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6孔思悦:大学生激进维权的背后——《娇惯的心灵》读后感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7-15

关键词大学生;激进维权;《娇惯的心灵》;读后感

摘 要:《娇惯的心灵》提出了“四个问题”——直升机父母、学生的焦虑抑郁、举报、迎合学生,这些问题体现出环环相扣的联系。书中诸多案例呈现出“学生激进反抗以维护权益”的方法和后果失当;“创伤”的扩张反映出大学生的娇惯与脆弱以及大学的缺乏担当;大学的“公司化”造成教育性质的淡化和教师权益的缺乏保障;学生过于激进的维权是前期娇惯的结果并影响未来的健康发展。

一、“四个问题”环环相扣:直升机父母、焦虑抑郁、举报、迎合学生

《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是美国格雷格·卢金诺夫、乔纳森·海特所写,这本书主要围绕四个问题来研讨:一,为什么中产阶级的家长都成了“虎爸虎妈”,作为“直升机式”教育方法的信徒,把孩子们照看得密不透风?二,为什么这些中产阶级的孩子,虽能在学术履历的“军备竞赛”中脱颖而出,却在青春期时成为前所未见的脆弱一代,从焦虑到抑郁,这一代似乎毫无免疫力?三,为什么生于互联网时代,孩子们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四,为什么大学也失去了教育者的担当,把学生当作永远都对的消费者,迎合学生成为改革目标,一时间,几乎所有文明传统关于教育的智慧都被抛在脑后?读完全书,令我最为震惊的是第四个问题:为什么大学也失去了教育者的担当,把学生当作永远都对的消费者,迎合学生成为改革目标,一时间,几乎所有文明传统关于教育的智慧都被抛在脑后?

二、诸多案例呈现出“学生激进反抗以维护权益”的方法和后果失当

书中写了几个学生通过反抗维护自身权益的例子,均颇为激进。譬如,对受邀的客座演讲者“取消邀请”,如果某位演讲者会让某些学生感到不舒服,心烦意乱,或者怒不可遏,学校就会“取消邀请”。学生甚至会采取威胁、组织抗议活动来达到“取消邀请”的目的。显然,教育的目的已经从让学生思考转变到让他们感到舒适,这无疑是可怕的。又譬如,发生在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的又一件暴动事件,学生坚持认为教务长的回复电邮是对她作为有色人种的不尊重,抗议爆发,一封表达关心的电邮成为导火索,学园爆发抗议,校领导也没有公开表示任何,在多方压力下,教务长辞职了。这样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很难理解的,更别说支持了。

三、“创伤”的扩张反映出大学生的娇惯与脆弱以及大学的缺乏担当

从21世纪开始,“创伤”这个概念开始急剧扩大,只要自己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受到了持续的消极影响,都可以叫做“创伤”,反正“我说是就是”,固执己见,似乎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造成“创伤”,无关恶意、善意,甚至于演变成“每个人不是受害者,就是压迫者,必居其一。”我们当真如此娇惯,如此脆弱吗?又或许说,这是学校默认学生可以进行反抗、抗议来达到所谓不让自己受到伤害、获取舒适的目的。

四、大学的“公司化”造成教育性质的淡化和教师权益的缺乏保障

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大背景下,现在的美国大学已经公司化,积极追求盈利目标。在“学校公司化”的背景下,学生就是消费者,学校对学生所作所为无动于衷,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想追求自己的安全,那就给他们。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学生在学校里可谓是“足够自由”。但是,这样真的正确吗?褒贬不一。教师因为学生反抗、不断上升的怒火,社会媒体推波助澜而不得已辞职,学校不给予支持,其他教授怕引火上身纷纷选择沉默。多少教师会对学校失望呢?为了所谓“学校公司化”,维护学生“消费者”权益,不出面维护教师权益,真的正确吗?

五、学生过于激进的维权是前期娇惯的结果并影响未来的健康发展

我们不得不承认,组织学校抗议或许是那群学生维护自身利益,让社会关注的唯一办法,只是过于激进。总而言之,美国学校出现“安全”被泛化,“创伤”在扩张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