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濉溪石板街上的动人眉眼

 马尔的视觉 2021-07-16

闲逛濉溪古城老街,能遇见“杨家香包”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杨海玲是老街筹备开街时便受邀入驻的手工艺人之一。

经常能看到她和爱人小吴朋友圈发片,店里挤满了游客。

海玲去宿州开讲座去了,老公小吴安安心心的守着店铺;看见老朋友来,一阵欢喜。

时不时的有游客进来,看看问问摸摸,吴老板很热情。

“杨家香包”能成为小城著名的手工艺品牌,源于海玲夫妇的长期坚持与热心传播。“杨家香包”的品牌效应相对比较高,与他们关注大众需求,弘扬民俗文化趣味,将“俗性”的喜乐吉祥阐释透彻密不可分。

他们最近的“一鸣惊人”、“柿柿如意”的设计与创制,展现了继承基础上创新的强烈愿望。

“杨家香包”也渐渐成为石板街众多新老文化符号之一。

省非遗传承人李建东在老街摆开的泥塑阵仗要大许多,前店后院的格局。

店面是展示、销售。

建东心静,捏出了不少好作品,带着怀旧般的历史情怀;尤其是群塑,不同人物的动作、情态,有着一种超出了栩栩如生层面的趣味感来。

小件泥塑更是富有表现力,市井的声息浓郁到几可乱真。

泥塑里的人物也再现了活生生的历史。

后院的传统婚房的设计、设置更是精彩。

使用的大多是老件老花样,摆设却是件件有门道。

婚床更是精致,雕花老床,帷幕与铺盖色调极其喜庆。

可怪的是,建东在老街新开的泥塑民俗艺术馆,绝对具备了老街网红打卡地诸多元素,可就是没能火起来。

手工技艺的传承,基于农耕时代的一种勤劳、踏实的文化秉性,多处在静态的自我封闭之中。

造型技艺与表现力很有特点,但就是找不准与市场契合的兴奋点,找不到放大自己的路径。

就像建东这个人,厚道,勤快,也很安心,你要跟他一说销售策略他就发懵。

传统手工艺最初的根基恰恰在市场的欢迎度上,艺人们靠着市井、集镇的接受度讨生活。

多少年与市场隔绝,在表现内容上,便出现一种习惯性的题材重复,只在依旧、怀旧层面大放异彩。

比如,李建东的单体人物能否再加持出故事感来,可否有些情景配置?身处老街,可否捏出有整体意象的老街旧图景?

任何一种民俗作品,都有和当下连接的天然性,它生来就应当是活泼生动的。

朋友发的一件泥塑,由著名民艺学大家张道一先生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莲制作,就带有很潮的时代感,与传统趣味也不违和。

泥塑的趣味,完全可以在现代生活场景中做一个转化,它的质朴,充满市井声息的幽默感,极具夸张、变形的手法,摘任一网络时代的大V小K人物来塑造,都能让人笑破肚皮。

一个门面加一个院子的几间,月租也就一千多,这是大力扶持民俗文化的价位了,可就这建东都感觉很有压力。

扶持文化历来就是两种结局,一种是靠着扶一把的那股子推力,站了起来,跑了起来;另一种是反倒让它的惰性更加滥情,离了拐杖走不成路。

李建东的挣扎,说不准是好事。

剪纸艺人韩学敏老师,是我未曾谋面的老朋友。

经常在朋友圈看他发活动图片,他也在通过传播,加大民俗艺术的感染面。

民俗的特性,其“民”是指它深植于百姓之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十年来它的根基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喜闻乐见的面越发宽广。

它的“俗”则是指它拥有的现实表现力,福寿吉祥,百年好合,古老习俗和当下的审美杂糅出一种新意。

杨家香包、临涣李家泥塑、宗氏剪纸等等,作为老街的新眉眼,也是石板街的造化得福。

老街就该有这等模样来托撑。

作者相关文章

临涣李家泥塑的《茶馆》作品

香远益清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