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德知礼,树文明新风

 彭允好 2021-07-16

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是礼法社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国家法律之外,习俗礼制、家规家训、纲常伦理、人文礼节,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井然的重要维系力量。

清代儒生阮元在《研经室续集》卷三中说:“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明确指出“礼”在国家治理国家、民风养成、道德教化等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礼”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同时位居礼义廉耻四维之首。《礼记·曲礼上》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君子人格养成的基础。自中华文明产生以来,中华民众便无时无刻不在“礼”的规范、引导之中:上至朝廷盟会、祭祀、朝觐、议事、战争,下至民间婚丧嫁娶、节日礼俗,都具有着一定的程序方式和标准流程。

“礼”作为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礼德的教育塑造了中国人温文儒雅的形象,造就了中国“礼义之邦”的美名。每个中国人从懂事起,人生要学的第一堂课便是礼德教育,从日常的饮食、穿戴、寝居、言行举止,到长幼尊卑、家庭伦理、人际社交,乃至人生的每个重要时刻,都要经过诸如冠礼(成人礼)、入学礼、毕业礼、见面礼、开工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礼节礼仪”的考验。

《礼记·中庸》中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意思是关于“礼”的总纲有三百条,细目有三千条,以此形容中国人在礼仪内容上的丰富、细致和全面。经过数千年礼德文化的熏陶,中国人早已把恪守礼节、动必有礼熔铸成了一种内在的性格、行动的本能。

国学大师钱穆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中国人把“礼”视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尺。这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礼记·曲礼上》云:“礼也者, 犹体也。体不备, 君子谓之不成人。”礼,就像人的身体。人没有学礼、知礼、明礼、守礼,就像身体还没发育成熟,君子就会将他们称为人格不健全的人。

礼是修养,是规矩,是道德,是品格,也是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学礼、知礼、明礼、守礼,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和修养水平。

传统蒙学《弟子规》是一部关于教导学生礼德、礼节、礼仪教育的经典读本,《弟子规》继承了儒家礼德教育的精华,从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诚信友善、泛爱亲仁等方面,培养学生们知书达礼、敦厚谦和的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从仪容仪表、举止动作、文明用语、生活作风等方面,培养学生们生日常生活当中需养成的礼仪,让学生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认识到礼德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

《弟子规》中的礼德教育,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至今仍具有可资借鉴的积极价值和意义。

《荀子·修身》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作为中国人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大经大法。在当代中国,礼德精神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一个文明有礼的人,一是会懂得孝顺父母,修身齐家;二是会懂得知恩感恩,重情重义;三是会懂得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四是会懂得严格自律,诚实守信;五是会懂得遵守公德,谦逊礼貌;六是会懂得推己及人,造福社会。

学礼、知礼、明礼、守礼,从传统礼德文化中汲取道德营养,结合现代文明、现代生活的特点,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与时俱进,因时制宜,让礼德文化基因融入当代人的心中、行动中,使国人讲文明、有礼貌;讲诚信、有修养;讲规矩、有底线;讲责任、有担当。国民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升,有利于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展现大国风采,提升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站稳脚步。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