”,这才使高启的两千多首诗作得以存世。由此也可以说,青丘浦的水土和青丘浦的女人成就了高启这位伟大诗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