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渐华 2021-07-15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72章

看了几篇讲解,总觉得言不尽意,有的直接就偏法家去了……(注1:如果只想看白话译文注解,就直接翻到文章结尾。)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注2:题外话,春秋末期,老子写成五千文《道德经》,后至战国中期,在齐国稷下学宫发展出黄老之学,其中一派贵刚重阳,提出'以道变法'。法家发源于夏商的理官,发源很早,但成熟较晚,其后期发展深受道家黄老学派的影响,所谓“道生法”、'以道变法'。但是在哲学上区别很大,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观念。

《史记》说韩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源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南朝宋裴駰集解:“用法惨急而鞠礉深刻。”清刘大櫆《天道中》:“今夫杰猾之民……其有稍异於己则黜之,甚则夷灭其宗族 ...”。

道家讲凡事有度,一张一弛,相对又相生,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有些法家走了极端,离老子远矣。但法家一样有可取之处,法家的政治口号是“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在历代帝王治国中,大乱之后,民心思安,无为修养为上,大治之时外儒内法,此法亦是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恩威并施,刚柔并济,有张有弛之道,是盛世的主流。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个人理解:《老子》全篇语义是一致的,没有相互矛盾。直接看《道德经》的其他篇章(帛书版),其实不用过多解读,就能清楚了。以下摘录了一些相关篇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而国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

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以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看一个实际的应用“无为而治”的例子:文景之治。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要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所以,“道大于无为”。所以,黄老思想在这个时候受到政治社会的重视,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这时政治社会侧重于黄老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垂拱而治。其重点在于从统治术的角度来利用黄老学说。这样:文帝、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皆读《老子》,尊其术”。 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曹参和陈平主张“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君臣俱欲休息余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孝文即位,有司仪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据说文帝曾想建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十个中家人财产,于是作罢。“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圄,狗马服御无所增益”,“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汉景帝把文帝的兵役、徭役的年龄推迟到二十岁,政治方面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对周边少数民族也不轻易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以免烦扰百姓。 汉文帝之妻,景帝之母窦太后更崇尚黄老清静之术,她经历了文、景、武三朝,当了文帝23年的皇后,景帝16年的皇太后,武帝6年的太皇太后,在朝中影响达45年之久。因为她的影响所施行的黄老“无为而治”的结果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说到了汉武帝时“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作”。国家真的强大了,人民真的富裕了。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如果已经看明白了,就不用往下看了。我这写文章还得写全了,我还得翻译一下。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注:其中厌出现三次,古时候文字少,就几千字,一字多义很正常。前两个是“压”,压迫、欺压;后一个是厌,厌弃、厌倦。

白话译文:

圣人以身教,无私心,以民心为心,无为、自爱、无欲、无事以治国。则民不畏惧高官、皇权和权威,而崇敬权威,自觉自愿呈现出高度的道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与人无争,安居乐业,刑法无用武之地,无可受者……表面上没有形式上的威压、威严,而形成道德的政治,这才是真正的大威严。

如此,不要打断人民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不要压迫人民的生计。(生、居:指生存空间和生活的社会环境。一切顺天应时,井然有序,无需过多干预。)

只有不施压于人,人们也不感觉到被欺压,心安身自安,自然安居乐业,不会产生厌恶、厌弃。

圣人无我,有自知之明,而全无我执我见,此为无欺智,自知不自欺,无主观成见。自爱自重,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自知自爱,自然能做到不自欺、不傲物,不会有高人一等的世俗观念。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