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斩于市明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初七,刑部法场上人头攒动。今天处决的“魏观案”的案犯,全部是腰斩。本朝开国以来,严刑峻法,杀人是司空见惯了。不过当今皇上亲自来监斩,还是头一遭遇到。可今天被斩的最高官职才是个知府,加上个文弱书生,没什么重要角色啊。难道皇上不仅嗜杀成性,还有亲自观看溅血的恶趣味?不过那书生倒神态自若,一副“慷慨歌燕市”的样子。午时三刻,一刀两断。忍不住疼痛的书生用残躯蘸血在地上连写了三个“惨”字个“惨”字,这时细心的人们发现皇上朱元璋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明初诗杰这个被腰斩的书生便是高启,明初最优秀的诗人。高启,字季迪,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高启虽仅活了39年,但其诗歌创作非常丰富,有体裁不一的作品2000余首。高启才思俊逸,主张“兼师众长”,是文坛"超级模仿秀",学什么是什么。纪晓岚赞誉他“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清代诗论家赵翼推崇他“(明代)开国诗人第一”。 高启画像 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很喜欢高启的诗歌,夸他是“明代最伟大的诗人”。毛主席最喜欢的是高启《梅花九首》的第一首,他老人家在创作《卜算子.咏梅》时受其启发很大。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首诗“飘逸绝群,句锻字炼”,重在写梅之风骨,歌颂了梅花孤傲高洁的品质。 毛泽东手迹录高启梅花其一 分道扬镳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统一全国后。高启是为国家的改朝换代和重新统一而感到高兴的,为新王朝大唱赞歌。他在名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写道:“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穆陵行》又说:“幸逢中国真龙飞,一函雨露江南归。”虽说有应景的成分,但还是发自肺腑的。 明王朝建立之初,高启是积极入世的。洪武二年(1369)就愉快地应诏进京编纂《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复命教授诸王”。但这股高兴劲很快就过去了,代之而来的是郁闷压抑和惶恐。 高启画作 元朝统治者虽然把南方人列为第四等人,但仅体现在法律诉讼上。其实元朝对江南施行怀柔政策,轻徭薄赋。江南士子过的是优游逍遥的小资生活。元末群雄并起,贩私盐出身的张士诚率先占据苏州一带,自立为王。张士诚继承了元朝对读书人的笼络政策,当时有不少士子加入了张吴政权。虽然张士诚没有帝王之气,行为乖张,不少人后来又离开了,但总起来讲张士诚还是比较得民心的。1366年朱元璋军队进攻平江城时,遭到了军民的顽强抵抗。朱元璋攻破苏州后,对官员家属和富豪地主大加挞伐。为了惩戒和报复苏州百姓,朱元璋对苏松地区还格外加赋。因此很多江南士子一开始就怀念旧朝,不肯投入新政权的怀抱。 当亲朋好友无辜罹难的的消息不断传来,曾经豪气干云的高启知道自己已不能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只好“独善其身”了,于是他选择了逃离! 洪武三年的秋天,朱元璋亲临阙楼,要提拔高启当户部右侍郎,高启拒绝了。“启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三十五岁还混充小青年?这理由很充分吗?不识抬举的东西!这时的朱元璋可能已经动了杀念,但朱元璋是懂法立法之人,杀人是需要理由的! 朱元璋忍而不发,只是“赐白金放归”。但被朱元璋忌恨和惦记的人,能够善终吗? 因文贾祸明史曾记载“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 嗛之而未发”,具体哪首诗没讲。前人曾附会说高启的《题宫女图》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讽喻的是胡美和李善长子侄秽乱宫闱的事。但此事在高启死后十年后才发生,纯属无稽之谈,小说家言。 真正给高启带来杀身之祸的是“魏观案”中所作的《上梁文》。 魏观是时任苏州知府,知府官职不高,但苏州是张士诚的根据地,被朱元璋视为要害之地,朱元璋在这设苏州卫指挥使司,派心腹重兵驻守。即便如此,朱元璋对苏州官员还是放心不下,他在位31年,苏州知府竟换了30个,而且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苏州知府在当时是要职,也是高危职位。 从明史看魏观是朱元璋信赖的老臣。洪武五年魏观以68岁的高龄知苏州,到任后,很有作为,称得上“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高启和魏观本是旧识,两人惺惺相惜,结为忘年交。洪武七年魏观把张士诚的旧邸翻建为官衙,上梁时候举行庆祝,把酒言欢,高启献上《上梁文》祝贺。没成想里面一句"龙蟠虎踞"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犯了朱元璋的大忌。你把我朱元璋政敌的宫殿说成是"龙蟠虎踞",你这就是谋反,新仇加上旧恨,于是就有了开头一幕。可怜的是70岁的魏观也受牵连成了刀下怨鬼。 高启书法 高启之死是朱元璋排斥异己、巩固皇权的一场冤狱,也是要杀一儆百,警告那些不肯和明王朝合作的江南士子,但是这一目的却落空了。于是朱元璋在刑法《大诰》中创立了一条峻法,"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诛其身而没其家"。高启死后,朱元璋开始大兴文字狱,用暴力手段镇压江南士子,江南士子在洪武三十年间,几乎凋零殆尽。 参考文献:《明史》 吴士勇《诗人高启之死与江南文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