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在学生的印象中,我爱读书,也经常读点书,在课堂上总也借机提到名家、名作、名著的缘故吧,上了大学的学生会请我给他们推荐一些书籍来读。他们一般都这么说:老师,大学里有空闲时间了,有时候会很无聊,您能给我推荐几本书来读吗?况且现在读书,应该没人会要求我写一篇读后感了! 我当仁不让,给他们推荐一些自己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现代公民,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要读的书。当然,我给他们推荐的书,都是自己已经读过的。你自己都没读过,要推荐给别人读,就像你没走过那条路,却要给别人导航一样. 他们请我推荐书籍这个事,也引发了我 的一些思考。我们会注意到,他们到了大学,有了空闲时间,开始有了读书的想法。这说明,人要产生读书的想法,是得有些空闲时间的。没有空闲时间,很难有读书的念头。我们想要孩子读书,想要职员读书,想要社会的各界人士读书,首先就得给他们一点空闲时间,让他们产生读书的需求。尤其是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在轻阅读(不需要多少理解力和思考力的阅读)、快阅读的时代,要沉下心来读书,确实不易。人们都在微信上,都在QQ上,都在电脑屏幕前,娱乐自己,放松自己,释放压力,哪有什么心思去读书呢!有点儿时间,宁可去打麻将、玩花牌,跳舞,闲聊,也不愿意去读书的。因为读书的乐趣,是一种精神乐趣,深度乐趣,没有一种沉静的状态,真的很难读进去的,也就很难享受到这种乐趣。 如果家长或者老师,再要求他们来一篇读后感,就更麻烦。他们会因为写一篇读后感而放弃读一本特别有意义的书。人吃饭,就得到营养,长身体,满足身体的热量需求,人读书,也得到营养,滋润心灵,满足精神的成长需求。但是不是你每吃完一顿饭,需要写一篇吃后感,才能够吸收饭菜里面的营养呢!所以,不需要读后感,这会毁了人们读书的冲动和欲望。有些孩子要家长买本书,家长说,行,你读完了给我写一篇读后感出来,孩子就放弃读书。有些孩子说,爸爸,我这个周末看场电影,爸爸说,行,看完了给我写一篇观后感,孩子就放弃看电影了。其实,读了一本书,看一场电影,对孩子的心灵和精神产生的影响,不一定马上能够表现出来,或许到了若干年以后才发现当时的那本书,那场电影对他的精神、思想和心灵到底雕刻下了什么痕迹。我们不要总是急吼吼地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他能够沉浸到书本的世界里,这本身就是读书最好的状态,何必那什么读后感或者观后感来为难他呢!你能说得清楚你身体内的营养到底是来自前天的拉面还是今天的揪面?是昨天的那顿大餐还是明天的一顿面条吗?只要读,开卷有益,总会有一些收获的,而且这种收获是经过一定长度的沉淀、发酵,才会发挥作用的。 我们所谓的读书,有点太功利了。读书就是为了如玉之颜,为了黄金之屋,为了千钟之粟,这太功利了。功利性的读书,会导致读书无用论,毁了读书的趣味,降低一个民族的思想和精神标杆,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这个民族。 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无用之用,乃为大用。人生而有外貌,读而有精神长相。北宋词人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语言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说的就是人的精神长相。晋人陆机说: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说得也是人的内在精神会在外部相貌上有所表现。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半语,都是无形之中反映出你的内在,读书是在不知不觉中滋润心灵,滋养灵魂,使精神逐渐高贵起来的过程。文章无非承载着智慧、良知、同情和和平,这些品质是人类社会文明绵延的基石。拥有了这些,读书人便并非手无寸铁,因为思想固然是无形的,最为柔弱的,但其实又是最为强大的力量,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千年暗室,一灯独明。 杨绛说过“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不是狭隘的,不是为文凭学历,升官发财的,更不是酸文假醋,故作清高寡淡的。而是为了重新塑造我们自己的精神长相,让我们视野更开阔些,能以更好的视角来诠释这个世界。 当你坐拥书城,一本一本地翻开那些经典,那些时代愈久远就愈能够凸显出它的价值的作品,与大师对话,与智者交谈,与书中人物的命运共呼吸,与作品中的思想共鸣共振的时候,那种愉悦是其他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你的精神世界会理解变得广阔起来,精神生活会理解变得开阔起来,这时候你就会懂得苏东坡为何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天在名利场上蝇营狗苟,回到家里,摊开一本经典著作,文经史哲,都可以,洗一个精神澡,全身都放松下来,就像有一股温泉从头到脚把自己冲刷了一遍似的,心灵上蒙上的尘垢就会得到清理,人的心灵就会纯净一点,高贵一点,就会忘掉尘世的烦恼和不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人的精神长相就会年轻一些,少了猥琐气,多了高贵气,少了焦虑气,多了沉静气,少了悲观气,多了乐观气,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会不一样,显得大气,端庄,从容,面对来自外部的伤害就会一笑置之。你的心理年龄会比生理年龄小一些,衰老的迹象来得慢些。 那么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怎么来塑造呢,那就是通过读书。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精神发育史。那就看,你读过些什么书。对于这个我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工作方法可以说是最简单粗暴的,造成师生强烈的对立情绪,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不是为了你好吗?起早贪黑,盯早读,盯课间,盯晚读,盯自习,盯上课,盯做操,盯男女交往,盯卫生,盯劳动,我是警察加保姆,校长说,你工作热情不用说,可你这工作方法有问题啊。我还不服,我这全身心地投入,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泡在教室、宿舍和办公室里,学生的任何一个小错误都不放过,赶着追着让他们照我要求的样子来学习,来生活。怎么还不够?他们真是给好不识好,忘恩负义。我变得易怒,焦虑,情绪不佳,整个人灰头土脸,整体阴沉着脸,闷闷不乐,不断抱怨学生不听话,领导不理解,自己的心情可说是坏到了极点,有一天我一照镜子,感觉自己怎么老得这么快!刚工作的时候我才22岁,几年的光景,就显得皮糙毛黄?教育的真谛在哪里?工作的快乐在哪里?这样下去,我还不得英年早逝啊! 阅读帮了我的忙。在迈向中年的人生历程中,我有过很多惭愧,很多后悔,但唯有一件事,我至今感恩。那就是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读书带给我的精神财富,超过众多物质的财富。如今,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持续的阅读带给我的人生领悟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某个时候,我突然明白,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这不是矫情,更非卖弄,而是孔子真情流露,有感而发。古希腊太阳神庙的门口镌刻着一行字:认识你自己。人生归根到底是一种过程,因而我赞美人的成长,感恩在成长中书籍的陪伴。至今在我的书柜里,还整整齐齐摆放着我从微薄的工资里节省下来买来的大量教育学、教育学史、心理学、哲学、文学、美学、历史等类的书籍,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书我都一本一本地读掉了。 从此,我产生了第二次职业觉醒,我开始学着改变自己。从当初学生见到我像见到了凶神恶煞到现在见到我扑过来拥抱,是一段人生美丽的旅程。如果没有阅读,没有书籍的引领,没有智慧的点拨,今天的我如果还像昨天的我那样做教育,我可以毫不留情的说,我肯定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工作者。但今天,我却可以发自内心地对自己说,我做到了。曾经有一个学生在毕业时给我留言说:老师,我原来以为这种师生关系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今天,我真诚地说,原来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师生关系,那就是在您身上看到的。我曾经说,所谓的教育学,就是师生关系行为学,引起了一些教育学界人士的注意。这句话,不是我做学术做出来的,而是从凝结着我血泪的教育实践中悟出来的。如果没有阅读,没有接触过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北师大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真情》,吉尔伯特博士的《老师怎么跟学生说话》等等等等大量的教育书籍,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一个简单粗暴做教育的老师成长为不断追求用教育规律来做教育的老师,完全是因为书籍的力量。这是持续的阅读带给我的变化,现在,见到我的人都会认为我比实际年龄看上去要小一些,是因为阅读带给我的精神长相要显得年轻。青年时代,阅读更多是为了解决人生、社会的困惑。过去的几十年,都是漫长的准备时期,精神上的的成人式尚未到来。而阅读,与我的生命,还存在一些隔阂,先贤与智者的智慧,虽然有一些进入了我的头脑,却尚不能表现在举手投足间。这么看,迟熟和幼稚并不能作为失败的定义。 如今,我深夜读书,书本为我构筑起一个广阔的世界,栖居于此,自给自足,也还不错。而阅读,实际上却为我更多地打开了与这个世界的关联,让我在眼前与苟且之外,看到了诗和远方。无数的人们,和我息息相关。这种与外部世界的联结,一则由生活本身而建立,一则由我的阅读而建立。因而,对于我,虽然没有条件为自己布置一个书房,没有条件为自己大量购买心仪的书籍,却因为有一些心爱的书籍陪伴着自己,而感到满足,感到精神上的自得。 “终信文章胜甲兵”,这是一种谦卑而又坚定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我会继续在阅读之旅上愉快地行进,让买书的冲动一再爆发。因为买书的冲动就是求知的冲动,因为书籍里埋藏的是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