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马(诚其意)

 旮旯二爷 2021-07-14

​解《西游记》11:白龙马为“意”,降伏白龙就是“诚其意”。意诚方能心正。

知本学社

02-09 06:51

订阅

有个成语叫“心猿意马”。指的是一个人心思不定,如猴子一样上窜下跳、如马儿一样奔驰难收。《西游记》第十五回的“意马收缰”,就是表示在修行的路上,要把心意把持好。也就是要诚其意。诚意才能正心,之后方能修身也。

为了更好地理解白龙马这个“意”,我们把此章回中的细节梳理一下。

当那条水中白龙吃了唐僧的马后,悟空见唐僧哭哭涕涕,忍不住暴躁,冲唐僧喊了起来。此时悟空的心性尚未回收,做不到“意诚”,因故如此。顺为小白龙深潜水底,所以让金头揭谛去请南海观音。见到观音菩萨,悟空三番五次的埋怨观音菩萨,比如怪她在头上套了一个箍儿“害”自己。菩萨批评悟空道:

“那猴头,专倚自强,那肯称赞别人?”

这就点出了,此时悟空这颗“心”,只放在自己的身上,表现自己的好胜好强、显摆卖弄,尚未收敛心性,如同没有缰绳的马,易放难收。说明这颗心的修行,其意未诚。

再看那条“鹰愁涧”。悟空唤来土地,问其原因。小说里这样写:

土地道:“大圣不知。这条涧千万个孔窍相通,故此这波澜深远。”

我们都知道“心意相通”一说。悟空的那条金箍棒就叫“如意”,随身携带,那就是“随心如意”的意思。悟空有七十二变化,代表其心念千变万化。那么,这条白龙居住的地方,便也有千万个孔窍与此心念相通。

收伏白龙马后,渡鹰愁涧的时候,出现的工具仍然是一条“筏子”。悟空从花果山立志要求佛求仙求神圣出海时,也是用筏子。佛陀曾经在《金刚经》中说“如筏喻者”,就是把那些佛法比如成过河用的筏子。而时时暗中保护唐僧的那些神祇,也都有深意。小说中这样写:

众神道:“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驾伽蓝,各各轮流值日听候。”……“惟金头揭谛不离左右。”

这些众神,其实就是提醒每位读者,修行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应当每天都要努力。为什么“金头揭谛不离左右”?因为“揭谛”的意思,就是“渡吧、渡吧”的意思,就是让我们修行自己,快快渡到智慧的彼岸去吧。

结合第十四回“打死六贼”,以及第十五回“意马收缰”,从而猴子这颗“心”,便归正了。

圣贤告诉我们:意诚,心正。何为诚?“无妄谓之诚,不欺次之。”心中的妄从何而来呢?其实就是从眼耳鼻舌身意中来。因为人们迷恋于外界的红花绿草,灯红酒绿,便将此心外走,不知回家。只有打死外六贼,才能无妄,才能做到诚意,此意马才会收缰。“诚则明,明则诚”,古人之话诚不欺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