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和异位病灶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

 健明 2021-07-15

文献标题: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eutopic endometrium and ectopic lesions of adenomyosis
发表时间:2021.03.08
发表杂志:Cell & Bioscience(IF=5.026)
原文链接:https://cellandbioscience./articles/10.1186/s13578-021-00562-z

摘要

背景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作为常见的妇科慢性良性疾病,其精确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能够发现罕见的细胞亚群,探索其遗传学和功能的异质性,并揭示每个细胞的独特性,让我们能从更为详细和微观的方面解释生物学问题。作者利用scRNA-seq鉴定了AM中在位内膜(Eutopic endometrium,EM)和异位病灶(Ectopic lesions,EC)的基因表达模式,并探索了AM的潜在发病机制。

结果
scRNA-seq结果显示,与肿瘤、细胞运动、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血管再生等有关的生物学行为可能在AM发病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异位内膜中EPCAMPECAM1的共定位显著增加(P<0.05);异位病灶样本中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增加,表现出肿瘤样特征;在内膜上皮细胞中,VNN1EPCAM阳性的亚群出现活跃的细胞运动。在上皮-内皮转换(Epithelial-endothelial transition,EET)的过程中,异位病灶的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形成出现显著累积。

结论
作者的结果支持了AM起源自内膜侵袭和迁移的理论,并鉴定了具有高CNV和肿瘤相关特征的细胞亚群,还验证了AM中的EET和VM生成,这些过程在维持病灶细胞生长和血供中起到重要作用。作者进而推断EET和VM的抑制剂可能是AM治疗的潜在策略之一。

引言

AM是常见的慢性良心妇科疾病,其定义为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在子宫肌层的异位生长,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痛经、接触性疼痛或不孕症等。目前,针对AM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假说:

  1. AM起源自子宫内膜基层的内生,主要由内膜侵袭和迁移活性增强,肌层功能弱化,内膜-肌层交界处的免疫活性改变以及激素的异常释放引起。这一过程与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类似。
  2. AM可能与多个苗勒氏残基的胚胎学失位以及内膜干祖细胞分化有关。

然而,到目前为止,两种假说都无法解释AM的所有表型,相关证据仍有待补充。

材料与方法

scRNA-seq样本

  • 共3例样本:
    病例组:46岁,女性,AM患者,分别取其在位子宫内膜(AM_EM)和异位病灶(AM_EC)样本各1例
    对照组:50岁,女性,子宫肌瘤患者,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和AM,取在位内膜1例(AM_CTRL)

  • 建库测序:Chromium Single-cell 3′ Reagent V3 Kits (10x Genomics)

数据分析

  • 上游处理:Cell Ranger 3.0.0,分别完成比对定量后,使用aggr合并三个样本(我猜的,因为原文提到了“Downsampling of mapped reads was required to generate normalized aggregate data across samples”)。

  • 质控

    从42,292个细胞过滤剩下36,781个细胞。

    1. 根据nUMI和nGene的分布特征,保留mean ± 2*SD范围内的细胞;
    2. 去除线粒体基因比例>25%的细胞;
    3. 使用Scrublet鉴定潜在的doublets,设定估计的doublet rate为10%。
  • 下游分析:Seurat 3.1.1流程,主要包括:

    1. 归一化:LogNormalize
    2. 高可变基因(HVGs):分别计算每个基因的平均表达量和离散程度,得到HVGs,估计应该是用selection.method="mvp"
    3. 主成分分析(PCA)、图聚类(louvain还是leiden也没说)、t-SNE降维可视化;
    4. 差异表达分析:FindMarkers,使用likelihood ratio test方法,设定P<0.05且|log2 Fold-change|>0.58为差异表达基因;
    5. 细胞亚群注释:SingleR包,Immgen参考数据集。
  • CNV分析:使用inferCNV包,将基因根据染色体位置排序,使用大小为101个基因的窗口来决定基因表达的移动平均值,并将基因表达值按照均值中心化。选取T/NK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作为正常细胞,剩余细胞作为恶性细胞计算CNV。

  • 拟时间分析:使用monocle 2.8.0,将counts矩阵导入为CellDataSet对象后,利用differentialGeneTest筛选排序基因(qval<0.01),再降维拟合分化轨迹。

主要结果

scRNA-seq揭示AM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细胞异质性

主要是展现细胞分群和marker基因可视化。

几个免疫细胞亚群:T细胞(CD8A)、NK细胞(NKG7)、肥大细胞(CPA3)和巨噬细胞(MS4A6A

非免疫细胞:上皮细胞(EPCAM)、内皮细胞(PECAM1)、平滑肌细胞(MYH11)和成纤维细胞(APOD

其中,5号亚群似乎不表达以上任何一种细胞类型的marker基因,作者将其标注为Unknown。另外,Cluster1亚群同时表达包括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marker基因,需要进一步探索。

Cluster1细胞中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标记基因存在共定位

作者发现,cluster1细胞主要出现在EC样本中,且同时表达上皮细胞标记基因EPCAM和内皮细胞标记基因PECAM1,免疫荧光实验也验证了这群细胞在EC样本中的存在。对Cluster1细胞的marker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发现它们主要与癌症、细胞运动和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进一步对Cluster1细胞和正常上皮/内皮细胞进行比较,发现与血管生成、细胞运动和癌症相关的基因在Cluster1细胞中相对上调。CNV水平在Cluster1细胞中也出现增加。

比较CTRL、EM和EC样本的基因表达模式

作者分别在整个样本水平和细胞类型水平(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比较了不同组别样本之间的转录差异。其中,与EM组相比,EC组上调表达包括MMP1ESM1ANGPT2CYP1B1在内的基因。在单独对内皮细胞的比较分析中,EC组上调的基因与多种血管生成、癌症、细胞迁移、NF-κB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有关。作者由此推断异位病灶中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功能增强,并可能表现出某些恶性肿瘤类似的特征。

另外,在上皮细胞的组间比较中,作者鉴定了EC组上调的基因,包括与血管生成(MMP1ESM1)、炎性反应(ITGA2)和细胞运动(ITGA2ITGB8)相关的基因。由于此前有报道上皮细胞的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迁移能力增加在AM发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作者随后开始重点关注上皮细胞。综合这部分结果,除了Cluster1细胞以外,AM异位病灶的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本身也发生了疾病相关的改变。

上皮细胞的不同亚群

GO和KEGG分析显示,与EM组相比,EC组上皮细胞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细胞运动、炎症信号通路、NF-κB、IL-17和TNF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进一步将上皮细胞分为7个亚群,发现subcluster1(绿色)在EC组的比例高于EM组,而subcluster4(黄色)则相反。subcluster1细胞主要上调与细胞迁移相关的基因(RHODTIAM1VNN1ALDH1A3),并且功能富集分析也显示subcluster1细胞主要富集与迁移、细胞骨架调节和恶性肿瘤等相关的特征。对于subcluster4细胞,其主要富集的功能包括炎症相关通路、抗原递呈等。


拟时间分析提示AM中存在上皮-内皮转化(EET)

作者将Cluster1细胞、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提取出来做拟时间分析,发现Cluster1细胞(亚群1)呈现由上皮细胞(亚群7、17)特征向内皮细胞特征(亚群2、9、10、15)分化。在拟时间轴上,marker基因也呈现出从上皮细胞(EPCAMCDH1KRT7)向内皮细胞(PECAM1VWFCDH5)的转化。作者进一步发现该轨迹的末端出现了血管生成拟态(VM)相关的基因(F2RFLT1KDR)上调表达。由于EET会产生内皮细胞样肿瘤细胞并促进VM形成,作者于是通过CD34-过碘酸-希夫(CD34-periodic acid-Schiff,CD34-PAS)双染色,发现EC组内膜中的EET和VM形成相较于CTRL组显著增加,而EM组和CTRL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小结

至此,作者通过scRNA-seq的结果提出了AM发病机制可能与子宫内膜的迁移、侵袭有关,且细胞增殖、炎症反应和血管生成对AM的进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异位病灶样本中发现的细胞亚群具有恶性肿瘤类似的特征,并且上皮细胞存在EET和VM生成增加的现象。基于这一最新的发现,作者进一步推断,EET和VM的抑制剂可能会成为AM治疗的潜在策略之一。

点评

这篇文章的主要亮点在于从AM异位病灶中新发现了可能与疾病进展有关的细胞亚群(Cluster1),并且在组织切片中验证了其存在。根据Cluster1同时表现出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特征,作者通过对三类细胞的重点分析揭示了EET和VM在AM进展中的作用,并同样在组织切片中加以验证,逻辑清晰,科学故事基本上是完整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作者对AM这个疾病有着深厚的背景知识积累。另外,数据分析结果的实验验证也功不可没,想想过去有多少组学数据的结果验证不出来……

说回数据分析,本文在初步聚类分群时是采用Cellranger aggr方法简单地合并样本,并没有做进一步的Integration,而在第一张t-SNE图中也能看到对照组和两个疾病组还是分得很开。由于我过去一直在做发育相关的scRNA-seq,接触的都是正常组织样本,如果本文的数据给我来做,恐怕我第一反应就是把三个样本丢到Seurat里面做整合了,然后降维聚类、鉴定共同的细胞亚群等等。由于Seurat的整合常常有overcorrection倾向,那群Cluster1细胞恐怕就会被拉到上皮和内皮细胞中,我就找不到了。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伟人说过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总之,我们应该从这篇文章学习的是怎么利用scRNA-seq讲好一个生物和医学的故事。我身边很多人吐槽说,给公司送样本、测了一堆数据,但是自己又不懂生信,看着公司交出的分析报告无从下手,感觉就只能被牵着鼻子走。这篇文章中,我估计数据分析主要是公司做出来的,方法学全是套路,拟时间分析的聚类注释还在用12345,都懒得改一改……但作者对生物学逻辑的把控和引导一定很强,完全看不出“被公司牵着鼻子走”。伟人说“促使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一定是内因,外因也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人菜不要怪公司,自己的专业背景先过关才是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