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瘦石 || 张巷苏坊上宅:眉山家风世泽长

 丰城文旅 2021-07-15

大家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中,江西籍有三人,分别是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而另有“三苏”亦名列“八大家”之中,这就是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苏洵为父,苏轼为兄,苏辙为弟。想来,这“三苏”的人物生平和文学成就,亦是耳熟能详的了。

苏辙(1039年-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死后累赠太师、魏国公,追谥“文定”。生前身后皆荣耀,子孙后代被荫福。苏辙传四世(曾孙),有一位叫苏澄的,于宋绍兴初年到丰城任主簿之职,后来定居于丰城郭东门,成为苏姓始迁丰城始祖。苏澄生有七子,其三子苏嘉生子旵,徙于苏坊云围段。七子苏睦次子大顺生仁寿、友谅、伯玉、德中,苏德中迁于十里店,没住多久,苏德中之子苏云锦再迁于苏坊上宅,成为苏坊上宅基祖。

苏坊上宅大约就是今天的张巷镇前苏村。苏云锦名雯字云锦,生活在宋元之际(公元1300年前后),四传至苏祖文,苏祖文生子六,分别为智夫、哲夫、仁(荣)夫、良夫、俊夫、杰夫。六子分为六房,其后分别居于前苏(田垅苏家)、后苏、塘角上、岭上四村,总称苏坊上宅。

现在已经无法考究各村的准确迁徙年月及迁居基祖,不过上宅六房历来都是统一修谱,谱局一般都设于前村。前村祠堂被视为上宅六房总祠,为三进结构,规制十分宏伟。总祠门前曾有一对汉白玉抱鼓石,上面刻有麒麟凤凰祥云等吉祥图案。据说日本人南侵之时,曾向这里发射了几枚炮弹,炸坏其中一座,另一座仍然保存完好。后来,完好的那一座抱鼓石被人偷窃卖掉,被炸坏的一座被村民移入新修建的祠堂里,至今犹存。

后苏和前苏仅一田之隔,相去不过百十米。后苏村现有70余户300余人,村民均为苏姓。进入村庄,一口“凸”字形门前塘跃然眼前。门塘塘岸是由坚固的麻石筑成,有阶梯级石埠方便村民洗涮。门塘一侧有水井,井口为方形,井壁也是麻石砌成。虽然岁月久远,但是井水依然清澈,据村民讲,不管干旱还是雨天,井水总是满满的,丝毫不受天气影响,自古至今一直如此。面对门塘的,便是前苏村的老村盘。老村盘的前面,围墙早已拆掉,却还保留着三座古旧的门坊。门坊上有“瀛洲毓秀”、“文林第”、“词翰流芳”的横额,瀛洲为传说中的仙山,文林为官衔,词翰自然是指苏姓先祖苏辙。三副横额分别指意村庄的风光、仕宦和渊源,古人的智慧和情怀至今已消弥殆尽。

苏云锦三传至苏溥清(字逸民,号锦川遗叟),于明洪武八年(1375)担任万石长(征管粮食),被人诬告为不称职,被贬至陕西西安卫充军,后又充山丹卫。洪武二十七年(1394)病殁,享年59岁。他的长子苏祖文万里扶柩,历尽艰难险阻,把父亲的遗骸带回家,葬在白竹塘庵山,总算入土为安。苏祖文名进字祖文,号渔乐翁,父亲充军的时候只有14岁,而他的弟弟祖武只有7岁。父亲苏云锦死后,所有的后事都是由苏祖文一手操办,“辟基址,构堂室,种树木,壮风水,皆公所经营”。据谱载,庵山祖茔及数处祖茔都是苏祖文购置。这样推断,苏坊上宅真正的始迁祖应该是苏祖文。

由于苏祖文为人大气,处事谦虚,就连县令遇到大的事情也要登门请教,“众尽信服,推为区税长”,大约就是税务分局的局长之职。苏祖文“延文学之师儒,训子孙以诗礼”,亲宗睦族,取舍有度,六个儿子个个不同凡响。长子苏聪(字智夫)禀性平易,为人醇厚,以知礼闻。苏睿(字哲夫)风流倜傥,性格刚直,好结名师。苏仁(字荣夫)天资明敏,颖悟过人,丰神秀异。苏良驹(字良夫)性格温良,器宇儒雅,治家严谨。苏钝(字纯夫又字俊夫)为人纯实,言语简静,处事端方。苏玉志(字杰夫)矜持文雅,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一门兄弟,崇诗书尚礼义,端的是十分难得的了。

却说老三苏仁(荣夫)年弱冠补邑庠生,正统三年(1438)登乡试(举人),礼闱两不就于乙榜,就定居于京城,发愤读书游大学时,与浙江淳安人商辂关系密切。可惜时运不济,苏仁年仅36岁便病逝于京城,一枕科举梦化作黄梁。苏仁的密友、后来高中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状元的浙江淳安人商辂听到苏仁病逝的消息后,悲痛不已,写下一篇声泪俱下的《祭荣夫公文》,又写《挽荣夫公》诗以致哀悼:“早挟香书上帝畿,拟将姓字冠春闱。两辞乙榜心何壮,一梦华胥愿总违。慈母倚门空北望,娇儿扶衬向南归。悬知埋玉荒山下,无限鹃声怨落晖。”

老四苏良驹(良夫)天顺年间(1457-1464)担任万石长,征敛有法,民不致扰,当万石长十余年,无一毫觊觎意。晚年更是胸怀坦荡,写识量愈高,曾写下首尾声吟一律:“世事如棋不眷高,机关费尽总徒劳。田园独得心何补,骨肉相残众所嘲。信战良谋俱梦幻,秦强楚弱蓬亦蒿。其中消息能深识,世事如棋不眷高。”苏良驹55岁病殁,当朝通议大夫、刑部右侍郎,也是苏良驹好友的李仕实作《挽良夫公》诗:“先生家住锦池东,不遂春光事野容。声响堪论前辈后,生涯只与世人同。一帘花影梅梢月,十里鹦声水回风。大步徐徐自来去,古今都在笑谈中。”较好地概括了苏良驹的秉性为人。苏坊上宅有《十二景》诗,其中有一景为“锦池精舍”,精舍即是书院,后来的丰城桥东株桥人、吏部尚书黄宗载曾有“锦池书院”诗云:“锦池池上构茅亭,广积诗书隐姓名。白昼波光摇凡席,黄昏月色照窗棂。鲤鱼吞饵堪供馔,鸥鸟忘机许结盟。更有罗浮山似画,时时相对称仪形。”

又有苏亨(字元升号愚乐斋)者,资禀纯粹,学问明通,善诗句,尤精于真草隶篆。宣德壬子年(1432),为了理清本族与眉山苏氏的关系,苏亨毅然抱着族谱前往眉山拜谒三苏祠,并于当地参加乡试未第。苏亨曾著有《愚乐四咏》册页,受到当时名硕巨儒推崇。直隶安庆府儒学训导、吉水人彭博曾作“愚乐四咏记”,李仕实写有“愚乐水调歌”,兵部主事游和作“送元升公赴蜀秋闱”诗,其他达官显贵亦纷纷吟诗作和,可见苏亨当时的文名和为人。其他闻人贤士不一一述及。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苏坊上宅苏姓从嘉庆、道光朝至咸丰间,数代间有多人被征为漕运工,而且因为正直有文化,多被尊为“船老大”。如苏希炳(字焕章)就曾作漕运工,其子苏秉洵(字思泉)因屡应试不遇,干脆子承父业也做了一名漕运工。由于苏秉洵处事公正,管理能力强,深得船帮人敬服,就连漕运使杨清恪也十分欣赏,以“北海樽公常有酒,东阳楼上岂无诗”之联赠之,负责监运粮食的王大人赠给他一块“才行兼优”的匾额。苏希义(字为上),因为家贫没钱继续读书,转而入漕运行,杨清恪尊重他是个人才,让他一边服差役一边教船帮子弟读书,被尊称为“苏先生”。苏秉彩(字德耀),先是废学从商,后来也被征至漕运,口碑很好,监粮官陈大人赠其“炼达老成”的匾额。苏光骏(号卓夫),年少时跟随父亲在湖南一带经商,长大后被征入漕运,被帮众推为领袖。

至于苏坊上宅苏姓远赴湘、鄂、黔等地从商者,也是代不乏人。苏门一姓,自北宋苏辙延祚至今,族裔逾万千之巨,而诗礼传家、孝义睦族的家风历千年而不衰,可堪师表。

资料来源:苏坊上宅《苏氏宗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