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又青的几首诗观当下现代汉语诗写作的优质传统 刘又青,笔名青草正绿,生长于重庆涪陵,广东揭西人,现居广州。上世纪80年代初习诗和散文,作品选登《星星》《四川人文》《泉州文学》《重庆晚报》《中国文学》《新锐诗刊》《中国魂》《凤垭山》《诗人文摘》《山东诗人》《峨眉文学》《潮头文学》《华语诗刊》等报刊及多家网刊。粤港澳诗歌论坛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会员、广州荔湾区作协会员、海珠区作协会员、《南来北往》杂志副主编。 诗人刘又青是最近几年广东女诗人中很活跃的一位。 关注到她,最早是来自博客。她很勤奋,从博文更新的速度就看得出她几乎每天都在写,而且写的很快。后来熟识了,才知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热爱写作的老人,这对刘又青早期的启蒙是一种极其可贵的财富。也许正是因为此,又青的诗歌作品中怀念父亲的篇章占了很大比重。比如她的《蝴蝶结》,丰盈,敏锐,大气,真挚感人: 湖,石阶,驳骨丹,米仔兰,依次闪过幽幽的小青苔 一座山峦的容颜,被风揉进长空,被雨嵌入大地 伸向何处的路?踟蹰于尘世间的孩子,握紧最后一滴雨水 起舞的影子……恍若蝴蝶,在身边转了几圈 又扑打着翅膀消失于松丛:这不是隐喻,不是 一排排坟茔,整齐矗立于山间。松柏之下 我的亲人,我的爱……我辗转难寐的思念和苦难 秀水青山,可藏傲骨。何须一丛丛鲜花? …… 难得的是,读又青的这首诗,不仅仅有语言上的从容优美,也能感受到诗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将诗人所见很巧妙地和自己的心境对应起来。这让我想到了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诗人将自己的情怀嵌入在自然天地之间却又能感受到具体的所指。无论我们写了什么,我们其实是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事先并不知晓就漫无目的去写,也是会下意识把内心潜藏的东西给写出来,但这时候的写作活动是缺乏有效目的的。诗人的视角肯定是独特的,她敏锐地发现世间万物之间蕴藏的美,发现事物和自己心境对应的关系,及时撷取,就是一首绝美的诗。而留下这些作品,何尝不是为自己的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记?往深处说,诗人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点,无数个点构成时代的切面,并完成见证,哪怕是个体的乌托邦的小情绪,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雨滴。 而另一首诗《父亲的最后一把椅子》让我吃惊于她对细微事物的捕捉,我相信这种捕捉既来自他对父亲的情感,也来自于她不动声色娓娓道来的表达能力,且看: 生前的最后两年 他一直坐在那把黑色的轮椅上 看书看报,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坚持回复福利院的咨询 坚持回复他资助的孩子们的问候 如今,那把黑色的空椅子 摆放在我家客厅显眼的位置 每天我都会看上一眼。 短短的八行,就把父亲的形象生动鲜活地立于纸上,把一位善良的极具责任感和道义的老人推到了我们面前。感人的是诗人每天的行为:摆放在我家客厅显眼的位置\每天我都会看上一眼。这“看上一眼”,道尽了多少悲欢离合?全诗凝练结构圆润,以叙述的方式自然的道来,如此朴实如此从容,却将浓厚情感深深潜藏在近乎白描的言语里。当很多人喊着现代汉语诗失去标准的时候,有这样一类作品,语言不陡峭,不故作高深,更不哗众取宠,而是诗人俯下身来,逐一摘取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片段,让这些片段呈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其实,在又青这里,诗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可能是斑驳的,而诗意的触角让你保持住内心的丰盈和强大。 在新媒体时代,当代诗歌的传播比任何时期都要快捷的多,同时伴随的必然有一些快餐文化类型的诗,降低了诗歌的门槛,更有一些无聊的所谓诗人制造了大量的口水。诗歌写作肯定是存在难度的,存在精神性、技术性和足够审美要求的。早在1992年,诗论家陈超提出了一个深刻而尖锐的命题:深入当代。如何在自觉于诗歌的本体依据、保持个人小乌托邦自由幻想的同时,完成诗歌对当代题材的处理,对当代嗫心主题的介入和揭示,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诗人及其诗歌对时代的深入,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诗写作的传统。诗人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关注着世界,关注这些事物带给人们怎样的思考。恰好从这些维度上,我读到了刘又青的《站台》: 昔日的站台,不复记忆中的样子 一如既往,收容任性的脚步,和深秋的晚风 在黄昏,在小雏菊的摇曳里 你犹豫,或者忐忑,捂不住瞬间的影像 会被一声长鸣的汽笛声 牵出倥偬的流年 …… 这是一首颇具象征意味的短诗,也许诗人真的到过某一个站台,也许诗人就在哪个曾经的站台经历过深刻的故事,总之“站台”出现了,在黄昏,在小雏菊的摇曳里,诗人犹豫,或者忐忑,捂不住瞬间的影像。站台肯定是人生必经的一处地方,而在此刻的站台,在繁杂的人群中缓慢移动的人,诗人不再去刻意辨别旅客们的心情,谁不是过客呢?那条长长的列车从眼前一晃一晃闪过消失在远方,像一个逗点,模糊为一个句号。从这个站台到达另一个站台,也无非是生命中的一段路途,生命就是在路上,当你从开始的站台出发,何尝不是很多人的目的地呢?开始也就是结束。如此,诗人完成了形而上的精神升华和思辨。 这些年,诗人刘又青放慢了脚步,专注于诗歌的用心打磨,也专注于诗歌往何处去的思考,对于一个性情开朗待人真诚的人,她帮助身边的诗人朋友做了很多积极的事情,也为此付出很多。正如她自己在一首诗中所说:从内心里出发/再从世界的某一点返回//沿途遇到的人/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亲爱/你就是我想遇到的那个人。 又青是一位可爱善良的诗人,而你我他……我们!也应该是诗人又青想遇到的那个人吧?祝福又青! ——文/长笛手 ◎蝴蝶结 湖,石阶,驳骨丹,米仔兰,依次闪过幽幽的小青苔 一座山峦的容颜,被风揉进长空,被雨嵌入大地 伸向何处的路?踟蹰于尘世间的孩子,握紧最后一滴雨水 起舞的影子……恍若蝴蝶,在身边转了几圈 又扑打着翅膀消失于松丛:这不是隐喻,不是 一排排坟茔,整齐矗立于山间。松柏之下 我的亲人,我的爱……我辗转难寐的思念和苦难 秀水青山,可藏傲骨。何须一丛丛鲜花? 静默,让心回到心;寂静中,让爱回到爱 轻微的叹息,和树林边的几声鸟鸣 还有……您的呢喃轻语,已然穿过我的肺腑 那一刻,谁的化身流连忘返,留半山烟云赠我 亦赠我一世悲怆,和绵绵不尽的忧伤? 与阳光共舞,在金戈铁马中破茧成蝶 父亲,预约来生,让我停驻于您的肩头,续接我们的今世。 ◎父亲的最后一把椅子 生前的最后两年 他一直坐在那把黑色的轮椅上 看书看报,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坚持回复福利院的咨询 坚持回复他资助的孩子们的问候 如今,那把黑色的空椅子 摆放在我家客厅显眼的位置 每天我都会看上一眼 ◎站台 昔日的站台,不复记忆中的样子 一如既往,收容任性的脚步,和深秋的晚风 在黄昏,在小雏菊的摇曳里 你犹豫,或者忐忑,捂不住瞬间的影像 会被一声长鸣的汽笛声 牵出倥偬的流年 流年依旧,在繁杂的人群中缓慢移动的人 不去刻意辨别心情 架在康定斯基的油画里,他和自己为伴 像刚刚结束的冬眠 打量恍如梦中的尘世 来回数米的踌躇中,江湖远去 那条长长的列车从眼前一晃一晃闪过 消失在远方,像一个逗点,模糊为一个句号 让生活插上诗歌的翅膀 在最好的时光 读喜欢的诗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