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14尽心章句下诗解6仁爱义正德信法古 题文诗: 孟子有曰:仁也人皆,有所不忍,达于所忍; 义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于所为.能充无欲, 害人之心,而人之仁,不可胜用;人能充无, 穿逾之心,而人之义,不可胜用;能充无受, 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与, 言而言是,以言餂之;士可言而,不言是以. 不言餂之,皆穿逾类.仁爱义正.孟子又曰: 言近旨远,善言者也;守约施博,善道者也. 君子之言,不下带而,至道存焉;君子之守, 修其身而,天下平也.人病舍田,而芸人田, 求诸人重,自任者轻.孟子之曰:尧舜也者, 天性真情;汤武也者,修身返性.动容周旋, 中礼也者,盛德之至.哭死而哀,非为生者. 经德不回,非以干禄.言语必信,非以正行. 君子行法,俟命而已.孟子乃曰:游说大人, 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 我倘得志,弗之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 我倘得志,弗之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 后车千乘,我倘得志,弗之为也.在彼皆我, 所不为也;在我也者,皆古之制,何畏彼哉?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1,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2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所不忍心的人和事,把它延伸到所忍心的人和事上,便是仁;每个人都有不肯干的事,把它延伸到所肯干的事上,便是义。〔换言之,〕人能够扩充不想害人的心,仁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能够扩充不挖洞跳墙的心,义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能够扩充不受鄙视的言行举止,那就无往而不合于义了。一个士人,不可以同他谈论却去同他谈论,这是用言语来挑逗他,以便自己取利;可以同他谈论却不同他谈论,这是用沉默来挑逗他,以便自己取利,这些都是和挖洞跳墙类似的。” 【注释】 (1)无受尔汝之实:“尔”“汝”为古代尊长对卑幼的称呼,如果平辈用之,除非至交好友,便表示对他的轻视贱视;孟子这话的意思是,若要不受别人的轻贱,自己便先应有不受轻贱的言语行为。 (2)餂:音tiǎn,取。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1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2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操守简单,效果却广大的,这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是浅近的事情,可是'道’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己开始,最终可以使天下太平。做人最怕是放弃自己的田地,而去给别人耘田——要求别人的很重,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注释】 (1)施:施恩。 (2)不下带:带,束腰之带;不下带,指人通常所看到的在自己的腰带以上,也就是通常所见、目力所及的事情。 【原文】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1,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尧舜的美德是出于本性,汤、武则是通过修身而将美德加之于己身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蹙无不合于礼的,是美德中达到了顶点的。为死者而哭的悲哀,不是做给生者看的。贯彻道德,远离邪僻,不是为了谋求一官半职。言语一定信实,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我行为端正。君子依法度而行,只是等待天命罢了。” 【注释】 (1)经德不回:经,行,贯彻;回,邪,不正。 【原文】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1。堂高数仞,榱题2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译文】 孟子说:“游说诸侯,就要藐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殿堂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菜肴满桌,姬妾几百,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饮酒作乐,驰驱畋猎,跟随的车子多达千辆,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那人所干的,都是我所不干的;我所干的,都符合古代制度,我为什么要怕那人呢?” 【注释】 (1)勿视其巍巍然:不要把他那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 (2)榱题:本义是房椽子,此处指屋檐;榱,椽子,音cuī;题,物体的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