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水格物(六) ▎历史街区传统排水模式

 古建秦 2021-07-15

木水格调: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

木水格物:建筑遗产工程领域

木水格论: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观点


在我国大多数历史街区中,都有着较为成熟的、传统的雨水排除体系,但随着时代变迁和排水技术主流的变化,绝大多数已经消失了,只有少数的历史街区还有相对完整的排水体系遗存,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一方面,这些保存较好的传统排水体制本身就是历史街区文化价值的一部分,应该受到保护、展示和借鉴。另一方面,城市雨水量变化幅度大且管径大,而污水量较为稳定且管径小,所以如果通过借鉴传统的雨水排除方式可以取消埋地雨水管或减小埋地合流管的管径,以节约地下空间。

(1)地面径流

在城市排水中,雨降落到地面后,部分雨水沿地面的自然坡度形成地面径流进入附近的河流湖泊或边沟、明渠、管道等人工雨水收集设施。我国古代城市大多利用地面自然坡度排水,以地面径流的方式将雨水排入就近水体,而不需设置排水管道。在历史街区街巷宽度不足以布置所需计算口径的雨水管,且地面具有一定的坡度时,局部可以采用地面径流的方式将雨水排入下游的雨水管或河湖水体。历史街区局部采用地面径流而取消雨水管,不但可以保护街巷尺度、节约管线投资,而且在地面径流过程的直接蒸发、植物截留、渗入地下、填充洼地会消耗部分雨水,所以可减小下游的管道管径。

如北京南池子历史街区采用雨污分流制,由于局部街巷狭窄而市政管线众多,为节约地下水平空间,利用地势和道路竖向设计组织地面径流排除雨水,从而取消该段雨水管,不但极大地节约了资金,而且保证了其他管线的敷设空间(图3-16)。

图片

图3-16 北京南池子历史街区雨水系统图

再如北京陟山门街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合流制,每个院落的雨污水汇入胡同下埋设的合流管中。但由于胡同较为窄小,圆景胡同宽度只有2.7米,陟山门街最窄处也只有6米左右,管线路由十分紧张。考虑到规划范围较小且排水条件较好,规划胡同雨水通过地面径流汇到陟山门街,陟山门街也不设雨水口而直接通过地面径流排到景山西街的合流干管,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区内合流管的管径(图3-17)。

图片

图3-17 北京景山西片陟山门街雨水工程规划图

(2)明渠边沟排水

边沟排水是我国传统的排水方式,它利用道路的横坡将雨水通过地面径流汇到道路的边沟内,当道路有纵坡时可采用等截面边沟随道路纵坡敷设,当道路无纵坡,应在边沟底设纵坡排除雨水。边沟排水是一种有组织排水,不但可替代雨水管道,而且比地面径流更有利于雨天的路面行走,对于难以敷设常规雨水管道的历史街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边沟可以分为明渠边沟或暗渠(盖板)边沟,根据构造方式还可分为砌筑边沟和预制装配式边沟等多种形式(图3-18),可根据历史街区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尤其应与区内传统的排水机制相协调。如城市型、商业性的历史街道传统上多采用排水暗渠以利行人通行,而某些山地型历史街区常采用明渠边沟的形式以利于山洪暴雨的宣泄。

图片

图3-18 预制装配式边沟产品示例

如深圳大鹏所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海防军事要塞,其排水利用城内陆形高差大的优势,在街道一边设明沟排水入护城河,十分适宜南方多雨气候,沿街居民在明沟上搭两块青石板出入宅门,形成了一种传统景观特色(图3-19)。在200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保护规划》中,将这一明沟排水体系列入整体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并建议市政设计单位继续沿用现有边沟系统排除雨水,地下仅敷设污水管道,采用传统方式实现了雨污分流,并为其他管线节约了管位(图3-20)。但遗憾的是,由于提前施工等种种原因,这一合理的规划要求最终未能实施。

图片

图3-19 深圳大鹏所城传统明沟系统

图片

图3-20 深圳大鹏所城明沟排水系统分析图

(3)街巷排水暗渠

暗渠或方沟排水也是我国传统的排水方式之一。如扬州古城区主要街巷均有砖砌下水道,雨水通过条石盖板缝隙自然流淌沟内;也有少数巷道在条石盖板上铺层泥土再铺条石路面,雨水污水通过道路两侧雨水井流入沟内,后者和现代的雨水管道系统已经十分接近。在历史街区的排水规划中,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存的传统暗渠或方沟组织排水,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方沟排水的方式,结合地面铺装设置地下雨水综合管沟。

如扬州东关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方案中(规划进行中,尚未完成和实施),借鉴原有道路方沟和地面铺装方式,设混凝土地下雨水方沟,底部是雨水,沟内中部架设给水管和燃气管,沟上方设钢筋混凝土梁,梁上铺设传统形式的青石板路面,沟外两侧利用悬挑盖板下的空间分别敷设浅埋的电力电信线缆,污水管道因埋设较深而单独设置(图3-21)。

图片

图3-21 扬州东关街借鉴传统方沟排水的雨水综合管沟

(4)透水地面和自渗排水

在地下土层透水性良好的历史街区中,在一些支巷、小巷以及距河道较远的内部街巷,往往通过砖砌窨井将雨水渗入地下。在传统的街道和庭院地面、砖砌方沟、暗渠有组织排水的同时,地面和砌筑材料本身的透水性又减少了排水量,较少出现由于排水不畅而使街巷受淹情况。现代城市中的地面铺装粘结层往往采用水泥、沥青等不透水材料,不但加大了城市排水量,而且因降水不能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枯竭、河湖水位下降等诸多的生态问题。

所以,历史街区内的地面铺装应尽量选用传统的砖、石、土等透水性材料,采用传统的或现代的透水铺砌方式(图3-22),以减小雨水管道的管径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传统生态环境的保持。如地下土层透水性良好,也可仿照地下暗沟下渗方式,利用雨水管在排水的过程中渗透一部分雨水。渗透式雨水管的原理是通过在管底开小孔将雨水渗透回补地下,考虑到暴雨初期的地面径流污染较为严重,不宜渗入地下,故管壁最低孔口距管底应有一定高度,由Φ角的大小进行调节控制(图3-23)。

图片

图3-22 现代透水铺装做法示例

图片

图3-23 管壁加小孔的渗透式雨水管


[1]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课题组.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p92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资料集(十一)工程规划[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p78-79

[3]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圳大鹏所城保护规划[Z]. 2006. 

[4]扬州城乡建设志编审委员会. 扬州城乡建设志[M]. 合肥: 黄山书社, 1993. p56

[5]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扬州东关街及东关历史街区重点地段保护规划(中期成果)[Z]. 2007.

[6]丁跃元,侯立柱,张书函. 基于透水砖铺装系统的城市雨水利用[J]. 北京水务, 2006, (06): p1-4.

[7]黄凯. 城市市政道路有组织排水与雨水利用[J]. 甘肃科技, 2006, 22(01): p127-128.


图片来源:网络
因篇幅有限,无法一一标明文献出处
特此感谢专家老师们
特此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