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故事】苏洵发愤读书

 江山携手 2016-12-06

苏洵发愤读书

 

【原文】

眉山苏洵(1),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2)。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3)。举进士,又举茂才(4),皆不中,曰:“此未足为吾学也(5)。”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书说。嘉祐初(6),与二子轼、辙至京师(7),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8),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9),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

(1)眉山:今属四川。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文章奇峭雄拔,与子轼、辙合称“三苏”。

(2)壮岁:指青年时代。《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但是从实际用法上看,“壮岁”所指都是三十岁不到。此处苏洵为27岁。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也指他三十岁之前率义军与金兵作战的经历。

(3)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4)茂才:即秀才。

(5)此:指未参加科举考试而学习的文章。

(6)嘉祐:宋仁宗赵祯年号(1056-1663)。

(7)轼:即苏轼(1036-1101),字子瞻,苏洵次子。辙:即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洵三子。嘉祐二年,苏轼、苏辙同时考上进士。

(8)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献其书于朝:嘉祐元年(1056)三月,苏洵携子轼、辙进京公试。欧阳修见到苏氏父子的文章后,大喜曰:“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将苏洵的文章上献朝廷,并呈奏《荐布衣苏洵状》,称“眉州布衣苏洵,履行醇固,性识明达……其议论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四年后,苏洵就任试秘书省校书郎。

(9)擅:擅名,大有名望。

 

【译文】

眉山的苏洵,年少时不喜欢学习。成年后,仍然不知道书为何物。二十七岁后,才开始发愤读书。举进士、秀才都没有考中。他说:“这些文章不值得我学习。”因而烧掉所写的文章,开始闭门读书。五、六年之后,开始广泛地研习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嘉祐初年,他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来到京城,欧阳修把苏洵的文章推荐给朝廷,士大夫们争相阅睹,他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也都在前列,于是父子三人的名声震动京城,而苏氏父子的文章也扬名天下,被人们称为“三苏”,即苏洵为老苏,苏轼为大苏,苏辙为小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