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帝王用活人殉葬,活人在墓室中能活多久?

 旧时楼台月 2021-07-14

活人在墓穴中能够生存多久,其实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这与墓穴的环境以及人的身体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国古人向来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帝王,他们在生前享受着荣华富贵,在死后也希望能够和生前一样。基于此,后继者为了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往往会在丧葬中大费周章,比如将先人平时中意的一些物品放入墓穴中作为陪葬。

当然,先人喜欢的不仅仅是金银财宝等物品,也包括“人”,比如一些妃子或者侍从作为陪葬,以满足他们对“事死如事生”的追求。

而这种追求,在封建帝王的推波助澜下形成了一项颇有讲究的规章制度:即殉葬制度。

以人殉为例,殉葬又分为“死殉”和“活殉”。死殉很好理解,就是将帝王生前的妃子或者侍从和臣子杀死后一并埋入墓穴之中。而“活殉”则更为残忍,是将尚有生命力的妃子或者侍从与死去的帝王一并埋入墓穴之中。

当然,活殉的方式也分很多种类,而作为陪葬被送入墓穴中的活人可以生存多久,也与活殉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土埋:3分钟左右

土埋的方式,其实从某种意义是哪个来讲可以算“死葬”了,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在进入墓穴之后才失去生命迹象,而后者则是在进入墓穴前便已经失去了生命迹象。

土埋的方式可谓是简单、粗暴又残忍。他是将殉葬者推入坑中,然后往坑内倒入黄土,直至埋没。在大量黄土的堆压之下,坑内的氧气逐渐消去,殉葬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因窒息而亡。

同时,面对着一抔一抔的黄土倾泻而来,殉葬者在恐惧之下也加速了其死亡的速度。因此,在这种方式之下,他们的存活时间往往不到三分钟。

而根据后世考古学家的研究统计,这种方式往往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在该时期的墓葬群中,埋葬了许多陪葬者,而从他们的尸骨上并没有发现受锐器攻击的痕迹,大多数均因土埋窒息而亡。

棺埋:1-3小时左右

与土埋相比,棺埋稍微更具“人性化”,它是将陪葬者装入棺椁之中,封棺之后再用黄土浇盖掩埋。也就是说,与土埋相比,棺埋最大的区别就是多了一副棺椁,而正是因为这副棺椁,使得陪葬者的生产时间得以延长。

因为棺椁具有一定的空间,同时它在封棺之后,里面依然保留了适量的氧气。凭借这些氧气,陪葬者往往能够生存1小时左右。

不过,这是基于心理素质较好的陪葬者而言,大多数陪葬者在面临这种临近死亡的状况时,会表现得格外紧张和恐惧,这种高压状态会加速他们的呼吸速率以及氧气消耗速度,进而加快了他们的窒息时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棺埋都会将棺椁埋入土中。在一些墓葬之中,考古学家曾发现许多棺椁都是置于墓室里,由于墓室的空间较大,相对于土埋来讲,它的含氧量要更多,而许多棺椁即使封棺了,也或多或少会留有一些缝隙。

在这种情况下,棺内的陪葬者所吸取的氧量也更大,进而他们的生存时间也更长,心理素质高者,可以活3小时左右,甚至更久。

墓室殉葬:3-7天左右

与土埋和棺埋相比,墓室殉葬的存活时间显然要长很多。当然,至于能够存活多久,也是根据墓室的环境来判断。

比如,当墓室的空间足够大,而陪葬的人数在10人左右时,那么室内的氧气大概能让他们存活3天左右。

当然,这是基于室内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一般来讲,帝王的墓室里都会带入许多的陪葬物品,这些陪葬品除了金银财宝之外,还有许多食物,酒类。凭借这些食物,在氧气的支撑下,陪葬者基本可以存活7天左右。

反之,如何墓室的空间较小,陪葬人数在20人以上,同时室内又没有食物陪葬品,那么他们的存活时间往往会小于3天。甚至,在这种状况之下,陪葬者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不排除发生自相残杀的状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存活时间往往会更短。

比如,根据《吴越春秋》中记载,吴王阖闾的女儿自杀而亡,阖闾因悲痛“凿地为池,积土为山”,给他的女儿建造墓室,并且陪葬了许多的金银珠宝。

在出殡那天,阖闾为了吸引百姓前来观看,他派人在途中驱领一只白鹤。到了墓地之后,他便“使男女与鹤俱入门,因塞之”,即派人把观看的百姓全部关进了墓室之内。

也就是说,这些无辜的百姓成为了阖闾女儿的陪葬者。

其实,无论是活殉还是死殉,亦或是土埋还是棺埋,这些陪葬制度都是无比的残忍,它满足了封建帝王的虚荣心,却白白葬送了许多无辜者的宝贵性命。

而正是这种冷血残忍的制度,却在封建社会存在了三千年之久,直到清朝才终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