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路浩源村:大山深处世外桃源

 丰城文旅 2021-07-15

从铁路镇沿徐山钨矿方向,约行七八里,远远看到巍峨耸立的青山,便是著名的风景胜地大罗山。浩源村委会13个自然村,像珍珠一样分布在罗山西北面的莽莽山林中。这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有色金属钨资源,储量十分丰富,是浩源境内的特色资源。以徐山钨矿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企业,扎根深山,克难攻坚,开采出大量优质产品,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区的风情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显得神秘而奢侈。丰城南部山区向来是丰城人钟情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丰城大部分地区属于丘陵地貌,田多水多山林少,而南部地区山势高峻,层峦叠嶂,迂回曲折,莽莽苍苍,充满了神秘感。浩源各村或悬于山腰,或藏于山谷,或隐于竹林,走到山穷处,又见炊烟起,正是诱人的人间秘境。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云: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浩源各村的情形大抵亦如是。

2010年编纂的《铁路镇志》载,浩源村委会所有自然村中,历史最悠久的是浩源自然村。在元朝元统年间(1334-1335),浩源黄姓先祖黄仕彰由荷湖夏梅迁居于此,因其地山青水秀,清泉长流,故名浩源。现在,在浩源自然村中,仍有一座古老的门楼,相传为明代所遗。此后,陆续有杉山(明洪武年间)、乌斗坑(明成化年间)、社里(明万历年间)、杨家(明万历年间)、北庄(明万历年间)、瑶下(明崇祯年间)、岐山下(清康熙年间)、曾家(清乾隆年间)、蒋家(清嘉庆年间)、熊家坊(清道光年间)、墁坑(清道光年间)、袁家(清同治年间)等先祖陆续迁来,择地而居,繁衍生息,荒芜偏远的山区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十三个自然村合并成浩源村委会,村委会驻北庄自然村。至今,全村已发展成为近七百户、三千余人口的大村。

数百年来,勤劳纯朴的浩源人民隐居于此,悠然自得,自给自足,用泥石筑房,以山泉当饮,向山里刨食,把这里打造成了一片宜居宜业的世外桃源。村民们不仅种植水稻,更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采草药,种生姜,挖竹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走在村中,崭新的小洋楼鳞次栉比,宽敞的水泥路面车水马龙,和平原地区并无二致。但小洋楼后面,仍可见许多住了人或没住人的泥坯老屋,掩映于老树和竹林当中。屋前是大大小小的石头码砌的巷道和路面,古朴而厚重,见证着先民们当年生活的艰辛。


发端于罗山山脉的清泉水,流经浩源,潺潺而下,形成一条浩大的小溪(当地人称作“港”),世世代代滋润着浩源人民。村民们设坝拦水,在坝边垒出层层水埠。女人们在水埠上洗菜,洗衣,打情骂俏。男人们坐在坝上的老樟树下吸烟,下棋,谈笑风生。间或有人牵来一头牛,或者不知从哪里窜出一条狗,挤进人群里,引来好一顿亲昵的呵斥。日暮时分,山风送凉,明月如钩,大家便约好了般一齐起身,各自回家,去继续演绎人间喜乐。流年似水,光阴如梭,任天上云卷云舒,任庭前花开花落,他们却是宠辱不惊,怡然自得,把平淡的日子过得安静而有滋有味。

浩源虽然位于大山深处,偏远而闭塞,但浩源人自古就知道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数百年来,浩源各村都一直很重视教育,明清两代有多个书塾,培养出大量知书达礼的社会贤达。解放后这里更是人才辈出,先后有数十人担任各级各界要员,近五十人考取各类高等学校。在2017年高考中,熊家坊青年学子熊阳以672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众多青年学子中的翘楚,轰动一时。

现在,村中青壮劳力多在外地打拼,家乡却是这些游子心中永远割舍不下的乡愁。每每逢年过节,这些人便像候鸟一样从天南地北赶回家。也只有这个时候,家才是完整而温馨的,村庄才是喧闹而多彩的,人们脸上的笑容才是真诚而发自肺腑的。浩源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在世世代代浩源人的辛勤呵护下,正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令人神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