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宫春药案:名讼师十一字解慈禧忧愁,却使总督自杀、自己也送命

 人之意 2021-07-16

晚清光绪年间,春宫秽乱,男盗女娼,差不多是公开的秘密。慈禧太后豢养了一批像李莲英那样的弄臣,尽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满朝文武看在眼里,恨在心头,敢怒而不敢言。由于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一手遮天,正值盛年的光绪皇帝,日益心灰意冷,疏于政务,而勤于内室,六宫轮流夜巡。皇恩浩荡,娘娘贵妃无不仰承雨露滋润,一时皆大欢喜。

可是,好景不长。家花没有野花香,光绪皇帝偶尔撷野花一朵,却再也不能自拔,整天乔装打扮,混迹于青楼歌馆。正如糖吃多了腻味儿,不久,他就得了一种怪病,其症状是力不从心,用医学术语来说,叫阳萎。有劲使不上,皇上十分痛苦,皇后嫔妃只有暗自垂泪伤神。

内侍太监心细如发,费了很大的劲儿,才发现皇上的隐私。的确,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有时还重要,知道症结之所在,就不愁找不到突破口。大太监李莲英把几个当朝的权贵要人,召集起来,通报了皇上的情况,恳请各位献计献策。一场征求万灵春药的战斗,在宫廷内外已悄悄打响。

功夫不负有心人,某尚书大人翻箱倒柜,查经据典,终于找到了自家的祖传秘方——健将丸的配制方法,即用癞蛤蟆的舌尖儿和雄黄精修合成药,在同房前服用,不论年龄高下,效果非常好。

有了祖宗的法宝,皇上的命也就有救了。以某尚书为首,宫中就自然地组成了一个研制春药的攻关小组。在有关人士的直接领导下,京郊出现了一股股捉癞蛤蟆的小分队。说来也怪,你要是不用它时,癞蛤蟆到处都是,看见它就讨厌,可是,你要把它当宝贝时,就是喊它是爷爷,它也不出来,尤其是冬天,它们在优哉游哉地睡大觉,美其名曰是冬眠。

一夜之间,癞蛤蟆身价百倍。一时风声所播,闻者骇然。既然癞蛤蟆能卖大钱,很多农民放下手中的活计,夜以继日,掘地三尺,寻找蛤蟆窝。有些大胆刁民更是张大其词,夜晚在灯笼上大书特书“奉旨捕捉。”一些不法分子趁机浑水摸鱼,四处骚扰民居,毁人良田,他们有恃无恐,老百姓也就跟着遭殃。以捕捉癞蛤蟆为名,拆房子,伤人命,这类事情时有发生。当北京周围的蛤蟆,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捉蛤蟆大军又很快蔓延到天津、塘沽地区,当地的老百姓都暗称癞蛤蟆为天子,可见其地位之尊。

正当捉蛤蟆运动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的关头,有一个总督大人忧心如焚,长此下去,国将不国了。他满怀一腔激愤,竟斗胆地就此事给光绪皇帝上奏,奏中历举昏庸误国,或因私欲而丧失江山社稷的先例,对当今朝中有人明目张胆地“捕捉蛤蟆,修合春药”的丑行,表示出极大的担忧和愤慨。

光绪皇帝看了总督的奏章,羞得满脸通红,估计秘计泄露,已授人以柄,真不知如何答复总督的奏疏。虽苦心焦思,最后仍不得要领。次日,某总督的奏疏又为慈禧太后所见,光绪皇帝吓得跪倒在地,连呼:“儿臣有罪,儿臣有罪!”谁也没有想到,太后笑了。

“瞧你,一个大老爷们,年龄不大,毛病还不少,以后悠着点儿。”

说完,二人正儿八经地商议着,如何借答复总督奏疏之机,平息掉宫廷内外的种种猜忌。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商量了一整天,仍旧没有想出一个好的办法。

李莲英看出了慈禧太后的重重心事,趁太后回房的时候,他献上一计:“某总督的奏疏,非工于刀笔者,不能圆其词,何不找一个讼师来试试?”

慈禧太后很少夸奖人,觉得老太监说得在理儿,不免心中一悦,但话从口里出来,却居然是另一种味儿。“那你就看着办吧。”

李莲英领旨,暗中广招天下讼师高手。但京城的讼师不要,他们稍一不慎,就容易走漏风声。经过反复挑选比较,最后相中了天津讼师陆不偏。陆不偏,你听这名字就觉得古怪,而他办案子的大名远扬,已非一日。经太后点头同意,太监派人去天津,请陆不偏进宫,但口头上只说是商议国家机密大事。

陆不偏跟平常一样,连衣服也不换,昂首挺胸准备进京。但陆不偏的朋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纷纷猜测,此去凶多吉少,要好自为之。在饯别酒席上,陆不偏仍谈笑风生,一如从前,他拍着自己鼓鼓的肚皮说:“我虽然不知皇上要我做怎样的一道题,但我这里头装了一肚子计谋,有什么可怕的呢?如果三天之内,我回不了天津,你们就去京城收我的尸骨。”说完,拿起海碗,一仰脖子,把酒干了,与众人拱手相别。

陆不偏到达京城,路过熙熙攘攘的前门大街,无心观景,紧接着进入紫禁城。内侍太监把他带进慈禧太后的宫禁,太后在那里已恭候多时。“原来这就是老佛爷,跟我们隔壁的王二奶奶长得差不多。”正在胡思乱想的陆不偏,不是太监的提醒,他差不多忘了先得给太后下跪行礼。

太后也不怪他失礼,还一个劲儿地说:“免礼,平升,看座。”

太监们听了,知道这位客人在太后心目中的不凡地位,他们都很自觉地退下。太后与陆不偏隔了一张茶几坐下,这种场合是十分罕见的。太后把光绪皇帝的病情,某总督的奏疏,都如实畅快地说了一遍。在一旁垂听的陆不偏,没有半点惊恐和压抑,仿佛在听一个老太太诉说自己儿子的难言之隐,一会儿凝神,一会儿又皱皱眉头。

“我要说的都说了,现在轮到你了。”

陆不偏笑了笑,说:“这有何难,只须十一个字足矣!”

“哪十一个字?”

陆不偏笑而不答,顺手拿起一支珠笔,在纸上写了十一个字,侧身过来,展示给太后看。慈禧一看大喜,竟双手拍起巴掌来。

“有这十一个字,足以回复某总督。陆不偏,你果真名不虚传!”

受到太后的亲口赞扬,谈何容易!一生傲视世人的陆不偏,此时也多少有些受宠若惊之感,非常兴奋地起身告辞,慈禧却坚持要把他送到门口。分手之际,陆不偏再次向太后行告别礼,只见太后一边点头还礼,一边给身边的卫士使眼色。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个身着黑衣的卫上,“嗖”的一声,从袖中飞出一钢镖,正好砸在陆不偏的太阳穴,陆不偏应声倒 地。另一个卫士上前,朝他前胸扎上一刀,刀抽出来的时候,伴随着一道血柱涌起。几个卫士一齐动手,把陆不偏拖下去埋了。

当晚,慈禧太后亲笔回复那位大胆上奏的总督,仅用了十一个字:“朕不知春药为何物,仰详奏。”

总督接过太后的回复,顿时面如死灰,太后和皇上如果不知道春药为何物,那才是真正的大笑话,但朝中无戏言,既然圣上称自己不知,要臣子详告,试想,对春药宫禁津津乐道的大臣,又将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呢?奏也是死,不奏也是死,不如死在前面吧。总督抗旨不奏,服毒自杀了。

俗话说,象因齿亡,麝由香殒,用这句话来形容陆不偏,再合适不过。陆不偏之死,实是因为他聪明过人,既然他能为圣上出点子解围,同样,他也能再为总督献计,救他一命,即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然而,慈禧太后早说神算到了这一步,先杀陆不偏,而后总督的自杀,实在是因为陆不偏之死而死也。

争论讼师与老佛爷哪个更厉害,一时恐难有高下之分,但孙悟空有天大的本事,却难逃唐僧一咒。讼师陆不偏之死固然可叹,但老佛爷西太后之毒,则尤为可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