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初,“化妆”这个词的原意居然是“捏造”

 新用户3690zfAY 2021-07-16
因为疫情需要戴口罩出门,大半张脸都被盖住了,所以我现在几乎很少化妆出门,而在这之前,凡是出门,必要化妆。

每一次化妆,从粉底到口红,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进行着,每一次都要花费半小时左右,呈现出的自己跟化妆之前完全不同。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化妆的历史真是太久远了,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每一个时代都搭配了其独有的妆容,透过妆容也可以了解到
所对应的历史背景。

那么,究竟是谁最初发明了“化妆”这门脸面艺术?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女舞俑面部

化妆和发式乍一听起来,好像是文明人的专利。通常我们会以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基础上,才会进一步考虑妆饰这种现代人所谓的精神需求。实际上,在服饰的起源问题上,学术界普遍认为,饰往往是先于服的出现而出现的,但这种想法却并不绝对。

首先,虽然在人类目前已发现的史前服饰遗物中,主要是饰不是服。但即使发现了服装,实物也已变成了炭化物。而佩饰却因其石、牙、玉、骨等质料的坚固、耐腐而得以保留下来。但从现存的大量原始人类活化石——原始部落的人们来看,许多原始部落不论男女,不穿衣服十分常见,却几乎没有不化妆或不戴饰物的。

有一件很颠覆你普遍认知的事情是,美国赫洛克在《服装心理学——时装及其动机分析》中记载:“在许多原始部落,妇女习惯于妆饰,但不穿衣服,只有妓女才穿衣服。在萨利拉斯人中间,更加符合事实。”这充分证明了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服装。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批远古面妆文物,是在甘肃广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时期(约6000年前)的三件彩绘陶塑人头像了。在他们的面部都有不同方向的规则花纹,应是绘面(或文面)的具体写照。与此相同的史前文物还有甘肃永昌出土的三件彩绘人面像,有的面部仅作几笔简单的描画,而有的面部则全部涂黑,给人一种恐怖之感。也就是说,原始社会时期的面部化妆,多于祭祀有关。原始人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族的图腾加以佩戴或妆饰,可得到神灵保护。

还有一种说法,原始社会的化妆与驱虫或狩猎有关,在脸上和身上涂抹颜料或泥浆,是为了防止蚊虫叮咬;而原始人在脸上身上画上兽皮花纹,在头上插羽毛或戴鹿角以伪装人体,是为了更有效地猎获动物。

关于中国最早的化妆历史,由于夏、商二代,尤其是盘庚迁殷以前,缺乏可信的史料,虽然商代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甲骨文,但毕竟晦涩难懂,无法确知当时的真相,只能在先秦传说里,约略推见一些稀疏的影子。这两代的化妆文化,只能简单地理解成为由原始社会的绘身习俗发展演变而来的文身与文面习俗。

楼兰古城遗址中出土的藤妆奁与铜镜

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盛行的年代,在奴隶主内部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以”礼”的形式固定下来,借以稳定内部秩序,维护统治。《论语·为政篇》载孔子说,殷礼是沿袭夏礼的,周礼是沿袭殷礼的,只是有的改革,有的增添。可见,在夏、商两代就已有了礼教的萌芽。

同时,夏、商时期奴隶主阶级已经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把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的位置,服饰的职能除了避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威”的工具。因此,这一时期的文身习俗,实际上也只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在中原开化地区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了。
    
到了周代,可以说开辟了中国化妆史一个崭新的纪元。由于周代的文学、哲学和史学都异常发达,因此有大量丰富的文献资料可资参考,并且在考古方面挖掘出了许多彩绘俑和帛画,这些都为妆饰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化妆史从这一时期才算真正开始。

除了文身习俗依然有所沿袭之外,眉妆、唇妆、面妆以及一系列的化妆品,诸如妆粉、面脂、唇脂、香泽、眉黛等等,均可在文献中找到明确的记载。周代的文化,总的来说是以礼为基础的,妆饰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周代的化妆,从总体风格来看是属于比较素雅的,以粉白黛黑的素妆为主,而并不盛行红妆。

而在西方,化妆历史可推至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古埃及贵族用黏土卷曲头发,用铜绿描画眼圈,在当时的风尚推动下,他们甚至把化妆由私人行为演变成了一种有趣而繁琐的仪式,创造了很多精美的容器和化妆工具。从存留至今的古埃及化妆用品来看,主要为装载香油和香膏的容器、装载眼线膏的容器以及镜子。

根据这些化妆用品,结合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记载,当时人们的化妆主要为涂抹香油、香膏及眼线膏并用镜子来察看化妆效果,其中又以涂抹香油或香膏为主。

到了弥漫着禁欲主义的中古世纪,化妆进入了黑暗时代。而化妆和美容正式拓展开来是在17世纪,尤其是被称为女性时代的18世纪洛可可时期,上流社会特别钟情于浓艳的化妆。

法国玛丽皇后油画
    
从18世纪到法国大革命,男女老少都流行在假发撒上面粉、米粉等人工美容的发粉。就当时来说,将头发弄白、让自己看起来老成些,是一种礼仪;又以白色、灰色、金色的顺序来辨别尊卑。撒上白粉,让别人以为是白发,才算是流行。当然,年轻的肌肤会造成华丽感的不足,因此,若希望从远处也能清楚看到皱纹,就必须画上浓厚的妆。

化妆17世纪前半叶的英国诗人克拉萧最早使用化妆这个词汇,而有意思的是,它原来的语意其实是“捏造”,是为了讽刺当时女性周到的化妆而产生。而在法文语源为“小块的布”的“toilette” ,于1540年左右传到英国,并转变成“toilet”。今日化妆与厕所使用相同的词汇,正是因为原本这两件事是在同一个空间进行的。 


19世纪前半期,令人叹息的小丑式浓妆暂时隐身,这是因为牛痘的发明,使天花锐减,影响所及,女性脸上的麻子也消失了。但是到了19世纪后半叶的维多利亚王朝,出现了疯狂般的束腹之后,妇女对于化妆、美容、身材等方面都有着异常的强迫意识。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外出机会增加,而开始在意第三者的眼光;其次是不能忽略镜子与照相机的急速普及化。

关于化妆,两方的审美标准与中国传统审美标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口妆为例,中国人对点唇的讲究非常多,仅是唐代点唇的名目繁多,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淡红心、腥腥晕、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等。通常都是涂成红色,而在元和年间,由于受吐蕃风气的影响,一度出现点“乌唇”的习俗,即点成黑色。

敦煌布本画——五代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夫人像

而在西方,则强调口唇的夸张效果,从罗马尼禄皇帝之妻波普姬开始,到14世纪的意大利化妆风习,无不以口唇的鲜艳性感为最高的美。那时的威尼斯流行这样的美人标准:

白色:肌肤,牙齿,手;
 
黑色:眼睛,眉毛,睫毛;
 
红色:嘴唇,面颊,指甲;
 
长的:身材,头发,手指;
 
短的:牙齿,耳朵,足;
 
宽的:胸部,额头,两眉间距离;
 
窄、细的:手指,毛发,嘴唇;
 
小的:头,下巴,鼻子。

到了近代,尤其是二战以后,西欧风行大嘴妆,以唇型大、嘴唇厚、曲线分明为美,认为这样的嘴富含女性魅力。此风至今不衰,甚至也影响到了亚洲地区。

历史上,每一种妆容的背后是时代的缩影,而如今,化妆与时尚关联,越来越多的新奇妆面被发明,而流行也是时而轮回,时而创新。此时我们再来看“化妆”这个词的本意,似乎更加符合“捏造”的意思了。


参考资料:《脂粉春秋 中国历代妆饰》 李芽著;《服饰的世界地图》(日)辻达康夫;《图说中外文化交流》杜文玉,林兴霞;《女性化妆史话》刘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